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07月13日,21时43分27秒 科技新知 阅读 7 views 次

文 | 九维视点,作者 |方建华

作为“新三样”之首以及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的具象载体,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凭借持续创新的科技动能,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塑。与此同时,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转移与重构迹象已清晰可见,我国亦逐步揭开三重产业变革的序幕。

其一,“中国制造”已彻底摆脱廉价标签,实现向“中国智造”的硬核转型,其优势炳然可见。

其二,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领先优势已形成代际差,科技与制造的融合正催生全新的产业范式。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的入场,将进一步深化这场变革。

其三,苹果黯然退出新能源汽车领域,德系豪华三强“BBA”(即奔驰、宝马、奥迪)集体放缓电动化进程。这并非简单的战略收缩,更应视作面对“中国智造”引领的产业新生态时,所做出的审慎调整与路径重构。

中国新能源汽车连续十年稳居全球产销量榜首。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这绝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产业生态成熟度的生动注脚。产业链的完整性与规模效应,已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支撑。

上游领域,从锂矿加工到正负极材料,从电解液到隔膜,中国企业已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以曾被国外垄断的隔膜为例,早期美国Celgard与日本旭化成的产品以18元/㎡的高价垄断市场,如今中国企业通过上千次的实验室配方调整与生产线工艺改良,将国货价格降至0.4-0.9元/㎡,价格降幅背后,不仅是国产品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突破,更是“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的硬核彰显。

中游环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稳居全球动力电池前列,电机电控全面实现国产化。这种垂直整合能力在疫情期间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比亚迪与五菱转产口罩的“闪电速度”,堪称全球产业链应急响应的教科书,更是中国制造业韧性的鲜活缩影。

创新驱动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呈现“乘数效应”

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以高能量密度重构行业标准,比亚迪刀片电池用结构创新破解安全死结,固态电池与硅碳负极技术的加速落地,持续突破性能边界。

智能化层面,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技术深度融合,正将汽车从交通工具重新定义为智能移动终端。这种技术迭代不仅带来体验升级,更推动成本曲线持续下行,价格变得更为亲民。例如,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从2014年的2.2元/Wh降至2024年的0.42元/Wh,比亚迪秦Plus DM-i售价从2022年的13万元调整至2025年的8万元以下。这种“技术突破+成本优化”的双重优势,为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截至2024年末,1281.8万台充电基础设施构成密集网络,49.1%的同比增幅与2.37:1的车桩比,有效缓解“续航焦虑”。当欧美还在规划充电桩时,中国已完成从“补车”到“补电”的生态闭环,这种进度差距为产业发展赢得先机。

“智能化转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链条逻辑深度重塑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电动化”上半场到“智能化”下半场的关键切换,这绝非简单技术升级,而是产业逻辑的深度重塑。

上半场“电动化”的成果,是政策引领、市场驱动、创新保障、资本助力与产业协同的共同结果。累计超2000亿元财政补贴叠加资本推动,催生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目前锂电产业大约190家上市公司形成的庞大市值,正是产业实力的直接体现。

2025年上半年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全年预计保持30%的增速,标志行业从增量红利期进入存量优化阶段。行泊一体、城市NOA与OTA技术的渗透,预示L2级以上自动驾驶50%渗透率近在咫尺。但核心不在于算法迭代速度,更在于车控操作系统与车规级芯片的自主可控——这也正是华为、小米等头部企业入场的战略价值,它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也是“软件定义汽车”等思维,将为行业格局注入新动能。

出海拓展与内部竞争并存,构成产业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国新能源汽车从电池到整车的全链条出海,既是对“双循环”战略的践行,也是应对国内市场格局的必然选择。但行业竞争加剧的本质,是产能扩张速度与技术创新效率的暂时失衡,是资本短期行为与产业长期发展的博弈。这种矛盾在IPO收紧与二级市场震荡下更显突出,科创企业融资环境变化或影响技术迭代节奏。

值得关注的是,上游材料价格企稳与动力电池低位运行,为产业升级提供调整窗口;矿卡、重卡智能化与燃料电池商用车商业化,预示商用车领域突破在即;光储充换一体化平台推进,则将打通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生态链路,为“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双碳”目标是深度重构“绿色革命”的关键支点

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汽车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此为全球共识,已然成势;我国将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战略,亦是不可动摇的既定之策。而“双碳”目标正是推动“绿色革命”的基本遵循与核心驱动力。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价值早已超越产业范畴,已成为“双碳”战略与大国竞争的重要载体。2024年,我国碳排放总量126亿吨,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为10亿吨左右,约占总量的8%,且集中在人口密集区。这个领域的排放量仅次于电力和工业,已成为减排攻坚重点领域。

2024年,我国7.5亿吨原油消耗中,交通燃料占比53.6%,这种能源结构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实现节奏,也将影响全球能源格局的演变。

国际能源署(IEA)今年5月份发布的年度《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预计,2030年前电动汽车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超过40%,而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甚至可能达到80%,届时,全球电动汽车每日可减少500万桶石油消耗,中国贡献其中50%的节油量。

这意味着到2030年,我国通过电动化可替代石油超2亿吨,逐步降低73%的原油进口依存度——这种“降碳”与“保供”的双重价值,正是产业的战略纵深所在。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能源体系的重构。当光伏度电成本降至0.1元(西部),叠加储能成本的优化,新能源汽车已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分布式能源网络的移动储能单元。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明确,我国将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2060年达到80%以上。这将通过“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的协同模式加速实现,推动传统能源格局的深度调整。

智能化突破需科技金融激活资本协同效能

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要素驱动阶段转向创新驱动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智能化为杠杆,既通过智能制造压缩边际成本,又借智能技术提升产品溢价,实现降本与增效的辩证统一,成为创新驱动的鲜活注脚。

而智能化技术迭代的重点领域包括车控操作系统与车规级芯片,其突破依赖于材料创新、工艺升级,以及高端设计软件(如CAE)和制造检测装备的支撑。故而,智能化转型不仅需要雄厚的科技投入作为支撑,也亟须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而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强化三大关键机制:

其一,激活创投资本生力军。加大对本土创投机构的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其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对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机构,给予风险补偿与税收激励。其二,打通银行创新融资渠道。推动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研发贷款等专属产品,适度放宽对轻资产科创企业的信贷考核容忍度。其三,强化资本市场枢纽作用。建立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联合交易所开展属地化辅导,实施逆周期上市支持政策(如专项担保、绿色通道等),确保硬科技企业融资持续顺畅。

通过创投前端孵化、银行中期赋能、资本后期护航的协同机制,最终形成“科技攻关—产业转化—金融反哺”的良性循环,进而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实现新跨越,加速智能化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形成独特优势,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