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房地产市场已基本渡过最危险阶段,低价格效应的治理是当前政策核心
(来源:万博新经济观察)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以下观点整理自刘元春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5年7月)(总第79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678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理性认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四大关键问题
上半年数据显示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运行态势良好,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弹性和韧性。但6月份的数据表明,下半年我国经济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具体包括:第一,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加之前期“抢出口”效应的逐步消退,可能导致下半年外需承压;第二,房地产市场需求疲软,可能导致房地产触底过程中出现波动;第三,低价格现象持续深化,GDP平减指数、PPI、CPI等相关指标均反映出当前价格水平偏低,内需可能面临进一步收缩的压力;第四,上半年全面启动的“反内卷行动”的最终效果还没有显化,但短期内会对供给端与需求端将产生一定的冲击。
综合上述因素,社会各界对下半年经济面临的挑战表达了担忧。特别是以野村证券为代表的一些境外机构开始唱衰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在年中出现转折点,需求端出现“断崖式下滑”。这种判断引发了激烈讨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中以下四个关键问题是研究的核心。
一、目前房地产市场已基本渡过最危险阶段,软着陆触底具有必然性
在房地产触底过程中,是否会对下半年宏观经济形成更大拖累?目前,许多观点依据“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3%”这一指标,推断下半年房价水平、购房需求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的流动性仍将面临较大困难,房地产下滑将成为下半年经济断崖下降的核心因素之一。这一担忧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若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分析对于中国房地产与中国房地产政策的特殊性研究不足。
一是房地产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已明显弱于2022-2024年,因为房地产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显著下降。根据东吴证券团队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测算,2024年房地产对GDP的拉动约为13万亿元,占GDP的9.6%,而在2016年或2020年,该比例约为14.5%,已出现显著下降。因此,即便今年房地产相关指标未出现明显回升,或者未实现转正,只要维持上半年的态势,其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也会大大小于去年的水平。
二是外界担忧的“灰犀牛”效应,尤其是春节期间万科面临的债务偿还问题,实际上并未如预期般恶化。通过上半年的各方努力,包括投资者、地方政府及相关债务方的协调处理,目前缓解房地产流动性问题的方式已从依赖销售逐步转向资产处置,今年6月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并没有出现暴雷事件。以万科为例,其境外债务已经基本结清,到2027年不存在外债或美元债偿还压力。
三是国家高度重视房地产问题,持续加码房地产政策。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房地产融资及相关政策将迈入新阶段。特别是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为核心的城市重点工作将使房地产融资和出清得到加速。
因此,对于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发生重大调整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灰犀牛”效应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基本可以排除。但是,房地产依然是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其稳定性仍是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石。要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在房地产政策方面推出一系列有力措施。
二、下半年出口将面临系列冲击,但断崖式下滑低估了中国出口的韧性,同时也高估了“抢出口”效应
佐证中国经济将出现断崖式下滑的另一个观点认为,在8月12日之后,由于“抢出口”效应减弱以及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影响,可能会导致我国出口相关指标出现大幅下滑。但是虽然这种分析的逻辑是存在的,但依然需要深入研究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是我们需要判断抢出口现象在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7.2%的数据中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目前,不同研究团队对这一问题的测算结果存在差异。从趋势分离法和美国“抢进口”的规模对应法来测算,抢出口可能对于出口增速达到3-10个百分点,对于下半年贸易增速的回落产生重大冲击。但如果以没有出现“抢出口”区域作为参照,所测算出来的“抢出口”比预期要小得多,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各个贸易板块在后全球化时代的再布局可能是中国出口逆势上扬的核心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认为,“抢出口”现象确实存在,对季度间的出口数据波动具有一定放大效应,但并非导致整体出口走势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美国最终对华加征关税的具体水平。从前两轮谈判情况来看,包括在日内瓦和伦敦举行的谈判,以及近期围绕稀土和半导体产品的磋商,尤其是黄仁勋此次宣布的H20芯片解禁,对中国出口而言,中美“关税战”最极端的情况已经在相关谈判中找到了一定的和解答案。因此,豁免期结束后出口出现“断崖式”下滑的情形预计不会发生。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关注中国对拉美、东盟、南方国家以及欧盟等地区的出口增长潜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正在重新定位,以及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