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银行样本观察:十五年磨一剑的成长答卷——专访苏州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王强
在中国区域性银行的发展格局中,城市商业银行(城商行)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长三角地区的城商行,凭借其独特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更是区域金融研究的焦点所在。身处其中的苏州银行,资产规模突破7200亿元、资产质量稳居上市城商行前列,其成功转型历程堪称区域银行发展的典范样本。
由农商行改制起步至今,苏州银行已深耕长三角这片活力迸发的沃土十五载。凭借不懈耕耘,它已从一家地方机构跃升为区域金融的重要力量,生动诠释了“十五年磨一剑”坚韧与蜕变。
站在十五周年的新起点,苏州银行精准锚定“科创+跨境”与“民生+财富”双引擎驱动战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持续探索金融服务创新,致力于为区域经济繁荣注入强劲金融动能。近日,第一财经专访了苏州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王强,深入探寻该行十五年的发展脉络及其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解码这份区域银行的发展之道。
第一财经:今年是苏州银行成立15周年。回顾这15年,在从初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跃升中,贵行如何根据不同阶段的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动态调整业务策略?特别是,贵行是如何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双提升的?
王强:十五年磨一剑,苏州银行的成长始终镌刻着“与城市共生、与时代同频”的基因。从2010年“翻牌”至今,我们踩准关键节拍,以助力社保卡这一重大民生工作为切口打通民生金融毛细血管,借A股上市东风登陆资本市场,构建起公司、零售、金融市场“三驾马车”驱动模式,以“科创+跨境”和“民生+财富”双引擎破局,书写了一部与区域经济共生共荣、在战略迭代中实现质效跃升的奋斗史,跑出本土银行的“加速度”。
一是以“战略思维”筑牢稳健发展底盘。2010年,经原银监会批准,江苏东吴农商行改制为苏州银行,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由农商行改制而来的城商行,开启了从服务吴县一隅到深耕江苏全省的转型之路。改制之初,我们深刻把握苏州地方经济特色,坚持扎根本土、服务实体。一方面,聚焦零售市场,发放覆盖社保、交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市民卡”,着力构建“家门口的银行”服务网络。另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发行全国首单“三农”专项金融债,精准灌溉本地民营和小微企业,累计带动就业超20万人次,切实以金融活水滋养本土经济土壤。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在坚守“扎根”初心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为此,我们着力构建“全口径、全覆盖、全流程、全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上线新综合信贷系统,持续优化大数据预警模型,确保风险早识别、早处置,推动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二是以“辩证思维”破解规模质量双命题。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苏州银行统筹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以一体化经营发展增势聚势。在物理网络拓展上,2011年一年内新设6家直属支行实现苏州大市全覆盖,2012至2022年相继设立12家分行,2024年末入驻徐州,实现江苏省内经营机构全覆盖,126家综合型支行转型成功落地,苏新基金顺利展业,苏州金租等子公司发展持续向好。2019年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全国第33家、江苏省第9家上市银行。风险管控方面,我们坚持在管理风险中创造价值,围绕“四进四防”目标,建立“全周期风险监测体系”,不良贷款率长期控制在1%以内,2024年末不良率降至0.83%,创上市以来新低,自2018年以来已实现“六连降”。截至今年3月末,资产总额达7271.54亿元,较成立初期增长近15倍,较上市时增长112%。
三是以“开放思维”重构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面对经济转型与金融科技变革,苏州银行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指引,打造“科创+跨境”和“民生+财富”双引擎发展格局,构建“GOAI科创生态圈”与“苏心·融享智惠”特色产品体系。在科创金融领域,创新“苏心科创力”评价模型,推出“伴飞贷”等六大产品。跨境金融方面,上线“汇智赢”一站式服务平台,2024年国际结算量较上年翻番,今年4月推出“五维十策”,全力支持外贸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金融领域,秉持“苏心让您舒心”的品牌理念,升级“一卡一贷一平台”人才服务体系,三代社保卡累计发卡超470万张,服务养老客户超200万人。2025年在《银行家》全球银行排名中跃居第237位,与15年前翻牌成立时相比大幅提升735位,较上市前提升84位,国际认可度持续攀升。
第一财经:6月6日至7日,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举行,苏州银行成立15年来,始终致力于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贵行在服务苏州乃至长三角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是如何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区域金融服务的精准供给与生态化整合的?
