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H20解禁是一场关于未来的集体押注,周鸿祎站队华为:“国产芯片跟英伟达肯定有差距,但是必须用”

2025年07月25日,07时49分59秒 科技新知 阅读 5 views 次

作者 | 蓝血创作组

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7月23日,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就中美AI芯片竞争态势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周鸿祎说,芯片要尽可能往国产上面转了。他坦言,“国产的东西(芯片)跟英伟达肯定是有差距的,但是这个东西必须要用,你都不用,这个差距永远都存在。只有坚持咬咬牙坚持用,用的越多改的越多。”“我们这行里有句话,叫自己的狗食自己吃。产品做的好不好,一定要坚持用,用了才会才能改进。”被问到是否会重新采购英伟达H20时,周鸿祎明确表态,现在采购的都是华为的产品。

周鸿祎不仅为自己企业选择了一条道路,更将整个中国科技行业面临的时代抉择推到了聚光灯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国产替代”口号,而是关乎生存、发展与未来话语权的复杂战略博弈。

周鸿祎的选择,是一种“理想主义包裹下的现实主义”路径。他坦然承认国产芯片与英伟达存在差距,“华为才做了几年GPU啊,NVIDIA都做了30年了”,但这差距恰恰是“用起来”的理由。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产业逻辑:任何尖端技术,尤其是平台型技术,其生态的繁荣远比单纯的硬件指标更重要。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没有千万开发者涌入、没有海量的数据“投喂”和反馈,技术差距将永远是无法逾越的鸿沟。周鸿祎的“狗粮论”,正是要以自身的应用场景为“磨刀石”,加速国产芯片的迭代与生态的成熟。

从国家科技战略的高度看,周鸿祎的选择代表了“底线思维”和“战略安全”的优先考量。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高端AI芯片已成为地缘政治的“咽喉”。英伟达的H20芯片,虽是为中国市场“特供”,但其供应本身就悬于一念之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将AI发展的命脉完全系于外部供应,无异于在沙滩上建高楼。因此,对于像360这样关乎国家网络安全、或承担重要战略任务的企业而言,选择华为昇腾,即便在短期内牺牲部分性能,也是在为未来购买一份“确定性”的保险,是在构建国家AI算力的“战略纵深”。

然而,周鸿祎的选择,只是这盘大棋中的一种走法,远非全部。中国科技企业的版图辽阔,其业务性质、发展阶段、市场定位各不相同,决定了它们在算力选择上必然会分化出多元路径。

01

性能至上与商业现实

——“CUDA”生态的惯性

对于大量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AI初创公司、面向全球市场的互联网企业以及追求前沿科学突破的高校研究机构而言,情况则截然不同。

无法撼动的CUDA“护城河”:英伟达的真正壁垒,早已不是GPU硬件本身,而是经营了近二十年的CUDA生态系统。这个生态集成了海量的算法库、开发工具、预训练模型和庞大的开发者社区。对于一个AI企业而言,迁移到新的硬件平台,意味着重写底层代码、重新训练模型、重新培训工程师,其成本之高、周期之长、风险之大,可能是致命的。选择英伟达,就是选择了一条“最短路径”,能够最快地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在分秒必争的市场中抢占先机。

商业竞争的残酷法则:在云服务、自动驾驶、AIGC内容生成等领域,极致的性能就是核心竞争力。落后10%的算力,可能意味着训练成本高出20%,推理速度慢一倍,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对于这些企业,选择当下性能最优、生态最成熟的英伟达芯片,不是一个战略问题,而是一个生存问题。英伟达的H20,尽管有所限制,但依然是CUDA生态下的“最优解”。

02

两条腿走路

——混合部署的“中庸之道”

对于大多数大型科技巨头,如阿里、腾讯百度等,最理性的选择或许并非“二选一”,而是“两条腿走路”的混合策略

一方面,它们会继续采购并使用英伟达的芯片,尤其是在核心研发、大模型基座训练以及需要与国际接轨的业务上,以保持自身在全球AI竞赛中的第一梯队位置。这确保了它们不会因技术栈的“孤岛化”而错失前沿浪潮。

另一方面,它们会大规模采购并部署华为昇腾等国产芯片,将其应用于内部业务、推理场景或对生态依赖较小的垂直领域。这既是响应国家战略号召,为国产化“添砖加瓦”,也是一种精明的风险对冲。通过内部“养”一个国产AI生态,它们不仅能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还能逐步积累在国产硬件平台上的优化经验和技术人才,为未来可能的“全面切换”做好准备。这种策略,兼顾了眼前的商业利益与长远的战略安全。

03

从“双循环”到“新均势”的国家战略

站在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来看,中国企业在芯片选择上的分化,恰恰是中国AI战略“双循环”格局的体现。

内循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核心。以华为昇腾为代表的国产力量是“内循环”的基石。国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和国企采购、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为国产芯片创造宝贵的初始市场和应用场景,这正是周鸿祎选择的战略价值所在。它旨在解决“卡脖子”问题,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中国AI产业仍能“活下去、转得动”。

外循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允许并鼓励企业在商业规则下继续使用英伟达等全球领先产品,是为了保持与世界顶尖技术的接轨,避免因“闭门造车”而导致的技术代差。这确保了中国AI产业的“天花板”足够高,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同场竞技。

04

一场关于未来的集体押注

周鸿祎的表态像是一声冲锋的号角,它打破了“唯性能论”的迷思,将“战略安全”和“生态共建”的价值摆上了台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需要跟随他冲锋陷阵。

中国AI算力的未来,不会是一条独木桥,而是一张复杂的网络。这张网络中,既要有像周鸿祎这样的“先锋队”,以身试险,为国产化杀出一条血路;也要有务实的“主力军”,在市场化竞争中保持与世界同步;更需要智慧的“战略家”,在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灵活布局,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英伟达与华为的竞争,本质上是生态与生态的竞争,更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中国企业的多元化选择,看似矛盾,实则是在以一种集体智慧,为中国在未来的全球AI棋局中,寻求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新均势”。这场选择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决定,都是对未来的一次押注,而所有这些押注的总和,将共同塑造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的明天。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