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印度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赢家吗?
Can India be an AI winner?
这个国家要在该领域引领潮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插图:卡尔·戈弗雷(Carl Godfrey)
印度对人工智能(AI)已到了痴迷的程度。该国是ChatGPT增长最快的市场,据估算,其用户占比全球最高,约达14%。很快,这款热门聊天机器人可能迎来本土竞争。5月23日,班加罗尔初创企业Sarvam AI推出了一款“印度语系”大型语言模型(LLM),能够用印地语、马拉雅拉姆语等印度语言与人对话。本月初,由公共资金支持的模型Bharat Gen也首次亮相。两者均旨在帮助用户用母语与AI交互。
印度政府的野心更为远大。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希望该国在AI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并坚称若没有印度参与,全球在该领域的任何进展都称不上完整。今年2月,负责科技事务的部长阿什维尼·瓦什纳夫(Ashwini Vaishnaw)承诺,印度将在十个月内发布本土基础模型,并在三到五年内开发国产AI芯片。
但迄今为止,进展甚微。Sarvam的系统基于法国公司Mistral的技术搭建,Bharat Gen则依托其他开源模型。在基准测试网站LMArena排名的全球前200大LLM中,没有任何印度模型上榜。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编制的《AI指数》显示,2024年印度仅吸引12亿美元私人AI投资,全球排名第12位,落后于奥地利和瑞典。同期美国为1090亿美元,中国为90亿美元。
印度的数字基础设施也严重滞后:其数据中心容量仅占全球3%。当美国和中国从零开始构建基础平台时,印度仍停留在“适配器”角色,将外国模型改造后用于国内需求。这究竟是过渡阶段,还是长期软肋,仍是未知数。
政策制定者如今正试图追赶。去年,印度政府宣布一项12亿美元计划,支持本土AI发展。部分资金用于采购超3.4万枚芯片,供研究人员和初创企业使用(美国社交媒体巨头Meta的芯片数量是其十倍)。Sarvam将在六个月内获得4000枚芯片的使用权。负责监督该项目的机构“印度AI使命”(IndiaAI Mission)负责人阿比谢克·辛格(Abhishek Singh)表示,目标是启动国内生态系统。该机构以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成本提供AI处理器,并已选定包括Sarvam在内的四家公司,开发完全本土的AI模型。
启动障碍
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有信心。风险投资公司India Internet Fund的阿尼鲁德·苏里(Anirudh Suri)认为,政策制定者过于执着于芯片和代码。他指出,与其试图“挑选赢家”,不如专注于构建让AI发展繁荣的基础设施。
其中一个缺失的环节是数据。印度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用户、互联网用户和数字交易群体之一,其国家生物识别ID系统、实时支付平台等面向公众的数字平台也产生海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大多被孤立存储,研究人员和开发者难以获取。尽管“印度AI使命”已开始发布数据集,但进展缓慢。没有开放、高质量的数据,印度开发者将难以突破创新。
人才是另一个难题。印度培养了大量程序员,但尖端AI研究的专家寥寥无几,其中许多人选择出国,主要流向美国。美国智库MacroPolo 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印度顶尖AI研究人员中仅有五分之一留在国内。斯坦福大学印度裔AI研究员哈什特·贾恩(Harshit Jain)表示,海外工作的吸引力在于更容易获取资源,以及与全球最优秀人才合作的机会。他说,若留在印度,“错失机遇的恐惧”会一直笼罩着他。
留在国内的人才往往在美国科技巨头(如谷歌、微软)的印度分公司工作,这些公司运营着印度资金最充裕的AI实验室之一,但它们的存在并未催生繁荣的本土生态系统。金融科技公司Zerodha首席技术官凯拉什·纳德(Kailash Nadh)认为,原因之一是印度缺乏耐心进行长期研究的文化。“行业与学术界缺乏凝聚力,”他说。结果是,原创研究仍零星且孤立。
局限的野心
印度的AI推进也严重依赖国内市场。政策制定者常提及让AI“为印度服务”,这看似合理——从医疗到教育,印度的许多挑战都可能从AI中受益。但狭隘的本土视角也可能限制野心。苏里认为,若想真正抓住机遇,印度需要“大胆押注”的思维。他指出,AI不仅是工具,更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印度此前已听过类似的故事。从互联网到智能手机,过去的数字变革浪潮主要由美国科技公司主导。印度是谷歌、微软、Meta等公司产品的最大用户之一。这些变革确实催生了一些本土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商和金融科技领域,但很少有公司实现海外扩张。对于一个有志攀登创新阶梯的国家而言,AI带来的机遇不容错过。 ■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