王强:长三角一体化不是“同质化竞争”,而是“差异化共生”,苏州银行希望成为“长三角产业链金融的连接器”,成立15年来,我们始终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与实体需求深度契合,在服务国家战略、优化营商环境、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展现金融担当。
一是深融区域实施“五个一批”方案,筑牢产业根基。2024年11月商务部发布相关措施后,苏州银行迅速推出“五个一批”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未来3年对苏州工业园区提供不低于200亿元信贷及100亿元债券、租赁等综合融资支持,创新行研模式推动产融结合;全力参与苏州实验室等重大项目建设,以“银行+租赁”模式支持轨交等基建;聚力建设政府、高校、创投等多方参与的“GOAI”生态圈;围绕“科创企业+人才个人+人才家庭”构建产品矩阵,持续丰富“苏心·融享智惠”四大产品线和“伴飞、展翅、领航”三大扶持计划;在园区直属经营机构设立苏州银行系统内科技金融支行并给予专属政策,推动业务先行先试,全面支持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
二是创新服务开展“345”行动,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苏州银行实施“345”专项行动,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推动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优上更优”,以三大政策精准滴灌、四项机制护航发展、五项服务提升效能。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共建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及联合实验室,在“苏商通”平台上线“科创指数线上贷”,实现企业一键测额、秒批放款。免费向企业输出薪智通等管理系统,提供薪资管理、财务费控、OA协同等数字化服务工具,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活动超500场,全面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是开放协同搭建跨境金融枢纽,赋能沪苏互通。立足长三角一体化,苏州银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范式,并入选苏州科技金融国际合作发展区重要建设成员单位。子公司苏新基金作为全国第15家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自开业以来高效完成苏新鑫盛利率债基、苏新中证500指数增强等产品募集发行,积极布局公募REITs创新,助力长三角地区资产盘活和产业升级。同时,助力提升“上海-苏州”创新集群竞争力,加强与上海金融机构在投贷联动、并购贷款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助力政府建设服务平台,加快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为跨区域人才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扩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长三角的辐射影响。
第一财经:苏州市作为今年一季度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四强城市之一,外资企业高度聚集。值此15周年开启服务苏州开放型经济新篇章之际,贵行面对跨境贸易新形势,如何响应“苏州高水平建设开放强市”的政策导向,助力外资企业“引进来”与本土企业“走出去”?
王强:我们深刻认识到,金融机构既要成为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连接器”,更要成为护航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护航者”。2025年5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苏州银行以“五维十策”为抓手,全力护航外资外贸,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以“科创+跨境”业务发展驱动服务升级,全面响应苏州高水平建设开放强市的政策导向。
一是搭建“数字桥梁”,让跨境结算跑出“加速度”。苏州银行以科技为笔,在跨境贸易的“数字蓝海”中勾勒智慧结算新图景。依托新一代国际业务结算系统,为区域内进出口企业提供“汇智赢”一站式服务,涵盖结算便利化、结售汇实时化等功能,全方位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如“跨境金融管家”般提供外汇风险管理、跨境资金调配、海外投资咨询等全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让企业“足不出户办全球”。推动Su-Pay升级扩面,服务跨国企业、出海企业及短期入境游客,提高跨境收付效率,提升商业与贸易便利化程度,已为来自新加坡、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客户开通服务,成为链接中外的“移动支付纽带”。
二是锻造“风险护盾”,为汇率波动装上“稳定器”。以“金融雷达”的角色精准捕捉汇率拐点,持续深化汇率风险管理服务,通过提供远期结售汇、掉期、期权等综合保值策略,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境内外金融市场波动风险,2024年全年外汇衍生品签约量同比增长340%。跨境人民币业务实现突破性增长,通过多元场景构建、系统功能迭代和代理行网络拓展,2024年跨境人民币实收实付结算量突破192亿元,同比增长209%。2024年首批上线GFIX系统(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推出的境内金融机构间报文传输系统)报文交互功能,进一步增强了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让外资企业资金“引得进、管得好、用得活”。
三是聚焦“四链融合”,为激活外贸资产注入“催化剂”。苏州银行聚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优化要素资源协同配置。助力“苏品苏货”拓展内销市场,为龙头外贸企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及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供应链融资支持。截至2024年末,已与近27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客户近2500家。此外,针对“引进来”外资企业,通过新加坡代表处搭建中新金融桥梁,将进一步挖掘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遇,为跨境项目落地发挥咨询支持、商务撮合和资源对接服务;为“走出去”本土企业配备“出海智囊团”,推出跨境结算、融资担保、投资咨询等“14+5”专业服务,全方位提升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一财经:近期政策密集部署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基于多年深耕本地市场的经验与洞察,贵行是如何通过消费信贷、场景金融及新市民服务,激活本地消费市场的?站在15周年的新起点上,贵行在提升服务体验(如适老化改造)方面有何新举措?
