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窝囊费,漂窝囊流”, 它为何引爆今夏?

2025年07月28日,18时43分38秒 科技新知 阅读 4 views 次

文 |迈点

这个夏天,年轻人用两种姿势改写了漂流的定义:有人在桐庐的浪花里冲过“赤壁烽烟”,有人在安吉的浅溪里躺着随波逐流。前者喊着“刺激”,后者笑着“窝囊”。

而后者,偏偏成了今夏最火的出行暗号。

01 漂流双生记

传统漂流曾因 “夏季限定” 和 “同质化严重” 陷入发展瓶颈。而现如今,漂流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转型。

曾经以落差高度论英雄的漂流景区,如今在文化深度上寻找新坐标。全长5公里的桐庐三国漂流,总落差达220米。用心跳加速的玻璃滑道、林间穿梭的生态峡谷、古韵悠长的村落水道三种场景维重构体验逻辑。桃园三结义的草亭、草船借箭的布景、赤壁烽烟的声光,让游客在浪花飞溅中触摸文化肌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感官刺激。

就在漂流产业依靠文化、科技升级,追求更丰富体验的同时,而另一种看似“逆行”的趋势——“窝囊漂流”也在悄然兴起,它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官降级”转型方式。

安吉原野西溪露营地的 “窝囊版漂流” 在水深仅0.5 - 0.8米、长约800米的河道里,年轻人穿着救生衣平躺水面,不怕翻船、不用划桨,只需要如落叶般随波逐流。这种与追求刺激的传统漂流截然不同的“窝囊版漂流”备受年轻人喜欢,自今年5月1日起开始试营业,周末日均接待量达六七千人,平台门票单日销售额最高接近40万元。这种看似“倒退”的感官降级,却精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渴望释放压力、轻松社交的情绪需求,从而引爆了新的消费热潮。

无独有偶,这个暑假窝囊版漂流席卷各大景区,山东临沂利山涧景区漂流作为山东首条 “窝囊漂流”,于今年6月14日开放,开放首周便吸引超8000名游客体验,日均接待量稳定在1200人以上,14-30岁年轻群体占比达72%,直接带动景区周边餐饮消费增长40%。而在广西桂林猫儿山景区,“窝囊漂流”自6月推出以来,日均接待游客量较传统漂流项目增长 30%,亲子群体占比超60%,暑期周末常常出现排队1小时以上的情况,单月带动景区整体客流提升 25%。

02 “窝囊”成为社交硬通货?

当博主分享自己“放生式漂流”的视频时,评论区欢快地调侃:“窝囊版漂流适合窝囊废的我。”、“挣窝囊费,漂窝囊流,享受窝囊人生。”这些自嘲背后是清醒的快乐宣言:姿势要帅,过程要懒,参与就好。曾经被嫌弃的“窝囊”,如今已然成为Z世代的社交货币

从安吉的随波逐流到更多景区的创新,“窝囊”的内核逐渐清晰:以反极致、去对抗为核心,用低门槛、弱刺激、高包容的设计,消解传统项目的压力感。这种逻辑不仅体现在漂流中,更延伸到了其他户外场景。于是,“窝囊三件套” 应运而生,除了窝囊式漂流,更有减速蹦极、自动扶梯登山。减速版蹦极让人如羽毛飘落,自动扶梯登山实现20分钟无汗登顶,平缓漂流则成全了“山水怀抱中的神游”。目前看来,“窝囊三件套”正在逐步改写旅游规则。

而在社交媒体上,“窝囊” 早已突破贬义标签,演变为年轻人表达松弛生活态度的独特符号。广西桂林猫儿山 “窝囊漂流” 在全网累计曝光量超7000万次,单条热门视频点击量突破500万次。山东临沂利山涧景区的 “窝囊漂流” 微博“临沂窝囊漂流”话题阅读量达 1.2 亿次,B 站相关视频播放量超800万次。浙江安吉云上草原的“窝囊蹦极”视频在抖音的“窝囊版蹦极”话题下,单月新增播放量超1200万次,衍生出 “减速蹦极证书”、“窝囊勋章”等二次创作内容。

