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淡马锡吴亦兵:继续重仓中国,看好新兴消费和AI应用前景
今年6月,淡明(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淡明私募”)在中基协完成备案,引起市场关注。淡明私募的实控人True Light Capital Pte. Ltd.(淡明资本)作为淡马锡旗下独立募资的资产管理平台,与淡马锡共同投资于大中华区优质资产。
淡马锡是中国市场最大的国际机构投资者之一。近日,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接受了第一财经的专访,他表示,淡明私募作为淡明资本的延伸,持牌后将可以通过吸引潜在的人民币LP(有限合伙人)更好地投资中国优质资产,科技创新仍是重要方向。
(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
从最新披露的财报来看,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财年里,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创下历史新高,为4340亿新元,比上一财年增加450亿新元。在全球直接投资板块中,中国、美国和印度是重要驱动。随着不确定性加剧,去年淡马锡的投资和脱售(出售)活动都变得更为活跃。
不过,淡马锡在中国的投资组合敞口占比进一步小幅下滑至18%。吴亦兵对此表示,淡马锡长期看好中国、重仓中国的立场没有发生变化,去年投资组合绝对值增加了约40亿新元。他认为,中国市场在消费、科技尤其AI等多个维度都表现出更加成熟的特点,接下来继续关注房地产行业的企稳回升。
不确定性考验灵活性,继续重仓中国
淡马锡过去一个财年投资额为520亿新元,出售额为420亿新元。过去10年里,淡马锡的投资额为3500亿新元。
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淡马锡投资组合的不断演进,本次财报中,公司的投资组合明确为三大板块:截至2025年3月31日,总部在新加坡的淡马锡投资组合公司占投资组合价值的41%,全球直接投资占36%,其余的23%则为合作投资项目、基金和资产管理平台。
其中,过去一财年,投资组合净值的增长主要由于总部在新加坡的淡马锡投资组合公司,以及在中国、美国和印度的直接投资表现强劲。截至2025年3月31日,淡马锡以新元计算的1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为11.8%。基于历史外汇汇率,以美元计算的1年期、10年期、20年期和自成立以来的股东总回报率分别为12%、5%、8%和15%。
聚焦中国,淡马锡在中国的投资组合敞口占比(19%)在上一财年首次低于美洲(22%),最新财年这一比例又小幅下滑至18%。
“因为淡马锡(投资组合价值)去年全球总体增长比较好,不管是(最新一财年的)18%、(再上一财年的)19%,相对于全球任何一个投资者或者指数,淡马锡对中国都是大幅超配。”吴亦兵对第一财经表示,淡马锡过去一财年在中国投资组合的绝对值仍在上升,且大幅增加了约40亿新元。
“淡马锡长期看好中国,而且重仓中国,这一点没有发生变化。”吴亦兵进一步表示,淡马锡对中国投资比例的变化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3月31日这个财报节点的股市表现,以及一级市场投资回报的迟滞效应和入账方式等。
“虽然去年中国二级市场的回升比较高,但一级市场的估值有迟滞效应,IPO(回暖)刚刚开始。淡马锡全球投资中大概有49%是一级市场(非上市),所以这个领域的回报在年报中的体现是有延迟的。技术上,我们一级市场投资是按照成本计,所以要等到(投资标的)IPO或并购退出后,才能看到相应的投资组合净值变化。”吴亦兵表示。
纵向来看,过去一财年,淡马锡投资和出售都是近年来最为活跃的一年,其中以新元计算的投资额仅次于2022年,出售额则是20多年来最高。
“我们不断进行投资组合的管理,看到合适的机会就积极调整,也是为了加强投资组合的韧性。另外,在全球有几个比较大的交易(包括资金赎回和项目退出)抬高了出售额,这也反映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活跃性。”吴亦兵直言,随着关税、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全球投资的挑战还在上升,淡马锡越来越重视灵活性。
淡马锡中国区副总裁沈晔也表示,过去几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淡马锡越来越关注韧性资产,也更加重视现金流。
持续进行创新投资,中国AI应用有领先优势
聚焦中国市场,吴亦兵表示,淡马锡作为长期投资者非常重视股息红利,但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并未下降。
“中国经济越来越成熟,中国的资本市场也越来越成熟。”吴亦兵以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等举例说,中国资本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高增长无红利企业正在成长为高红利企业,加上IPO和并购市场越来越成熟,淡马锡在中国投资的最大主题依然是科技创新。
