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數據拉胯,為何科網股卻走高?原創
美國經濟數據拉胯,為何科網股卻走高?
原創
日期:2025年8月5日 下午3:00作者:毛婷 編輯:Danna
週一,美國經濟數據對股市的作用參差,美國6月份工廠訂單按月下降4.8%,符合市場預期,市場預期的是下降4.9%,也是2020年4月創下-14%以來超過五年的最大單月跌幅,5月修正值則按年大增8.3%。
美國6月份的訂單下跌主要受運輸設備訂單暴跌22.4%拖累,而上個月這一數據為增長48.5%,其中民用飛機訂單在上月飙升231.6%,6月則下降51.8%;船舶訂單5月上升39.9%之後,6月下降20.0%。不過,非運輸設備品類的工廠訂單則按月上升0.4%,高於市場預期的0.3%,也是7個月以來的最大增幅。
華爾街對於最近經濟數據有了新的解讀。
最新的工廠訂單數據結合上週五公佈的疲弱就業數據,讓投資者開始擔心美國經濟的表現轉弱。
上週五,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7月份非農就業崗位增加7.3萬個,遠低於預期的增加11萬個,是近五年來的最小增幅;7月份失業率從上個月的4.1%升至4.2%;勞動參與率從6月份的62.3%降至62.2%,為連續第三個月下降,也是2022年11月以來的最低。
同時,之前兩個月的非農就業崗位增幅遭到大幅下修:6月份數據從初值14.7萬個下修至僅1.4萬個,5月份數據更下修12.5萬個,合共起來,兩個月下修幅度達25.8萬個,意味著美國的就業市場狀況較其最初預期時出現急劇惡化。
當前的通脹率並不如預期的高,原因可能是美國加徵關稅,令消費者購買進口貨品時的成本壓力增加,加上就業前景轉差,消費者對於一些非必要的支出,例如娛樂、休閑等消費可能變得克製,所以從通脹數據來看,似乎並沒有出現比較激烈的上升,並非意味著通脹壓力降了,而是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可能下降了。
這引發了華爾街對於美聯儲加快降息步伐的憧憬,見下圖,利率期貨工具顯示,對於9月份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的預期已從一週前的63.1%大幅飙升至95.9%。
利率展望或推動了風投項目的融資和退出
受此帶動,美股週一(2025年8月5日)大漲,納斯達克指數(IXIC.US)大漲1.95%,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I.US)上漲1.34%,標普500指數(SPX.US)上漲1.47%。
不過,如果關稅對消費者消費情緒產生影響,美企的業績在中短期内也將受到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華爾街更關注的是對利率敏感的科技企業,尤其初創企業,這些擁有高科技和專業專利權的初創企業,尚未產生可持續的收入和利潤,但亟需資金續命;另一方面,資金也看好這些初創企業的增長前景,在低利率的預期下,這些資金更願意支持高增長風投項目,以賺取豐厚的回報,關鍵是資金成本也不高。
最近已經公佈了6月財季業績的科技巨頭,都有一個共通點:為了在AI創新中保持競爭力,它們都大幅增加資本開支,例如亞馬遜(AMZN.US),最近12個月的資本開支已超千億美元,微軟(MSFT.US)、谷歌(GOOG.US)、Meta(META.US),均為了搶佔AI高地不惜重金投入數據中心建設和搶購AI芯片,Meta更掀起了搶人大戰,爭奪人才資源,而英偉達(NVDA.US)、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軟等,也活躍在創業社區,搶購初創項目。
例如,微軟最近宣佈收購軟件開發初創公司FSLogix,英偉達也不斷收購AI初創公司,包括加拿大的CentML,Alphabet收購網安創企Wiz……
由於這些科創企業處於初始發展階段,尚未產生盈利,其估值需要通過潛在的變現能力和現金流,以及一個合理的折現率來計算,這個折現率受當前市場利率的影響,再加上行業、週期、企業特定風險因素得出。
