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演员上桌,脱口秀的路盘活了还是走窄了?

2025年07月17日,18时59分48秒 科技新知 阅读 6 views 次

文 | 毒眸

时隔三年回到脱口秀节目舞台上,杨蒙恩发出感慨:“我听起来就感觉脱口秀这两年的发展好像就是:女演员一直在上桌,男演员一直在上炕。”

“女演员上桌”的确是今年关于脱口秀最热的词汇,不少观众都有实感——数量上突破新高,女演员占比达到了近40%;话题上,以小帕讲述的“父女关系”、嘻哈讲述的“空姐职业困境”为代表的女性议题段子频频出圈,引发了广泛社会共鸣。

女演员上桌,脱口秀的路盘活了还是走窄了?

从最初思文孤军奋战到杨笠、小鹿、鸟鸟等人走上舞台,以整体生态视之,女性脱口秀演员明显经历了一个成长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不仅完成了从个体表达到群体发声的转变,更形成了独特的女性视角叙事体系,将女性生存境遇的观察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议题。

如果说,去年两档节目的热度,来自于停播后回归的新鲜感,那么到了今年则是在检验观众对节目的忠实度。“女性上桌”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话题层面的“扛旗者”,但现实的数据揭示出另一层隐忧:相较去年首季,两档节目的最高市占率有所下降,跟巅峰时期的《脱口秀大会》相比,无论是从招商规模还是播放量来说,更是尚有一段距离。

这其中不乏综艺大盘整体趋冷、节目分流等客观因素影响,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之前尚未攻克的历史遗留难题:一档小众文化节目,如何转化为大众消费品?

女演员上桌,脱口秀的路盘活了还是走窄了?

当我们将“女性主义脱口秀能否带动行业重回巅峰”这个问题放置在放大镜下观察时,新的疑虑随之复现:在当下性别议题尤为敏感的情况下,女性议题集中性出现是否会收窄受众群体?更值得警惕的是,综艺中的女性叙事是否会重蹈“大女主剧”的套路化覆辙?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脱口秀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

得来不易的春天

女性脱口秀演员的成长轨迹,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生态的变化。

大众对于女性脱口秀演员的认知,最早来自于《今晚80后脱口秀》的思文。作为早期中文脱口秀的启蒙团队成员之一,思文经历了《今晚80后脱口秀》到《脱口秀大会》的转型历练,在一众男演员之中,思文的表达往往聚焦于婚姻环境中女性身份变化后的困惑与无奈,这类观点为她博得了较高的人气。

女演员上桌,脱口秀的路盘活了还是走窄了?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思文都是在单打独斗。《今晚80后脱口秀》中走上台前的女演员只有她一人,《脱口秀大会第一季》的19名脱口秀演员中,加上她也只有3位女演员,在这种悬殊的比例下,思文独自承载着观众对女性脱口秀的全部想象。

当节目走到了第二季,女演员明显增多,赵晓卉、颜怡颜悦、杨笠、王璐等新人演员开始走到台前,标志女性群体开始集体发声。只是,外界若有似无的“雌竞”问题,一再抛给了思文,她只能反复强调,“我的竞争对手不是所有人吗?”

虽然线上节目中女演员稀缺,但是据长期观察脱口秀十几年的业内人士Judy(化名)透露,早期线下就不乏女演员,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少,“这两年节目上的大多数女演员,她们已经讲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其实女性在这个行业里面一直没有那么少,确实之前没有得到太多被看到的机会。”

这种被看见的机会在《脱口秀大会 第三季》决定开源,拥抱更多演员的时候出现了。正因如此,女演员拥有了上桌机会,这也使得这一季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线上女性脱口秀演员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了13位。

女演员上桌,脱口秀的路盘活了还是走窄了?

