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一次重大拐点

2025年07月30日,11时33分48秒 科技新知 阅读 6 views 次

文丨市值观察,作者 | 小李飞刀

继智元21亿入主上纬新材后,宇树科技也于7月18日正式启动IPO上市辅导,有望年内登陆A股。

大厂接二连三的资本动作,再度引爆了沉寂已久的人形机器人行情。自7月低点以来,板块累涨逾11%,逼近年内新高水平。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趋势方兴未艾,谁又会是其中的大赢家?

【机器人拐点来了】

2025年,已成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在国内,智元、宇树、优必选、傅利叶等头部龙头如期进行规模量产。其中,智元上海临港工厂产能月均可达千台,宇树2025年计划量产超5000台。

在海外,特斯拉2025年计划生产Optimus1万台,1XTechnologies预计量产数千台,FigureAI预计未来4年量产10万台。

量产推进,离不开政策加持与资本助推。早在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指导意见》,规划在2025年取得“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确保核心零部件有效供给。

此外,该意见还明确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成为未来重要经济增长新引擎。要知道,后三大终端产品的横空出世,都曾带来过史诗级的产业与投资机会。

这一规划与定调,暗示了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巨大前景机会,也引发了一级市场的融资热潮,新兴玩家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发展如火如荼,软、硬件技术加速突破,为2025年的量产奠定了基础。

量产元年,同时也是商业化元年。

在2025年7月之前,人形机器人订单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零售市场,且单笔采购金额至多百万级。

7月之后,两大订单基本确立了商业化拐点。其中,智元、宇树中标中国移动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合计金额高达1.24亿元,为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第一笔上亿大单。紧接着,优必选中标了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大订单密集落地,总额超2亿元,远超此前行业全年订单规模,打破了资本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能力的质疑。这也成为了近期人形机器人板块爆发的导火索。

【跑马圈地进行时】

人形机器人产业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玩家介入,都希望在这潜力万亿赛道中分得一杯羹。

目前,人形机器人玩家主要分为四大类别。第一,机器人新势力,包括优必选、宇树、智元等。其中,优必选成立时间最早(2012年),后来成为行业人才输送基地。

第二,工业、服务机器人跨界转型势力。其中,典型代表是拓斯达、埃夫特,它们之前一直在工业机器人拼杀,但随着行业需求萎靡,竞争愈发内卷,业绩增长及盈利能力都受到了不小波及。

第三,以华为为首的科技大厂势力。2024年11月15日,华为与乐聚机器人、拓斯达、埃夫特、兆威机电等16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拉开了中国南方机器人联盟发展大幕。此外,百度、科大讯飞等大厂也将发力机器人AI端。

第四,新能源车企势力,包括小米、小鹏以及特斯拉。它们进军机器人的重要触发因素之一,是想与原有汽车业务形成协同效应。未来几年,机器人最有可能大规模落地的工业场景之一便是汽车制造,率先在自家工厂应用可大幅降低汽车制造成本,其次也增加了多元化业务。

四大势力竞争格局已然形成,不可避免地会展开激烈厮杀。那么,谁能够杀出一条血路,站稳市场脚跟?

在市值观察看来,宇树为首的新势力、华为为首的科技大厂势力最有可能突围崛起。事实上,A股市场主要也是围绕这两大势力背后的概念股进行了多轮炒作。

2016年,王兴兴离开大疆,创建宇树科技,在一年时间内攻关研发了电机、主控等硬件技术,随即发布Laikago机器狗。后来,不断迭代升级,推出AlienGo、UnitreeA1、UnitreeGo1、B1、GO2、B2、B2-W等新品。

经过几年角逐,宇树已成机器狗领域的大疆——2023年,全球机器狗销售占比达70%,市场总规模占比达40%。

2023年,伴随ChatGPT引爆了AI快速发展,宇树很快切入人形机器人,相继发布H1、G1、R1产品。机器狗、人形机器人技术同源,宇树在前者领域所沉淀的技术得以顺利迁移。

2025年央视春晚,H1机器人高调亮相,一炮而红。因此,无论是从硬件技术,还是从品牌层面看,宇树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梯队选手,未来占据一席之地几成定局。

除宇树外,华为官宣介入机器人,也给产业打了兴奋剂。事实上,早在7年前,华为已开始围绕“机器人+AI”进行技术研发,在人机对话、机器人手臂、避障系统等方面积累了不少专利。

此外,华为在AI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方面的技术处在第一梯队,也让市场对其在机器人AI决策、通用大模型等方面的突破寄予了厚望。这也是A股市场围绕华为机器人概念炒作的核心逻辑之一。

宇树硬件强,华为软件强,两家均有很大概率成为人形机器人浪潮中的火车头。

【谁会是大赢家?】

目前,人形机器人本体大厂在A股还未有成功上市先例,但资本市场早早围绕潜力核心零部件厂商进行了多轮爆炒。

在产业链中,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占据70%的成本。进一步拆分看,主要包括丝杠、力矩传感器、无框/空心杯电机、谐波/行星减速器及操作系统等。

其中,丝杠是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率低、玩家少的核心零部件,也应是孕育机会最多的领域之一。

人形机器人的一次重大拐点

▲来源:东吴证券

丝杠在设计技术、制造加工、材料和热处理、检测等环节对精度、工艺等方面均有很高要求,技术难度最大。因此,毛利率高达60%以上,远高于电机、减速器、力传感器等零部件。

此前,全球市场主要由瑞士GAS、瑞典ROLLVIS、美国GMS、日本NSK等巨头主导,中国厂商则主要包括上银科技等,且大多处于中低端市场。

2023年开始,双林股份、五洲新春、贝斯特等上市公司宣布介入丝杠研发,并取得一定进展。这批公司成为A股机器人板块爆炒的核心,甚至出现了一年暴涨逾十倍的神话。

除丝杠外,具备执行器总成能力的供应商也是市场关注的另一条主线。执行器总成相当于将电机、丝杠、力矩传感器、轴承等零部件集于一身,再整体供应给下游机器人厂商,类似于新能源汽车的一级供应商(Tier 1)。相比只做单个零部件的企业,业绩、市场空间理应要大得多。

目前,除三花智控、拓普集团转型介入人形机器人总成商领域外,震裕科技、斯菱股份也有所发力。

在市值观察看来,要想成为机器人零部件领域的赢家,往往需具备两大支撑点。一是要深度绑定下游核心本体厂商。因为下游机器人的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绑定了未来潜在头部,才能确保未来业绩增量。

二是原有业务要好。现在,大多数供应商均来自于新能源汽车,本身业务要有持续增长,一来市场给到的估值会比较慷慨,二来能为机器人新业务持续砸钱、输血,产品才会有竞争力。

总之,随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拐点确立,下游本体厂商将加速完成跑马圈地。对中上游供应商而言,切入产业分工体系的时间窗口也会逐渐关闭。未来哪些企业能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那样,成为确定的一级、二级供应商,将日趋明晰。但无论怎样,给下游头部大厂供应丝杠、执行器总成的供应商玩家必然会是这波浪潮中的大赢家之一。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