市场回应同样迅速而热烈。浙江安吉云上草原景区在推出减速版蹦极后,尝试蹦极的游客数量翻了五六倍,节假日期间日均体验人数超200人次。南京牛首山的登山电梯使93%游客选择“无痛登顶”。消费决策的天平已然倾斜,从“值回票价”的功利计算早已转向“情绪疗愈”的自我关怀。

03 “窝囊” 式转型

“我们发现游客要的是‘被自然怀抱’的温柔体验。”安吉窝囊漂流项目负责人张帆说。

逐渐地,“窝囊旅游”不再局限于“爬山、漂流、蹦极”这三大旅游户外运动,而是衍生为一种人在旅游过程中对待旅途事物的随缘、洒脱、不强求的心态。“窝囊三件套”及衍生的 “窝囊旅游” 心态,是年轻一代消费观念转型的生动注脚,这种从“特种兵”到“躺平客”心态的转变,体现了现当代年轻人对于旅行的新追求。

风险、低门槛、高情绪价值回报

当代年轻人既怕传统漂流的翻船尴尬,又惧高空蹦极的生理恐惧,更开始反感 “特种兵式旅游” 的体力透支。而 “窝囊项目” 通过技巧零门槛化、场景安全化、过程可控化,彻底消除了这种心理负担。这种 “低风险” 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安全,更指向情绪层面的松弛。低风险感与低门槛体验的走红,本质是文旅行业对 “情绪价值” 的精准回应,感官降级的同时意味着情绪价值的升级。

在职场高压下,年轻人需要“不费力的快乐”,躺在水上放空、坐电梯看风景,都是对“内卷日常”的反向补偿,这种深层的、长期的情绪疗愈很好地代替了“特种兵式旅游”带来情绪短期释放的不足;而社交传播中,“轻松出片”比“极限挑战”更易出圈,窝囊漂流的“躺平姿势”、减速蹦极的“淡定表情”,自带反差萌的传播点,契合超六成年轻人 “旅行一定要出片” 的需求。

“接纳安心”替代“征服证明”

过去,人们总以为 “漂流要战胜最大落差才叫勇敢”、“旅行要走遍所有景点才叫充实”,仿佛必须通过 “征服外部世界” 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而现在,年轻人在民宿里 “躺平” 看云,在浅滩上 “窝囊” 漂流,恰恰是在主动卸下这种证明欲。

他们不再需要用 “登顶速度”、“漂流里程” 来定义自己,反而在 “被动接纳”中找到更踏实的安全感。在《2025 年可持续旅游报告》中78%的年轻受访者认为 “可持续旅游” 重要,他们在旅行中更倾向于以一种平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尊重自然与当地文化,不再将旅行视为一场征服的挑战。这种心态的转变,让他们能够以更轻松的姿态享受旅行,从旅行中汲取滋养内心的力量。

沉浸式慢游成主流

当 “窝囊心态”延伸到整体旅行逻辑,便催生了沉浸式 “慢游”。曾经行李箱里塞满攻略地图的旅行者,如今更愿意带着一本未读完的书入住酒店——落地窗将远山云海框成动态挂画,浴缸里注满山涧引来的活水,床头茶盘上本地陶壶正咕嘟煮着野茶。他们在客房阳台支起露营椅,看晨雾漫过青瓦屋顶,任阳光把影子拉长,一天的行程不过是在酒店花园里辨认几种陌生植物。

《2025 中国青年旅游观察报告》显示,沉浸式 “慢游” 以55.3%的占比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旅游方式,近三年选择 “无明确行程” 旅行的年轻人占比从18%跃升至57%,72%的人难忘计划外的偶遇。这清晰表明,当下年轻人不再将旅游视为走马观花的打卡任务,而是追求随心随性、深度沉浸的体验。他们在职场高压下渴望零压力放空,在旅游中寻求情绪疗愈与自我关怀,消费决策从功利转向内心舒适。

04 写在最后

当“窝囊” 这个曾带着贬义的词,被年轻人印在漂流时的救生衣上、写进登山电梯的打卡文案里,这场被调侃为“窝囊” 的旅游转型,从来不是消极的“躺平”,而是当代人对于自身情绪的积极回应。

“挣窝囊费,漂窝囊流”,话里的自嘲,藏着的其实是当代年轻人在旅行方式上“与自己和解”的智慧。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