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评价一切”:DeepSeek、Manus、华为、英伟达、智能眼镜……

文|新浪科技 罗宁
7月23日,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在大会期间与新浪科技等进行对话,围绕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发展、国产芯片的应用、DeepSeek流量下降、网络安全风险、360 AI硬件布局及智能体商业化等多个核心话题展开深入分享,以下为采访实录(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有微调)。
谈大模型与智能体:进化了
周鸿祎直言,当前大模型存在严重局限:“它很‘被动’,只能陪你聊天,更像一个聊天机器人,能力偏文字功底,很多专业技能其实不会。” 他举例称,企业即便用上DeepSeek,也多当作聊天工具,仍处于 “玩具阶段”,尚未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工具。
而智能体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大模型像个聪明的大脑,能推理、规划,有渊博知识,但没有手脚;智能体则扮演身体和手脚的角色。” 周鸿祎强调,智能体与大模型的本质区别体现在两点:一是能使用各类工具,如同人类借助工具进化智力,大模型 + 智能体工具化后,企业应用编程、浏览器等工具的能力将大幅增强;二是能依托大模型的规划能力,从头至尾自动化执行复杂任务,无需人类每步指点。
他用类比形象说明:“大模型像个愚蠢的助理,每步都要问;智能体则是数字伙伴,能独立完成复杂流程。比如做视频,它能自动搜内容、写脚本、分镜头、剪辑配音,从头到尾独立干活。”
对于智能体的发展方向,周鸿祎认为 “术业有专攻”:“不认同通用智能体概念,当前大模型能力远不足以覆盖所有领域。未来应结合不同行业、专业领域,建立不同特长的智能体,像虚拟顾问或专家。” 他还提到,与大模型的交流过程,本质上也是锻炼和培训专业智能体的过程。
谈Manus:广告模式不work
周鸿祎认为,Manus非常创新,让大家看到一个真正能干活的智能体是什么样子。但是他表示,不认同Manus所说的通用智能体的概念。他认为,通用智能体意味着对任何事情、任何商业领域和业务,大模型都具有泛化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但在今天,大模型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近日Manus将国内业务转移至海外,周鸿祎认为,可能在国外AI起来之后,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跟互联网最大的不一样,互联网过去的运营成本很低,所以只要有足够多的用户,Dau足够高,就可以通过广告模式形成商业模式,他类比“羊毛出在猪身上”。
但在当下,周鸿祎认为,AI的运营成本很高,用户对智能体的要求越高,完成任务越多,我们过去跟ChatGPT聊天的时候消耗token是很少的,现在智能体实际上替你完成一个任务都要花几百万个token,你跟人问答案哪花得了几百万个token,几千个token就了不起了,所以这种广告模式就不work了,就要向用户直接收费。
“中国的付费习惯可能还是比欧美市场要差一些,但是这是一个过程,整个互联网如果大家都不要太内卷,比如说有人想收费但巨头都免费,所以对Manus这种公司来说,可能它既然融了资,它就要有收入。所以可能还是商业模式变现的问题。”周鸿祎说道。
谈国产芯片:近期采购都是华为产品
谈及近日英伟达H20供货以及企业的芯片选择,周鸿祎明确表示 “尽可能往国产转”。他承认国产芯片与英伟达有差距,但强调:“必须要用,不用差距永远存在。只有坚持用,才能在实践中改进。”
“我们这行里有句话,叫自己的狗食自己吃。产品做得好不好,一定要坚持用,用了才会才能改进。”他说。
但他指出,训练模型的芯片,对芯片的要求非常高的。如果拿来做推理,其实对芯片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因为推理芯片比较简单,又不需要芯片高速互联,又不需要组成集群。”他说。
被问及是否重新采购英伟达H20时,他直言:“最近采购的都是华为的产品。” 对于H20,周鸿祎评价其 “定位尴尬”:“老黄的手术刀割得高明,割太多性能太差卖不掉,割太少美国政府不批。它更适合推理,训练能力弱,而国产推理芯片在成本、性价比上更具优势,H20的处境会比较尴尬。”
谈DeepSeek流量下降:价值不在官方流量
针对DeepSeek App近日流量下降的热议,周鸿祎解释称,其创始人梁文锋 “一门心思做 AGI,根本没想做App”:“流量涨时它涨得最猛,但网站速度慢他都不在乎,也不屑于做日活、融资、收费,反而把技术全开源免费了。”
他强调,DeepSeek的价值不在官方流量,而在第三方云服务商的广泛应用,“用了它大模型的流量一直很高”。更重要的是,“它是世界首个免费开源大模型,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坚持开源开放,有可能形成对美国垄断封闭道路的优势。”
谈及梁文锋,周鸿祎认为,梁文锋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不屑于做个App,做多少日活,要去融资,搞收费。“他把自己的技术全都开源免费了”。
周鸿祎认为,DeepSeek、通义千问、Kimi等中国开源团队的发展,只要坚持追赶国际水平,对中国大模型产业就是重大利好。
谈网络安全:转向 “人与算法对抗”
周鸿祎警示,大模型落地存在三大安全风险:
一是大模型的 “幻觉” 问题:“不明白就一本正经瞎编,当玩具时能一笑而过,但进入工业生产、政府办公领域,结合智能体操纵工具的能力,出错后果会很可怕。”
二是攻击门槛降低:“大模型降低了使用门槛,没学过编程的人也能通过对话写程序,同时也降低了攻击门槛。比如‘注入攻击’,已出现通过构造指令让大模型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甚至前台小姐姐都可能攻击公司系统。”
三是国家级高级威胁:“黑客正将能力经验嵌入大模型,做成黑客智能体。有足够算力后,一个黑客能操纵50甚至500个智能体,网络安全从人与人对抗,变成人与算法、机器、算力的对抗。”
对此,360已推出应对方案:一是打造智能体安全专家,实时检测防御,实现 “以算法对抗算法”;二是开发 “大模型卫士”,监视指令与输出合理性,结合搜索和知识库降低幻觉。
谈AI硬件:眼镜必须带显示
周鸿祎向新浪科技透露,360本月将发布两款AI硬件:
一是AI录音笔:“不只是会议转写,能智能分析不同场景,更好总结要点,该功能也将更新到纳米AI搜索中。”
二是智能眼镜:“从小米眼镜反馈得出,必须带显示功能,否则不如智能耳机。带显示后可做提词器、实时翻译等,场景更丰富。” 他调侃道:“没人会花钱把自己整成近视眼,眼镜功能越多越重越戴不住,显示功能是核心差异。”
前不久,OpenAI 65亿美元收购前苹果首席设计师Jony Ive初创公司io,对于OpenAI可能推出的AI硬件,周鸿祎猜测:“也许是录音笔,或带摄像头的耳机。眼镜不好做,人本性不爱戴,没显示功能不如耳机轻便。”
谈智能体商业化:要瞄准中小企业
关于智能体商业化,周鸿祎看好国内市场潜力:“国内有巨大需求,每个人都有个性化需求。360推出纳米智能体社区和智能体工厂,就是要把成本降到最低,让每个人都能打造自己的智能体,帮自己打工赚钱。”
他不认同 “超级智能体什么都能干” 的思路,更倾向于探索多元化模式:“正尝试把智能体提供给中小企业和政府市场,这是比较大的机会。”
周鸿祎的分享覆盖了AI技术演进、硬件布局、产业安全、国产化路径等关键领域,既指出当前技术局限,也勾勒出智能体等新方向的发展蓝图,为行业提供了多重思考视角。
责任编辑:何俊熹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