在这一季,女演员的段子以一种更为开放、犀利的姿态更新着外界对于女性表达的认知。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女性表达普遍在打破社会期待,重塑自我想象。其中,杨笠、李雪琴等女演员的突出表现,进一步丰富了大众对于女演员的认知。

随着行业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女性演员走上舞台,女性演员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今年更是实现了历史最高,两档节目一共107位演员,其中42位女性演员,从最初的15%的比重上升到了39%。

这种增长背后一方面在于,脱口秀没有硬性的专业门槛,让任何性别的演员都能在具备表达欲的前提下,迅速融入其中;另一方面,脱口秀本身的幽默感消解了女性在叙述困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沉重感,其冒犯特质又以一种更有力量形式完成对结构性困境的解构,比如,房主任讲述自己30年婚姻可以让观众又哭又笑。

女演员上桌,脱口秀的路盘活了还是走窄了?

然而,随着女性叙事声量的扩大,混乱聒噪的舆论场将其曲解成性别对立,但是仔细观察女演员的段子不难发现,女性表达不单是解构父权社会,更多是对自我生活的一种观察,比如,赵晓卉追星的经历、鸟鸟作为i人在社交场合的不适等等。这些创作证明,女性主义脱口秀的价值不仅在于性别议题,更在于为不同群体提供表达空间。

退一万步说,中文脱口秀发展至今,女演员的上桌数量才逼近一半,在数量上尚未达到标准线,只能说女性主义脱口秀才刚刚迎来春天。与此同时,一个疑问随之而来,到底是女性主义脱口秀带回了脱口秀的春天?还是脱口秀的再次兴起给了女性主义脱口秀未来?

带“活”脱口秀

那场众人皆知的线下演出事故,让荧屏上很久寻觅不到脱口秀踪影,而疫情的反复更是打破了脱口秀的基业——线下演出,整个行业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停滞状态。

毒眸之前跟演员、主理人等业内人士的交流中,他们普遍提到,线上节目对于整个行业的带动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节目传播不仅可以为大众普及脱口秀基本认知,带动线下演出,还能挖掘更多的人才被看到,使得行业发展形成正循环。

行业需要线上节目这个助推器,于是,当《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和《喜剧之王单口季》横空出世,脱口秀行业的生态齿轮开始运转起来。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报告显示,2024年在小剧场和新空间演出中,脱口秀(单口喜剧)演出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上升53%和48%。

女演员上桌,脱口秀的路盘活了还是走窄了?

但是从传播效果来看,两档节目助力行业重回巅峰尚有距离。根据灯塔专业版,《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历史最高市占率13.35%,《喜剧之王单口季》的历史最高市占率10.98%,均不及《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最高播放市占37.56%。而今年两档节目目前的最高市占率甚至没有超越去年首季。另一边的招商情况也是一个观察维度,根据击壤数据显示,《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品牌数14个,而两档节目的品牌数分别为9个和7个,今年目前两档节目的总植入品牌都维持在7个。

当然,客观现实也是阻碍脱口秀行业难以恢复到从前高度的一层阻碍。如今综艺市场大盘与影剧境况相似,面临产量危机和招商困境,根据击壤数据,2024年综艺总数量同比减少15%,整体招商数量同比下降16.6%。另一方面,《脱口秀大会》的垄断性,占据了脱口秀行业全部热度,如今,两档节目将行业热度分流。

女演员上桌,脱口秀的路盘活了还是走窄了?

虽然从线上节目效果来看,如今节目不如巅峰期,但是在Judy看来,整个行业生态已经在去年恢复到了健康的状态。Judy表示,之前线下行业也处于被个别公司垄断的状态,导致了市场的繁荣其实没有全方位地铺开,但是去年,两档节目的提振效果下,市场已经繁荣了起来。“全国各地开了很多新的厂牌,演员的增长幅度也是非常大的。”