所以,市場利率越低,其折現率越低,計算得出的估值也越高,同時,由於資金成本下降,資金更敢於冒險,對風投項目的胃口也會增加,從而進一步推高估值。
最近,不少AI和科創項目都成功融資就是明證。此外,今年第2季起,風投項目IPO案例也增加,而且上市表現都不錯,這進一步增強了資金信心。
客戶包括奈飛(NFLX.US)、愛彼迎(ABNB.US)等的圖形編輯軟件Figma(FIG.US),上週上市時的發行價為33美元,首日開盤即狂飙115.50%,上市首日收盤大漲250.00%,刷新了一個月前「穩定幣第一股」Circle(CRCL.US)創下的紀錄。這也為正排隊上市的新股注入強心針。
最近,提供航天與國防技術、擁有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螢火蟲航天(Firefly Aerospace)將IPO發售價從原來的35美元-39美元上調至41美元-43美元。
在2022年因為監管原因而取消了借道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計劃後,加密貨幣交易平台Bullish近日推出IPO,目標估值為42.3億美元,擬以28-31美元發售20.3百萬股,籌資6.29億美元,這可能低於2021年預估價值90億美元。該公司計劃將部分IPO籌得的資金轉換成美元掛鈎穩定幣,未知這是否能引發又一輪的穩定幣熱潮,而推高該公司的估值。
結語
當前美國經濟數據的分化與降息預期交織,既讓市場因流動性寬松憧憬推高美股,也讓科技領域尤其是AI賽道的資本活躍度顯著上升——科技巨頭為搶佔AI高地掀起「搶人大戰」,動辄千億美元級的資本開支、對AI初創企業的密集收購,共同推升了行業熱度與市場估值。然而,繁榮背後的風險更需警惕:
其一,AI領域的「搶人大戰」已顯現非理性苗頭。Meta等巨頭為爭奪人才不惜重金,不僅推高了全行業人力成本,更可能導致人才價值與實際貢獻脫節。當企業為留住人才支付遠超其產出的薪酬,長期將侵蝕利潤空間,尤其對尚未盈利的初創企業而言,人力成本壓力可能加速資金鏈斷裂。
其二,AI投入與回報的失衡風險日益凸顯。亞馬遜、微軟等巨頭的資本開支超千億美元,但當前多數AI技術仍處於商業化初期,盈利模式模糊。巨額投入若無法轉化為可持續的營收增長——例如大模型應用未能實現預期的用戶付費或效率提升——將導致「投入越多、虧損越大」的困局,最終反噬企業基本面。
其三,科技企業的估值泡沫已接近臨界點。英偉達等龍頭企業的高估值能得到支撐是因為市場對於AI可能帶來的巨大經濟價值的憧憬,而一些AI初創企業或僅憑「技術叙事」便獲得與其實際營收和利潤不符的巨額估值。一旦貿易政策等因素減緩了美國經濟的發展活力,或技術商業化進度不及預期,這些企業的估值將面臨劇烈回調,甚至可能重蹈過去科技泡沫破裂的覆轍。
此外,風投項目IPO的火爆(如Figma首日暴漲250%)更多反映了短期資金炒作,而非企業真實價值的體現。投資者若盲目追逐高估值科技股,忽視其盈利前景與行業風險,最終可能在市場情緒逆轉時承受慘重損失。因此,面對 AI 浪潮下的市場狂熱,更需保持清醒,警惕「高投入、低回報、虛估值」的風險陷阱。
(来源:财华社)
相關文章
- 1小時前
- 【大行報告】中泰國際策略週報:港股短期趁勢回檔,以時間換空間
- 1小時前
- 特朗普怒火繼續燒向印度!達里奧支持解僱統計局局長?
- 1小時前
- 淨利翻2倍,心動公司飙升逾23%!遊戲股集體勁升
- 3小時前
- 繼續暴漲!股價跳空飙升34%!這只中概股發生了什麽?
- 6小時前
- 一圖解碼:港股IPO一週回顧 7家公司遞表 中慧生物啓動招股
- 19小時前
- 汽車股集體拉升!零跑漲逾8.7%,機構如何看待後市?
- 19小時前
- 突發利好!翰宇藥業午後快速漲停20%!
- 20小時前
- 又一重大改革!港股下調最低上落價位今起實施
- 21小時前
- 巴菲特謝幕前的答卷:減值與現金策略引深思
- 22小時前
- 【港股收評】三大指數尾盤走強!黃金、芯片股等表現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