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企业出海?大华银行报告:东盟吸引力还在提升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国内企业尤其外贸企业经营韧性受到更大考验。哪些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挑战更大?面对关税和地缘政治风险,企业出海策略有哪些变与不变?
针对美国4月初宣布的大规模“对等”关税,大华银行近期发布的《企业展望调查报告2025(中国内地篇)》(下称《报告》)提到,关税政策对包括中国在内各调研市场企业的商业信心和市场预期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超过70%的国内受访企业表示早已采取措施,包括以数字化降本增效,更加注重本地化和多元化,以及持续深化供应链韧性建设,从而将美国关税政策波动的影响降至最低。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关税不确定性对企业布局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多数企业的出海决心没有发生变化——未来3年内有出海需求的受访企业占比达到86%,与去年的调研结果相近。
不过,为了削弱关税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受访企业普遍表示切实需要一些支持措施。其中,95%的受访企业选择了财政支持,75%的企业选择了贸易和供应链支持。同时,有44%的受访企业认同与主要市场建立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将更加有助于其应对关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据了解,此次有来自中国内地600家大中型企业的决策者或高管参加了调研,时间从2024年12月持续到2025年1月,并针对美国关税变化在今年4月追加了一次调研。
回顾2024年的经营情况,78%受访的中国企业表示,2024年业绩相较前一年有所提升,但营运成本高(44%)、劳动力成本上升(35%)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2%) 等因素都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当下的信心。其中,制造业企业相较其他行业明显压力更大。
展望未来,多数企业预计2026年起市场将进一步改善,并将供应链重构、海外扩张、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和劳动力管理深度融入未来三年的核心业务战略。
其中,在供应链层面,国内受访企业公认的三大挑战包括:供应成本上升、采购挑战和营运资金管理困难。尤其面对地缘政治波动带来的冲击,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储备,中型企业受到地缘风险的冲击程度是大型企业的1.5倍。
这也成为不少企业坚持海外扩张策略的重要考虑。“企业供应链策略正从‘中国+1’加速转向更稳健的‘中国+N’。东盟作为核心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大华银行中国批发银行部主管、企业银行部主管兼北京分行行长辛韬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推进供应链的本地化、多元化和数字化,是中国企业强化供应链韧性的主要手段,1/3的受访企业表示已实现供应商来源的多元化。
辛韬进一步表示,实现采购、生产和销售的本地化已成为不少企业的必选项,东盟的吸引力还在上升。《报告》显示,有40%的受访企业认为东盟是最重要的海外采购市场,另有37%和48%的企业认为东盟是最重要的海外终端市场和未来投资目的地。其中,马来西亚最受青睐,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同样热度不减。
中国海关总署和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2024年已达9823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东盟则连续五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的全面完成,相信更多企业也将从中获益。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开拓北美、北亚其他地区及欧洲等高潜力客户市场,多点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辛韬说。
“在这几年积累和互相了解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渐渐地习惯和认为东盟是它们的必选之地。那今年和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呢?去年是去探路、找市场,今年我们看到更加明显的变化是,他们决定以东盟为基础,做全球化的布局。”辛韬说,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正选择将东盟尤其新加坡作为国际化布局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东盟也在发生一个明显变化——由松弛变得“内卷”。辛韬认为,这一方面是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后比较优势的显现,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美国关税压力的影响。她表示,在这一背景下,东南亚市场将更加适合中国企业发挥优势,而中国企业供应链策略转向过程,也将带动和加强东盟的产业链发展和区域经济紧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