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助贷新规实施仅剩2个月,监管集中摸底“24%+权益”模式

2025年07月15日,20时38分20秒 投资建议 阅读 5 views 次

随着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实施临近,监管部门正加速对“24%+权益”模式展开调研。7月15日,第一财经记者获悉,监管部门近期向多家持牌消金公司下发问卷,重点调研该模式下,会员权益费用对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的影响。

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出台新规,明确要求助贷机构将增信服务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这也意味着,助贷行业提供服务的年化利率被压降至24%以下已是大势所趋。为承接原24%-36%区间的高风险客群,部分机构探索“24%+权益”模式,但随之引发的默认勾选、强制捆绑等乱象不断,相关投诉超5000条。(详见《助贷“24%+权益”新玩法兴起,变相加息遭遇大量客诉》

监管摸底“24%+权益”模式

第一财经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获悉,监管部门近期向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下发调查问卷,重点了解“24%+权益”模式的具体运作情况。调研内容涵盖消金公司自主提供的权益服务、与助贷平台合作的权益服务模式,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位消金公司人士透露,问卷特别关注会员权益费用对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的影响,包括这些费用是否推高了整体成本、是否被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计算,以及最终成本是否突破24%等。

第一财经记者此前曾报道,在助贷机构启动年化利率从36%降至24%的合规转型的同时,一种名为“24%+权益”的新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其中,部分平台大权益费用与借款额度直接挂钩,单次扣费高达上千元。

事实上,这并非监管部门首次关注该领域。多位业内人士透露,早在新规发布后不久,监管就对部分头部助贷平台进行过一轮摸底,重点了解机构在利率压降后面临的盈利挑战、银行合作模式调整方案,以及权益服务设计等关键问题。

行业合规转型关键期

随着10月1日助贷新规实施日期的临近,监管部门对“24%+权益”等模式的摸底调研正在加速推进。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的“助贷新规”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这也意味着,助贷行业提供服务的年化利率被压降至24%以下是大势所趋。

面对原本24%-36%利率区间的高风险客群服务需求,消金公司正加快探索业务转型路径。其中,“24%+权益”模式成为行业探索的解决方案之一。通过附加会员权益等增值服务,试图在合规框架下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但在试水过程中亦面临两难境地。一名持牌消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仅做权益增值服务,设为纯自愿选项,则客户开通率偏低,难以覆盖高风险客群的资金成本。但如果做一些“软强绑定”操作,即通过一些暗示或营销引导,将借款流程与权益包挂钩,则客诉率在短期内容易激增。在合规基础上进行部分转型面临挑战。

据了解,当前,“24%+权益”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明显难点。会员权益服务,特别是与贷款额度挂钩的“大权益”产品,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记者发现,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贷款+权益”相关投诉累计超过5000条,集中反映两大问题:一是贷款过程中权益服务被默认勾选开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费;二是会员权益退费流程复杂,自动续费机制引发大量争议。

“行业仍在探索可行的合规方案,但目前尚未找到理想答案。”某资深从业者坦言,虽然短期内完成形式上的整改并不困难,但该模式能否真正实现服务价值与价格的匹配、有效降低投诉率仍存疑问。他强调,转型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合规,更不能变相增加借款人负担,最终可能需要多次博弈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