5年10倍增长,欧洲成新能源出海的福地?|出海参考

2025年08月07日,21时02分37秒 科技新知 阅读 6 views 次

欧洲,正在成为新能源产业链出海的关键市场。

7月24日,中国与欧盟共同发布《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强调加快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双边合作。

绿色经济和新能源转型成为中欧之间的核心词。近年来,中国光伏、储能、电动汽车企业陆续在欧洲建厂投产,从产品出口走向了品牌出海的本地化生产、销售和服务。

宁德时代先后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投资建厂,国轩高科在斯洛伐克进行布局,比亚迪近日扩建其匈牙利电动商用车工厂等等,中国的绿色产能已经逐步在欧洲扎根,进入本地生产、服务。

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和重镇,不只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供应商,中国领先的头部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们也早已入局欧洲。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汽车零配件同比增长达到了9.7%。

随着美国“大而美”法案的正式生效,以及美国关税的不稳定性下,欧洲成为了新能源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战略高地。

政经事Roadlink GLB创始人孙天璐博士刚结束欧洲1个月考察,她对出海参考强调,“走访中,欧洲人也认为现在是中国企业出海欧洲最好的时机。”

同时,她提醒道,欧洲普遍担心中国企业进入就会要吃掉整个市场,所以出海欧洲的中企一定要考虑如何与当地的生态合作,融入本土。

不难看出,如何看待欧洲市场、融入本土,仍旧是企业出海欧洲的必修课。

10倍增长!储能接替光伏,领军新能源出海欧洲

受俄乌冲突影响,欧盟近年来加速可再生能源布局,应对气候危机的同时,希望能够增强电力能源自主供给。

6月份,欧盟公布了“REPowerEU”(欧洲可再生能源计划)三周年回顾,数据显示,三年来欧盟已调动近3000亿欧元(约合3420.6亿美元)用于支持各成员国开展绿色能源相关行动计划。

其中,光伏发电是过去几年欧盟的重要投资。SolarPower Europe报告显示,欧盟27国在2022、2023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分别是41.4GW、62.8GW,同比分别增长了47%、51%。

这也促使2024年欧盟的太阳能发电首次超越煤炭,成为欧盟的第二大发电来源。意外的是,欧盟新增光伏的高增速在2024年也出现了大幅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65.5GW,同比仅增长4.4%。

近日SolarPower Europe更是预测,2025年欧盟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为64.2GW,同比预计下滑1.4%,新增装机量将出现十年来的首次下滑。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光伏组件在欧洲市场的出口量下滑了12.3%。

不过,储能即将代替光伏,在欧洲迎来爆发式增长。

近期欧盟表示,到2030年,欧盟的储能装机总量将达到500-780GWh,相当于2024年底61GWh的10倍!

过去一段时间,户用储能一直是欧洲储能的最大需求方,这个市场也由诸多中国企业领军。据EUPD Research调研发现,2024年比亚迪、华为、古瑞瓦特分别位居欧洲家用储能市场的前三位,其中排名第一的比亚迪市占率达到了20%。

不过,2024年也成为欧洲电网侧储能、工商业储能爆发的元年。欧洲储能协会的《欧洲储能市场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欧洲电网侧储能容量首次超越用户侧容量,这一趋势预计还将持续下去。

电网侧等大储将引领欧洲储能的新增长。SolarPower Europe更是预测,2025年欧洲储能新增装机总量将达到29.7GWh,同比将实现增长36%,其中,公共事业、工商业、家用等储能市场预计分别同比增长55%、33%、12%。由此可见,以电网为核心的公共机构将爆发出巨大的储能需求。

5年10倍增长,欧洲成新能源出海的福地?|出海参考

这也为诸多中国光储新能源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近日,已经有多家企业公布了自己的欧洲新订单。

天合光能旗下储能公司与立陶宛承包商Stiemo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未来2-3年在东欧地区联合部署吉瓦时级(GWh)储能系统;阳光电源与保加利亚光储开发商Sunotec签署协议,将在保加利亚及其他欧洲市场的光储一体化项目及独立储能项目中部署2.4GWh储能系统;海辰储能宣布与英国光储开发商ElementsGreen签署合作协议,为其在英国部署总规模达720MWh的电池储能系统项目。

不只是储能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在欧洲找到了突破口和增长。

插混汽车突破限制,协同产业链扎根欧洲

近日,欧洲市场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销量达到347,135台,同比增长91%,市占率同比增长近一倍,达到5.1%。从半年市占率来看,中国汽车品牌总量已超过福特汽车(3.8%)。

中国汽车在欧洲的发展与储能市场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环境。近年来,欧洲消费市场增长缓慢,汽车市场更是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下滑。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表明,2025年6月份欧盟市场汽车新车销量达101万辆,同比下降7.3%;今年上半年累计,新车销售量达557.7万辆,同比下降1.9%。

更重要的是,去年10月起,欧盟宣布在原有10%的关税下,对来自中国的纯电汽车增加为期5年最高达35.3%的反补贴税,其中比亚迪为17%,吉利为18.8%,上汽为35.3%,其他车企为20.7%。

