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险承担者”到“价值共创者”,服务如何重塑万亿平安?
在过去,保险业一直存在着低频的痛点,想要与客户保持频繁互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近年来,随着保险产品普遍步入红海时代,“比责任、拼价格”的竞争模式已难以为继,头部险企率先切换赛道,将服务嵌入保障链条,而这一转型恰好击中行业痛点,不仅使保险变得高频,同时也构建了新的竞争壁垒。
服务的最高境界,不是单方面的成本付出,而价值共创:既为客户带来极致的体验,也为保险公司带来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在当期利润表里创造现金流,更在资产负债表中积累“关系资产”,最终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指数级溢价。
作为保险业的“服务前锋”,中国平安自创立以来就一直将服务放在与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产品创新之路同样伴随着服务升级之旅。
2021年,平安首次提出“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三省”理念,2024年将“三省”升级为全集团的“头号工程”,与“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深度融合。如今,“三省”工程已步入深化落实的关键之年,以“三省”为核心,服务正在成为平安价值创造的核反应堆,重新定义着万亿保险的业务价值。
当服务体验、情感价值超越保单条款
近日,中国平安发布了2025年年中十大“三省”服务案例,以典型案例的形式诠释何为“省心、省时、省钱”的服务体验。
案例涵盖了平安的全球急速救援服务、好车主非事故道路救援;平安寿险的重疾先赔、医生管家;平安银行的堵截新型电信诈骗;平安好医生的健康管理;平安健康险的百万医疗;平安养老保险的年金业务;陆金所断点服务机器人等。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在2024年报致辞中表达,要“创新‘三省’服务,解决‘三费’痛点”。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诸多行业拥有新的增长空间,平安所处的金融保险、医疗、养老服务三大行业增长潜力巨大、客户需求旺盛,但也面临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供需失衡、标准缺失、服务参差不齐”等挑战之间的矛盾。如,费心:金融、医疗、养老服务充斥着复杂艰涩的政策、条款、术语和繁琐的程序,往往耗费客户大量的心力、精力。费时:工作生活本已非常繁忙,传统的金融、
医疗、养老服务却都需要大量时间处理。费钱:金融、医疗、养老服务,是现代人的生活开销中,占比最大的三类支出。
此次发布的十大案例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通过撬动科技的力量,将原本“费时、费心、又费钱”的场景转变为“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体验。
以全球急速救援服务为例,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人们最害怕的莫过于受伤或生病,而平安72小时内就完成了跨越太平洋的急速救援,为2名在美国爱达荷州旅行的客户提供了医疗资源协调、医疗费用垫付、医疗送返、签证补办等一系列服务,这背后是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一站式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与服务,平安将“防、救、用、赔”创新服务体系融入到出行前、出行中和出险后的各个环节。
再比如平安寿险的医生管家、平安好医生的健康管理都涉及到了医疗、养老场景。其中,医生管家提供摩天轮测评解读、全天候音视频健康咨询服务,主动关怀长者,周期性监督健康指标。在案例中,医生管家评估陈阿姨可能出现脑梗症状,建议立即拨打120,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危机时刻,医生管家犹如生命健康的“指南针”,指引着救治方向,为陈阿姨带来生命的希望。
平安家医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AI辅助诊疗和资源整合,为患者定制专属健康计划、启动二诊及重疾专案权益,确保治疗高效省钱,帮助患有肺癌的陈先生快速完成肺部术前所有准备,从正式开启家医权益到落实异地高级别三甲医院住院手术,这个过程仅耗时20天。
保险产品是无形的,但保险服务却是看得见、摸得着、切身感受得到的。在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早期,保险产品一度被认为是不可信任的,原因就是用户往往只有在理赔时,才有机会与保险公司高频接触。但“保险”不应止于此——消费者表面上购买的是产品,实质上所需的是保险公司“未来的承诺”,而高效的服务往往将抽象承诺转化为可感知的信任,填补了生硬的条款与人性化关怀之间的鸿沟。
保险医养服务进化:从竖井式向生态式
过去,“赔”是保险的核心,如今,服务正在成为保险的核心价值。挥手告别保险业粗放式经营时代,大部分保险公司在服务重要性的课题上形成了高度共识,均提出了“产品+服务”的理念。
不过,纵观保险业,虽产品已步入成熟期,但服务却普遍处于初创期,所呈现出来的依旧是传统竖井式架构,不同服务的简单叠加,最终在服务与服务之间形成诸多的断点。
