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厘清稳定币的四重属性
整体而言,稳定币是加密资产、央行数字货币、第三方支付以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综合体,在技术上依托于加密资产采用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交易的属性,在形式上与央行数字货币一样,都是在推动法定货币的代币化进程,在功能上主要在履行与第三方支付类似的支付功能,而在价值上具备了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类似的价值稳定特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今年6月在陆家嘴论坛上提出,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蓬勃发展,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此后,社会各界对稳定币的讨论越发热烈,但由于对一些基础问题的认识仍有分歧,争议也比较大。为此,笔者6月在《第一财经日报》上撰文《厘清稳定币认识的六大误区》指出,稳定币不同于一般加密资产、价值并非不稳定、与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共存,在相应的监管制度下,稳定币并不会损害国内货币主权,也不会加剧非法金融活动风险,且有利于本币国际化。文章刊发后,在推动客观理性认识稳定币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近期,社会各界对于稳定币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属性等基础性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一些观点将稳定币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加密货币,也有一些观点认为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都是法定货币的代币化,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期的报告从货币的视角分析了稳定币缺陷。但一些观点认为,稳定币并非货币,而是一种新型的支付工具;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稳定币是在区块链上交易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这些争议虽然很基础,但非常重要,如不厘清,对稳定币要不要发展、存在哪些风险、是否影响货币政策调控以及如何监管的政策讨论上,就难以达成共识。
为此,本文将从稳定币的产品定位与业务模式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来厘清稳定币的四大属性。整体而言,稳定币是加密资产、央行数字货币、第三方支付以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综合体,在技术上依托于加密资产采用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交易的属性,在形式上与央行数字货币一样,都是在推动法定货币的代币化进程,在功能上主要在履行与第三方支付类似的支付功能,而在价值上具备了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类似的价值稳定特性。这些功能的聚集赋予了稳定币独特的市场定位,也打开了稳定币的应用场景。随着各国监管框架的不断明确,预计未来稳定币将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一、稳定币的技术架构与运营模式
从技术架构看,稳定币是基于公链发行,以保障自己的去中心化、匿名性特征。以USDT为例,我们可以对稳定币的技术堆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一层是作为公链的比特币区块链,USDT的发行人Tether的交易分类账通过共识系统Omni,嵌入比特币区块链中作为元数据。这是稳定币去中心化的核心,在开放的公链上发行,可以实现点对点、匿名性的去中心化交易。目前USDT的底层发行公链还包括比特币、以太坊、波场等多个区块链,且近日Tether还发布了USDT自己的L1公链Stable。第二层是Omni Layer协议层,用于授予(创建)和撤销(销毁)数字代币USDT,跟踪和报告USDT的流通情况,并支持用户可通过加密网络钱包、Omni钱包等,点对点交易和存储USDT和其他加密资产、代币。第三层是应用系统,Tether接受法定货币并发行USDT、支付法定货币并撤回(销毁)相应的USDT,管理区块链钱包、交易所和商家的集成,运营发送、接收、存储和转换USDT的网络钱包。
从运营模式看,主流的稳定币是发行人中心化发行,发行后用户可以自由交易。以USDT为例,从资金流向来看,其运行模式包括五个主要环节:1)用户将美元存入Tether的银行账户;2)Tether按照1︰1的价值比为用户创建USDT,同时将储备资金进行托管和投资;3)US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