这一年行业的修复与扩张过程中,Judy观察到行业出现了两个明显变化,均体现在女演员身上。首先,女演员的商演机会增多,全女演出从去年开始大幅增加,“19年底的时候有过零星的全女演出,但是那个就像一个水漂一样过去了,没人在乎,可能全北京、全上海凑出来比较好的女演员,搞一个拼盘,但是现在情况明显不一样了。今年3月的时候,全国几十家俱乐部在做‘全女月’,就不是一场演出,而是一整月都是全女演出。”其次,以她看十几年各类脱口秀的个人感受而言,女演员专场演出的数量和质量比以前也有大幅提升。

从颜怡颜悦发起的全女演出《三好姐妹》到小鹿专场《我的中女时代》,场场售罄爆满的现实数据都在印证着女性主义脱口秀的崛起,而这股热潮在脱口秀的回归之后,变得更为强烈。那么,女性主义脱口秀能够助力脱口秀再攀巅峰?答案变得复杂了许多。

女演员上桌,脱口秀的路盘活了还是走窄了?

性别收窄脱口秀?

随着脱口秀市场回温,线下演出行业火热,理论上线下脱口秀演出会繁盛起来,但是据Judy介绍,今年的脱口秀演出票房并没有想象中乐观。“票还是卖得动,但都是基于厂牌的促销活动,票价跌得很厉害。主流专场的价格还是八十到一百二之间,但是很多专场卖到了三四十块甚至十几块钱,这个价格是低于往年的。”

在Judy看来,大众普遍的消费欲望在降低的情况下,会更偏向刚需娱乐,所以脱口秀只能用低价来吸引客源,这种情况也透露出了行业发展受限的根本性原因:中文脱口秀仍处于非常初级的状态。

女演员上桌,脱口秀的路盘活了还是走窄了?

“主流人群还没有认识到脱口秀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脱口秀是一个圈地自萌的小众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让大家花像演唱会看明星那样的价格去看是不可能的,你只可能去提供更高的情绪价值卖更低的价格。”

一直以来,脱口秀搬到线上的初衷,就是希望借助媒介影响助力脱口秀脱离小众文化的标签——5-10分钟的段子在短视频的宣传下有更好地传播效果,而议题讨论更能撬动更广泛的潜在用户。理论上来说,更具有议题讨论度的段子更有传播价值,女性议题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女性议题的先锋性与细腻感,使得女性主义脱口秀更能与观众形成精神互动。在小红书上,不少观众会分享自己与家人一起看房主任脱口秀的经历,两代人有了机会重新审视父权体制下原生家庭的沉疴。

这种议题讨论自然会更加吸引女性用户的注意。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4年两档节目在播期间用户画像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24岁以下女性观众,其中女性观众占比与男性观众占比相差21%和23%。

女演员上桌,脱口秀的路盘活了还是走窄了?

受限于线上传播和市场导向的双重影响,Judy明显观察到受众和演员内容的变化:部分女演员的表演确实会改变段子的内容,一部分是基于市场导向,另一部分是一种话题启发后的自我创作。而受众层面相较之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变得年轻化、女性化。

内容和受众相互吸引,越来越聚焦,这让议题同质化的情况开始显露出来。今年舆论场在为女性脱口秀叫好的同时,也存在另一种声音认为今年几乎所有的女演员都在讲同质话题,重叠度太高。更有质疑议题先行,好笑不足的传统声浪再度涌现。

这种逆反情绪,或许可以不假思索地归咎于混乱嘈杂的舆论场,但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风险

诚然,女性主义脱口秀对于整个社会中女性表达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脱口秀节目传播效果或许是值得再审视的。只要脱口秀尚未攻克小众文化蜕变为大众消费品的转型难题,它就会持续受到两难抉择的困扰。

女性主义脱口秀是否会步“大女主剧”的后尘,形成一种默认的创作套路是需要警惕的。我们需要女性表达,更需要不同的女性做更多样化、更深入的表达,而并非将所有女性表达统合为一种脱口秀的新气质。一如思文一开始说的那样,脱口秀的竞争对手和争取对象,不应该是所有人吗?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