王强:消费是经济的“压舱石”,金融机构要找到激活内需的“战略支点”。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支持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增多,为银行业创造了稳健向优的发展环境。苏州银行站在成立15周年的新起点上,依托全新升级的“苏心零售”品牌体系,积极响应国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真正让金融服务融入市民“衣食住行”。
一是赋能消费信贷与场景金融,让市场活力“燃起来”。苏州银行以数字化赋能消费金融,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生态。在消费信贷领域,依托大数据优化“苏心贷”模型,已为近5万新市民及灵活就业群体提供新增授信服务,累计提款近5亿元。在场景金融领域,“苏心生活”平台注册用户超20万户,持续通过定向发放消费支付立减金、周五特惠等形式打造消费新阵地,让利于民,以贴心优惠点燃消费动力。与园区邻里中心合作推出“心邻卡”,涵盖停车优惠、家庭权益及绿色低碳能量兑换等特色权益。
二是构建“新市民服务生态圈”,让城市融入“暖起来”。以“金融+政务+生活”三维联动打造暖心服务生态圈,针对灵活就业群体,携手社保、医保、公积金管理中心打造线上参保平台,通过“苏心生活”小程序接入后,网约配送员、货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一键办理相关业务,2024年服务人次超120万。创新打造“新市民金融服务站”,通过一对一金融顾问、政务服务中心驻点咨询等形式,全面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升级“苏心驿站”为首家全功能暖“新”驿站旗舰网点,设立“户外骑士换电站”、能量补给站及反诈宣传角,让新市民在苏城感受“有温度的金融陪伴”。
三是升级“适老化服务体系”,让银发经济“活起来”。今年上半年,我们正式发布“苏心康养”特色养老金融服务品牌,立足“双卡双金”,夯实养老金融服务基石。在场景服务端,深度经营苏心康养·“幸福里”俱乐部,全年开展康养主题活动270余场,陪伴式养老金融服务获评苏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为老助老优秀案例”。升级上线96067“银龄通”尊老服务,提供快速接入、方言问答、养老金余额查询等功能。持续拓展“苏医慧”、人社“就近办”等服务场景,手机银行引入“医保服务”“先诊后付”等功能服务,不断提升老年群体服务体验。
第一财经:苏州正加速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贵行是如何构建起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方案的?15周年是持续创新的契机,贵行在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人才金融等特色领域有何突破性探索?
