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更多企业“坐上”中欧班列

2025年07月15日,20时04分41秒 国内动态 阅读 6 views 次

陕西西安:更多企业“坐上”中欧班列

灞河之滨,汽笛声声。每天,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忙碌不息,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

这支穿梭于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正加快形成重要对外开放通道,不仅重构了内陆地区的物流版图,更串联起一条涵盖智能制造、现代农业、高端设备的全球产业链,助推陕西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的焊装车间内,机械臂精准舞动,焊接、涂胶等工序一气呵成,自动化水平令人啧啧赞叹。这座按照欧盟标准打造的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基于强大的数字平台和智能化设备,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黑灯生产,不同设备、机器人间自主协调运作、灵活响应,冲压、焊接、喷涂自动化率均达到100%,是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的超级智能“黑灯工厂”。

陕西西安:更多企业“坐上”中欧班列

  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智能生产线。(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供图)

据了解,今年1至5月,西安吉利生产整车14.2万辆,实现产值157.73亿元,已带动21家零部件企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辐射陕西全省的汽车产业生态圈。厂区的地理优势与中欧班列的时效优势相结合,为吉利汽车提供了便捷的出口通道。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的跨国产业链布局,也在中欧班列的助力下更加完善。依托中欧班列运行路线,爱菊集团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新疆阿拉山口和西安建设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形成了“三位一体”闭环。

从2015年起,爱菊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办厂、建设种植基地,让哈萨克斯坦粮油等产品搭乘中欧班列走上中国消费者的餐桌。

记者在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看到,来自中亚地区的蜂蜜、饼干、冰淇淋、苹果汁等产品吸引消费者驻足。

“这些产品都是‘乘坐’中欧班列到达中国的。中欧班列不仅让中外商品流通更加通畅,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副总经理王方介绍,今年1至6月,爱菊集团已通过中欧班列向国内进口近10万吨饲料小麦。如今,“爱菊模式”已升级为“订单农业+联合种植”的复合业态,让哈萨克斯坦的优质面粉与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实现精准对接。

陕西西安:更多企业“坐上”中欧班列

  2025年6月23日,爱菊集团哈萨克斯坦园区的员工在工作中。新华社记者张京品 摄

陕西康佳智能家电产业园内,洗碗机内胆生产线正以中国工业4.0标准高效运转。“我们的渠道布局、业务布局以及产品布局都倚重于中欧班列,六成以上产品是通过班列出口的。”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钊告诉记者,截至今年6月,康佳已通过中欧班列发运47个专列、87个货柜,共22.9万台白色家电。

陕西西安:更多企业“坐上”中欧班列

  2023年7月20日,工人在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张博文 摄

作为西部地区通道建设的亮眼名片,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欧班列(西安)国际干线已达18条,线路布局日趋多元、辐射能级持续提升、班列内涵不断拓展,从开行初期百余列跃升至2024年的4985列。截至今年5月底,西安开行的跨里海班列累计达到363列,累计集结转运货物超18万吨。

如今,中欧班列(西安)已成为陕西省推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西安市促进外向型经济建设的重要引擎。

“按照国铁集团公布数据,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连续七年排名全国第一。”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表示,今年6月10日,位于阿拉木图的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正式落成投用,与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实现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的通道升级,让“重箱去重箱回”的循环模式成为现实。

(来源:中证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