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消费数据回暖背后现隐忧!美国家庭可自由支配的服务支出已在缩减

2025年07月21日,19时57分13秒 全球总览 阅读 6 views 次

美国消费者信心近期呈现回暖态势,但经济学家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有限。

美国密歇根大学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回升至61.8,相较2024年12月本届特朗普政府上任前仍低16%,但已创下近5个月新高。同时,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环比上涨0.2%,同比涨幅为2.9%,略低于市场预期的3%。

这些经济指标似乎暂时缓解了市场对关税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或通胀飙升的担忧。但富国银行在一份报告中警告,所谓“关税对消费者支出影响轻微”是一种“错误叙事”,美国家庭已在缩减可自由支配的服务支出。

富国银行称,在商品支出领域,受关税政策影响的关键商品的抢购潮对消费数据形成了短期拉动效应,但这一效应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迅速消退,形成了一个需求空白期。同时,零售商前期囤积库存的行为缓冲了关税对商品价格的直接影响,随着这些关税前库存的逐步消耗,消费者将真切感受到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美联储前高级经济学家胡捷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有若干关键因素削弱了关税政策对价格的影响,但“目前来看,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定局,各项经济指标相较于前两年将呈现参差不齐的表现,整体呈现收缩趋势”。

美国消费数据回暖背后现隐忧!美国家庭可自由支配的服务支出已在缩减

可自由支配服务支出的回落

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零售销售环比增长0.6%,超出市场预期的0.1%,并逆转了5月份未经修正的0.9%跌幅。

同时,摩根大通的借记卡和信用卡支出在今年二季度比去年增长了7%。花旗的品牌信用卡支出增长了4%。美国银行信用卡和借记卡支出增长了4%。富国银行的借记卡消费量增长了4%,信用卡消费量增长了8%。

然而,富国银行在分析报告中提出,“消费者支出显然不像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坚挺”,美国民众在关税政策影响下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变化。

报告称,截至5月的数据显示,美国可自由支配商品支出仍保持着约1.5%的同比增幅,但这一增速较去年平均水平下滑了1个百分点。需警惕的是,表面“强劲”的数据可能掩盖了需求提前释放的真相,去年末部分关键商品类别的抢购潮,很可能透支了未来的消费能力,特别是在关税上调导致商品价格走高的预期下。

虽然可自由支配的商品支出尚算平稳,但服务支出领域的情况则令人忧心。美国经济分析局(BEA)6月底的数据显示,服务支出在今年前三个月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仅为0.3个百分点,创下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富国银行称,这一疲软态势已延续至第二季度,截至5月,可自由支配的服务支出下降了0.3%。这构成了一个被市场普遍忽视的重要预警信号。历史经验表明,美国的经济衰退总是伴随着可自由支配支出的下降,这一规律在过去60多年间从未被打破。

美国银行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发现,消费者增加了日常杂货采购的频次,但单次购物金额却在下降,表明消费者可能更挑剔地购物以获取最佳折扣。同时,虽然美国宏观数据显示餐饮支出有所增加,但调查显示消费者实际减少了外出就餐频次。该机构对此解释道:“在经济低迷时期,消费者往往不会完全停止外出就餐,而是会转向更经济的消费选择。我们观察到消费者在经济不确定时期特有的精挑细选行为仍在持续。”

7月上旬的亚马逊Prime促销活动同样显现出消费者的财务压力。消费者数据提供商Numerator指出,Prime会员在此次促销中“优先购买洗洁精和纸制品等生活必需品,而非大件商品”。数据分析公司Adobe则发现,虽然今年为期四天的促销活动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0.3%,但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折扣力度的加大,因为“消费者对价格仍然高度敏感”。同时,“先买后付”服务的使用率显著上升,反映出消费者正在寻求“更灵活的方式来管理预算”。

富国银行称,美国餐饮服务和娱乐服务支出(包括健身房会员和流媒体订阅)几乎停滞不前,而交通支出出现1.1%的下降,其中汽车维修、出租车及共享出行服务,特别是航空旅行(降幅达4.7%)成为主要拖累因素。“家庭推迟汽车修理、不乘坐Uber、减少或取消航空旅行,表明家庭预算已经吃紧”。

全球经济咨询公司BCA研究首席全球策略师贝瑞钦(Peter Berezi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低收入家庭最快耗尽疫情储蓄,信用卡、汽车贷款和“先买后付”债务增加,处境艰难。尽管其绝对支出较低,但消费占收入比例高,消费下降1%就足以接近衰退,因此其影响不容忽视。

关税政策的传导效应

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最新数据显示,消费者目前面临的有效关税率为20.6%,这是自19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美国通胀数据并未显现出关税在价格层面的冲击。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2.7%,符合市场预期。

胡捷分析称,虽然关税政策确实具有推高价格的内在机制,但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中存在多个关键因素正在削弱这一影响。首先,作为基础性商品,能源价格的持续下行对整体通胀水平形成了显著抑制作用。其次,美联储自2022年3月启动的加息周期下,货币政策的持续紧缩使得通胀整体处于下行通道。此外,特朗普政府宣布关税措施到最终落地经过多次调整,实际执行的关税税率明显低于最初宣称的水平,执行时点的多次延期也缩小了关税的实际影响范围。

富国银行的数据显示,为了躲过关税的影响,美国商品进口在2024年12月到次年3月期间跳升了超过500亿美元(按通胀调整)。这种囤货行为导致美国第一季度库存增加了1600亿美元,企业因此可以减缓关税带来的价格传递。

该机构补充说,由于进口价格并未被外国供应商完全吸收,当前美国国内企业正承受更高关税的成本,并开始将其转嫁给消费者。“生产者价格指数中的贸易服务成分(衡量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产品利润率)在最近几个月大幅放缓,这表明利润率正在压缩。”报告称。

摩根大通首席美国经济学家费罗利(Michael Feroli)也表示,在特朗普的第一次任期内,2018年宣布的关税增加直到2019年下半年才开始影响资本支出,“这些事情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维尔内戈(Matias Vernengo)认为,关税可能会在短期内推动通货膨胀,迫使美联储保持较高的利率,并因此可能会导致经济放缓。

举报

文章作者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