双重压力下,中国汽车能够在欧洲取得增长,有赖于新能源品牌找到了混动汽车这个方向。

一方面,混动汽车并未在反补贴税监管范围内,这给了这类车型进入欧洲的窗口;另一方面,欧洲许多国家充电桩并未普及,混动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的充电需求和里程焦虑。

孙天璐在考察过程并没有在公共场所、开放空间看到普遍的充电桩,但她看到很多领克、名爵汽车跑在马路上。

资料显示,今年3月份,比亚迪插电混动车型在欧洲销量占比品牌全部车型销量的41%;4月份,比亚迪在欧洲销量超越特斯拉,首次进入前十;6月份,比亚迪再次超越德国本土品牌梅赛德斯奔驰

据Jato Dynamics统计,吉利汽车是上半年欧洲新车注册量最高的汽车品牌,超越了尼桑,排名第九位。

5年10倍增长,欧洲成新能源出海的福地?|出海参考

同时,奇瑞3月份的插混车型占比公司所有汽车销售的71%。中国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达14.8万辆,同比增长78%,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368%。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对媒体表示,“欧洲未将插混车纳入电动车关税监管体系,插混车被视为燃油车的替代品类,填补了欧洲汽车工业转型但纯电尚未完全普及的市场需求。”

不只是比亚迪、奇瑞(OMODA和JAECOO),零跑、小鹏、上汽等品牌都引领了上半年的这场竞赛。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发展势头带动了汽车产业链的共同发展。智能座舱的头部品牌德赛西威去年先后在德国和西班牙对欧洲新科技园区和智能工厂举行奠基仪式,扩大欧洲的研发、生成和销售能力。

除了建厂外,很多汽配公司通过电商贸易的方式进入到欧洲市场。eBay数据也显示,相较于三年前,中国制造的充电桩在eBay德国销量暴涨600%。

深圳市军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罗龙呈对「出海参考」表示,公司过去主营车载导航产品,2023年开始进入新能源充电桩领域,近两年充电桩业务在德国增长很好。

经营发动机配件、传感器等汽车原厂零配件为主的广州一诺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红娟对我们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欧洲市场(德国、法国、英国)月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增速超过了美国市场。

然而欧洲市场的增长并不代表企业在当地发展的一帆风顺,甚至,欧洲经营难度远超美国。

合规与人才,拓展欧洲的底线和天花板

众所周知,作为全球监管最为严格的市场之一,欧盟的合规要求极其高,而且每年都会有新的规定要求推出。

罗龙呈对「出海参考」表示,“欧盟电池新规EPR 8月份将开始生效,我们产品有电池,最近就需要重新做欧盟这几个上线国家的EPR注册。”

孙天璐更是对我们表示,在她落地欧洲的当天,就碰到了一起中国公司由于知识产权违规被罚30万欧的事件。

这并不是个例。近日,安克创新德国储能公司被当地合作伙伴起诉违约;5月,比亚迪同样在德国被专利许可机构IPBridge与Sol IP公司起诉,认为其侵犯4G/5G技术标准专利。

在深圳协助企业出海13年以来,孙天璐参与和见证了很多中国企业与海外律所、财税、咨询等专业机构合作的案例。她认为,要解决这种现状,出海企业一定要提升自身全球知识产权合规体系的质量,提升与本地律所/跨国律所等专业机构打交道的经验与能力。

她介绍道,律师等专业机构分为知识产权、并购、税法、劳动法等不同类型,在欧美日等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的发达市场,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对应的专业机构,他们是跨国企业本地发展的必备合作伙伴。而且在欧洲不同国家拓展业务,最好是找一家有跨国经验的律所,以便解决跨语言、跨政策、跨文化交流的问题。

孙天璐用“江苏十三太保”比喻欧洲的分散程度,欧盟27国本身存在很大差异和微妙竞争,欧盟外的英国、瑞士、挪威、冰岛、列支敦士登等国家更是具有较大的语言、文化差异。

不难看出,对于出海欧洲的企业来说,既需要有一盘棋的统筹规划,也需要有对单个国家的突破能力和适应能力。

要实施这样的战略落地,人才成为了拓展欧洲最大的考验。孙天璐观察到,多数出海欧洲的企业很难找到即懂技术、又了解本地市场懂当地文化、还掌握语言能力的综合管理人才。

过去,曾经某新能源企业的中方技术人才外派到当地,由于语言能力较弱把“关掉电源”表达错误后,当地员工没有进行操作导致了光伏板烧坏,造成严重损失。

好在,人的问题引起了中国企业的高度重视。孙天璐在欧洲考察中发现,中企的人力相关咨询量近期在欧洲已经很普遍,相较于其他咨询量较为突出。

最后她对我们表示,“中国企业要对欧洲市场有充分了解,找到对的专业机构进入欧洲,然后利用欧洲企业的品牌能力,携手挖掘全球市场。”

市场成熟、需求稳定的欧洲,已然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的战略新高地。更关键的在于,如何在欧洲练就从被动合规到制定规则、搭建出国际化人才体系、孕育全球化经营能力,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核心命题。

(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作者|王璐)

5年10倍增长,欧洲成新能源出海的福地?|出海参考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