谈及今年3月成立、6月完成备案的淡明私募,沈晔表示,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淡明资本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经成为淡马锡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中国市场投资机会的重要平台,但过去主要是外资通过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的方式落地。淡明私募作为淡明资本在中国的延伸,未来可以通过直接吸引潜在的人民币LP对中国优质资产进行投资。
“我们对国内创新非常有信心。淡明私募第一支基金将聚焦于生命科学的早期(研究)。”沈晔说。
过去一财年中,淡马锡通过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多种方式持续投资于全球的人工智能(AI)价值链。吴亦兵认为,AI是一个“慢变量”,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最大前景是to B应用。
“首先从经济发展和估值层面,相较于美股股票已经不便宜而言,中国的股票估值刚刚修复到长期均值水平,淡马锡长期对中国有信心,中国市场是有吸引力的。AI是个长期变量。回到AI基本面,to C的搜索应用只是AI在‘小学水平’的应用,to B才是长期最大的市场,这也是美股大涨背后的逻辑。AI可以提升所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他说。
今年以来,DeepSeek高光时刻带动了资本对中国科技公司的价值重估。吴亦兵认为,中国在AI应用上的广泛性和领先程度在过去明显被低估,国际国内投资者已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在算力、模型、应用这三个层面,中国在算力层面尤其芯片领域存在短板,但在电网方面的领先程度被大大低估,”吴亦兵说,相比过去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是从落后到追赶,如今中国在AI领域相比其他国家的差距正逐渐缩小,“AI今天被偶像化了,它其实就是下一代的IT基础设施,AI在中国应用的未来,其实就是下一代科技在中国产业中的渗透,产业链的完整性对AI来说就是‘梦想’。”
“现在淡马锡投资的所有企业基本都在做AI应用(的尝试),”沈晔也表示,AI垂直领域的应用需要大量数据和专业人才,中国在这两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所以,中国在AI应用方面有可能提速。”
看好中国消费潜力,关注稳楼市效果
中国市场更加成熟还表现在消费领域。吴亦兵认为,居民持续增加的储蓄说明,中国消费不足的根源在于消费意愿而非消费能力,且有着明显的结构特点。
“过去两年,中国出台的一揽子政策非常正面,(作用)其实是被资本市场低估的。一方面,这些政策组合不是短期的而是系统性的;另一方面,这些政策的力度非常大。”吴亦兵认为,考虑到财富效应,稳楼市、稳股市对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很关键。
他进一步表示,从需求端看,可选消费、服务型消费逐步成为提振消费的主力军;从供给端看,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品牌崛起,且从提供生活价值为主转向提供情绪价值,这都是中国消费市场成熟的表现。
“中国在消费领域有两个令人鼓舞的信号,一个是本土品牌的崛起,比如泡泡玛特、蜜雪冰城、瑞幸咖啡、小米汽车等,性价比和IP价值都对海外品牌有了较强的替代性;另一个是连锁消费的迅猛势头,比如瑞幸咖啡、成功本土化的百胜中国等。”吴亦兵说。
沈晔也表示,中国的新锐消费品牌顺应了中国消费者乃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这是淡马锡继续看好的方向。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构成以服务型消费为主,中国过去实物消费比例比较高,未来服务型消费还有很大的空间。服务型消费的一大特点是乘数效应非常高,目前中国从中央到地方促消费的政策很全面,我们认为下半年的复苏势头应该会不错。”但吴亦兵也强调,消费信心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政策持续实施的效果需要时间显现。
展望中国经济下半年表现和面临的主要挑战,吴亦兵称将持续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对于中国经济稳增长,房地产出清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好的趋势。”他表示,房地产价格长期过高确实会对经济发展有负面效应,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风险释放速度很快。对于整体经济,未来基本面表现仍然需要开放的竞争市场,企业发挥优势,自我“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