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已现?光伏半年业绩预告传递了哪些信号
(来源:数字新能源DNE)
随着光伏上市企业的半年报业绩预告的披露,光伏上半年的行业最真实现状也被呈现出来。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光伏企业都披露了半年报预告,但已披露的几十家企业也极具代表。
今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可谓好不热闹。开年的两份重磅文件使光伏行业再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抢装潮,助推我国光伏装机量走上新高度。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已超1TW。今年前5个月光伏新增装机量就达197.85GW,同比增长57%。
但从已发布的上市公司业绩来看,上半年的抢装潮似乎没有扭转光伏行业的困境,整体上光伏企业依旧处于亏损漩涡之中。
从数字新能源DataBM.com整理出的46家光伏企业中包含了21家主产业链企业,除了赛福天和横店东磁之外,其余19企业依旧处于亏损之中,净利润总亏损达162.15-187.98亿元。
其中通威股份、晶澳科技、TCL中环、钧达股份以及航天机电5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去年亏损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合盛硅业在今年上半年创下了上市后首份亏损半年报纪录,今年上半年该企业亏损约3-4亿元。
至于盈利的2家企业也在其业绩预告中表明了主要得益于公司的其他业务。
虽仍在ICU,然曙光或已现
从上述来看,借用行业媒体的话,光伏仍在ICU。不过,笔者认为虽然行业情况依旧严峻,但寒意似乎也正在消散。
业绩方面,大部分企业已减亏,甚至扭亏为盈。
在今年上半年依旧亏损的19家光伏企业中,有10家企业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减少。除了*ST沐邦(维权)之外,剩余9家企业减亏率在46%及以上。
其中,爱旭股份业绩好转最为明显。业绩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亏损1.7-2.8亿元,同比去年减亏约83.95%至90.26%。
另一BC龙头——隆基绿能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也同比缩小,亏损24至28亿元,约是去年同期的一半水平。

从业绩的环比角度来看,19家企业中有6家企业环比减亏。其中爱旭股份实现扭亏为盈,第二季度该公司实现净利润约为0.2至1.3亿元。
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协鑫集成、中利集团(维权)以及*ST沐邦今年2季度净利润均环比亏损有所减少。

与此同时,在上述19家亏损的企业中,隆基绿能、爱旭股份、中利集团以及*ST沐邦4家企业今年上半年业绩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有明显好转。
市场方面,光伏产品价格回升。根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调研跟踪,目前光伏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成交价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
当前,N型复投料、颗粒硅成交均价已涨至4万元/吨以上,硅片也已全线涨回1元/片以上,电池片在0.25元/瓦以上,组件价格在0.65元/瓦以上。

此外,在股市上,光伏多只股票也迎来飘红。

号角已吹响
光伏行业变成如今模样,全因一个“卷”字——卷产能、卷技术、卷市场……卷到最后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行至如今已然是全行业亏损。
自2024年起国家就已多次释放出整治“内卷式”竞争的信号,光伏行业协会也积极响应,凝聚行业共识,探索行业自律机制。
近日,“反内卷”氛围愈发浓烈。从政府报告、国家立法、官媒宣传等多渠道助推“反内卷”落地,协会光伏企业积极响应表态助力行业“反内卷”。

据传近期协会与光伏各板块召开会议,光伏各环节都会有一个指导价。根据目前市场面流出的消息来看,硅料指导价在4.3万元/吨(含税),硅片据传暂未形成共识,电池0.275元/瓦,组件0.746元/瓦(含税)。
在整顿低价同时,企业开工率也将被进行严格控制,并且第三方审计单位抽查频次将被加强,所有光伏企业按要求接受审计单位入场审查。对于违反者直接“退圈”警告。
如此看来,光伏行业此次“反内卷”是动了真格。
不过根据笔者观察,虽然此次“反内卷”轰轰烈烈,但市场情绪仍较为消极。
一方面,此轮光伏产品价格回升是因宏观调控所致,基本面支撑薄弱,供需矛盾并未实际解决。
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在抢装潮的助力下,1-5月我国前光伏新增装机就已达到了全年新增装机预测目标的77%以上(按照中国光伏协会预测今年我国新增装机约215-255GW计算)。如果没有进一步的重大需求释放,下半年市场装机需求很有可能会加速放缓,届时产品价格能否继续坚挺在合理价位?
此外, 在行业上下努力“反内卷”、推动市场回归理性这一目标的同时,道路也是曲折的。
例如,近期市场也出现了举报某些企业被指破坏指导价格,继续实行低价销售的情况,尽管最后被企业辟谣,但在“举报—声明”的过程中,也正是说明了行业信任合作基础的不坚定。
相比很多传统行业,中国光伏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灵活性更强,且在长时间持续严重“价格内卷”、需求尚未大量释放的当前环境下,光伏行业短时间内想要快速摆脱低价竞争、重回产品价值的本质,还需要更多的互相“信任”。
但这也说明光伏行业的“反内卷”要落到实处绝非易事,毕竟“大刀落下”哪有不痛,但痛也必须切除“坏果”。
对于当前光伏行业的反内卷,笔者并没有市场上如此消极。笔者认为当前光伏行业的“反内卷”是走出寒冬的一个积极信号,虽然无法预测最后的实际落地成效,但动就有希望。
来源:数字新能源D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