王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扎根苏州15年的地方法人银行,苏州银行始终将科创金融视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引擎”。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苏州“1030”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需求,苏州银行以“金融血脉”滋养科创土壤,让每一家科创企业都能在苏行服务体系中找到适配的成长方案,真正实现“培育一企、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乘数效应。
一是编织科创培育“成长网络”,助企业“向阳成林”。针对科创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痛点”,苏州银行争做科创企业的“伴飞者”。全国首创“苏心科创力”评价模型,从外部评价、投融资数据、知识产权等多个维度精准“画像”,为科创企业赋予“价值动态身份证”,因此获得全国银行业首张数据知识产权证书。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服务科创企业超1.3万家,科创企业授信规模突破1300亿元,企业类贷款中每5元就有1元流向科创领域。举办“GOAI匠心汇”路演,近三年促成30余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2024年苏州市新增的5家A股上市公司,均为苏州银行合作伙伴。
二是创新技术金融“破题密钥”,以“知产”化智为资。联合政府、园区、创投、律所等构建科创金融生态圈,提供系统集成一站式服务,创新“投贷联动”模式。突破性落地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目前已参与6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在8个地市完成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服务近700家知识产权质押登记企业,质押登记累计金额超过100亿元,涉及专利、商标、软著、数据知识产权超过1000件。通过首创“银行+保险”模式,以“苏知贷”为“专精特新”企业定制主动授信方案,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混合质押等创新做法,破解科创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融资难题。
三是打造人才金融“智慧枢纽”,让资源释放动能。我们深知,科创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为此,苏州银行升级“一卡一贷一平台”人才服务体系,全行人才卡已实现发卡覆盖苏州10个区县及江苏省7个地级市,累计发卡超2万张,服务人才企业超2500户。自2024年首届“苏州青年科学家”名单发布以来,开展“暖心走访”专项行动。制定人才金融服务2.0焕新升级计划,与政府共建“人才会客厅”服务品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打响苏州银行“人才金融”服务品牌。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真正实现“金融服务跟着人才走,人才创新带着产业跑”。
第一财经:苏州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为集中活跃、发展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作为15年服务本土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伙伴,贵行如何平衡支持实体经济与资产质量管控?在普惠金融等关键领域有何创新举措?
王强:15年来,苏州银行与苏州本土民营经济共同成长,我们始终坚信“实体经济是根,金融服务是脉”,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中走出一条“精准滴灌、风险可控、价值共生” 的特色之路。截至2025年3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705亿元,用数字化风控“筑牢堤坝”,用普惠创新“疏浚渠道”,实现了支持实体与风险管控的良性互动,让金融活水既“流得畅”又“流得稳”。
一是以“政策组合拳”为实体经济疏通梗阻。紧扣2025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政策导向,苏州银行大力推进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转贷“四贷联动”机制,推出一系列普惠金融创新举措。“换位跑一次”行动实现全省覆盖,统筹各方疏通企业办理贷款融资过程中出现的堵点,做到即查即改、边体验边优化,有效降低融资材料准备难度及融资成本。贯彻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总、分、支三级工作专班,深入园区、社区、乡村,主动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促进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加大续贷政策落实,通过无还本续贷、“贷贷成长”等模式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二是以“普惠创新力”为融资痛点靶向破题。锚定“供应链、科创、增信、征信、场景”五大客群方向,苏州银行由传统获客营销模式向标准化、平台化、线上化发展,形成普惠新增长点。上线信用产品“苏心惠”、泛场景供应链产品“票链贷”,并将苏州地区“征信贷”产品向江苏省内其他地区复制推广,将“税银时贷”升级为“融易贷”产品,不断丰富业务场景,下沉客户经营,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动以政府采购场景为核心的“政采贷”产品全流程线上化,完善“房抵经营贷”产品审批流程,进行线上化审批功能改造,为有优质资产的个人经营主体提供更快速的审批通道。
三是以“数字风控网”为资产质量筑牢底线。既要当好企业“及时雨”,又要守好风险“防护盾”。依托金融科技赋能,苏州银行构建“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处置”全链条智能风控体系,建立全行级知识图谱能力平台,搭载风险基础图谱模型。以统一化的渠道数据、差异化的审批政策构建消费贷款标准化的审批模型,提升审批时效与风险防控水平。持续完善普惠产品智能化风控建设,通过加强资产质量管控,不断提高数字化风险监测与管理水平。
在与苏州银行的对话过程中,我们看到,过去十五载,这家银行以金融创新为笔,务实笃行,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金融答卷:深耕本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聚焦科创,赋能科技企业成长;服务跨境,护航外资外贸行稳致远;普惠小微,精准滴灌市场主体活力;洞察需求,多措并举提振消费市场。其多元化的经营举措与鲜明的业务亮点,生动诠释了一家扎根本土、服务实体的银行如何精准发力。
从“扎根本土”到“辐射江苏”,再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潮,苏州银行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专业的服务、更稳健的步伐,向着打造“特色鲜明、特长突出的优秀上市城商行”和“企业百姓信赖的银行”的目标奋力前行。站在十五周年的新起点,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家历经十五年锤炼、兼具定力与活力的区域银行标杆,将继续谱写与城市共兴、与时代同行的崭新金融篇章,为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而卓越的金融支撑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