比如,在续保环节,因“服务衔接问题”导致的保单失效投诉持续增长,多起类似案例表明,许多消费者因未收到缴费提醒而错失续费机会,导致保单失效。
再比如,远程面诊成为当下保险公司流行的服务之一,但远程面诊之后,如何与线下医疗资源相结合,如何与日常疾病预防相结合,进而形成全方位的医疗健康管理依旧是待解之题。
事实上,保险产品所衍生出来的服务需求是巨大的,保险公司如何以自身作为杠杆,激活社会资源协同效率,进而形成生态式服务,才是打通“服务体验割裂”的关键,这也是中国平安“产品+服务”战略持续深化的底层逻辑——“金融+生态”。
以其医疗养老业务为例,平安本身并没有投入大量的资源建设医院、建设养老服务中心,而是整合既有的庞大且完善的公立医疗资源、海内外优质的养老资源,通过构建平台、建立标准、监督服务,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为金融客户提供全生态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安更像是医疗养老界的“拼多多+美团”。
一方面,支付方集采重构性价比,平安依托超2.45亿个人客户和4.2万企业客户的庞大基数,通过统一标准筛选供应商并集中采购,能够显著压低服务成本,类似拼多多的“流量反哺供应链”,将分散需求转化为议价能力。
数据显示:在国内,平安内外部医生团队约5万人,合作医院数近3.7万家,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达10.5万家;合作药店数近23.9万家
另一方面,O2O服务网络构建生态闭环,比如,其“到线、到店、到家”服务穿透场景壁垒,这种结构直接对标美团的“即时需求+本地供给+即时配送”核心能力。
服务生态化填补了服务断点,客户购买产品享受远程医疗服务(及时解决小问题、发现大问题)→确诊时即启动就医安排(三甲医院床位协调)→治疗陪伴(专家手术预约)→康复支持(家庭护理资源对接),形成闭环服务流。
目前,在市场上,平安的这种模式是独一无二的,想象空间巨大。
今年4月,平安又推出了“添平安”保险+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和优质的医养服务,而7月,平安进一步推出“享平安”,进一步围绕客户最关心的体育、教育、文化、健康等领域,提供全场景的配套服务和权益。
可以说,平安构建的“医疗+养老”基础设施使其从传统的金融集团变身成为“国民级生活服务提供商”,满足了当下老龄化与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对“金融保障+品质生活”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渴望。
服务构建的“隐形资产”估值溢价
平安之所以能够提供生态化的服务,在于其对保险服务长期的探索和深入的理解。
平安成立之时仅有产险业务,作为保险界的新生儿,如何获得客户的认可,唯有一颗对客户真诚的心,当客户还需要为递交资料而奔波保险公司的年代,平安已经开始上门取资料、随叫随到。
1996年,平安人寿在同业内首创“客户服务月”,将单向销售转化为互动体验,被媒体称为“寿险业服务竞争里程碑”,而后又将“客户服务月”升级为“客户服务节”,从基础服务向服务品牌化运营转变。
2009年,平安又在业内首倡“为客户寻找理赔的理由”,理赔时效从“3天赔付”提速至“2天赔付”,再到后来的“闪赔”服务,平安的服务步入标准化与效率提升期。
2020年左右,“保险+服务”模式成型,此后,金融科技的崛起支持服务场景的扩容,医疗、健康管理、养老等相继加入到“服务包”中,形成更多的服务触点,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体验,服务向生态化转型。
2021年,集合了平安数十年来深耕保险服务精髓的“三省”理念被首次提出,并在随后几年升级为“三省工程”。
以“三省”为核心,平安系统性的重构了服务生态,最终实现保险业务价值的全面跃升:从传统的“风险承担者”到“价值共创者”。这是一个需要战略定力、持续投入和系统性变革的旅程,但其带来的价值回报也是巨大且深远的,包括客户留存率的提升、客户生命周期的提升以及溢价能力的提升。
诸如平安通过健康管理前置,借助线上问诊、慢病管理等手段,能够将保险赔付从事后补偿转向事前预防。通过健康管理等方式,还可以提前预估风险、帮助产品定价,进而降低赔付率,直接释放承保利润,并持续反哺产品迭代和服务创新。
更重要的是,服务形成生态化,客户的参与度会更高,如通过健康管理,获得更高的“健康分”,其对应的保费折扣、保障额度、附加服务就越丰厚,由此形成“越健康,保费越优惠,进而吸引更多人加入”的正循环,使整个业务生态的客群粘性更加牢固。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平安已有近2.45亿的个人客户,客均合同数达到2.93个。平安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6.12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1.6倍、4.0倍。
当服务成为连接器,服务价值也将被资本化定价。过去,由于既有的会计规则,导致服务价值往往被系统性低估。如今,服务不仅正在成为估值的一部分,更是决定企业长期价值的关键变量,现代资本市场对服务的估值已从“成本项”转向“资产项”,其价值渗透在财务数据、商业模式护城河及未来增长预期中。
结语:当AI技术革命叠加老龄化浪潮滚滚而来,服务正在重塑保险本质与社会价值,平安的“三省”服务深度融入到客户生活场景,使其成为了面向全民的基础设施级服务提供商。得服务者得天下,服务价值的显现将推动平安步入新一轮价值重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