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社论丨以工代赈加力扩围,推动稳就业促增收

2025年07月12日,08时04分08秒 国内动态 阅读 4 views 次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其他部委出台《以工代赈加力扩围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新增下达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大力开展以工代赈加力扩围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行动。以工代赈是当前我国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一项关键举措,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代中国宏观经济治理上的生动写照。实施以工代赈,能有效促进返乡农民工和农村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低收入人口的就业增收;同时,对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需关注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确保政策能够有效落地见效。

当前我国的以工代赈项目,主要通过中央资金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针对返乡回流重点群体,聚焦集中、务工需求大的地区,围绕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领域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而开展。其目的是加强低收入群体就业帮扶,鼓励引导群众通过劳动实现增收、提高技能。相关资料显示,2023年和2024年,我国通过实施以工代赈,以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在相关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总计吸纳了500万以上人次的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累计发放劳务报酬660多亿元。今年已经下达的165亿元以工代赈的中央专项投资,支持项目3900多个,预计能够解决38万名困难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这次《行动方案》新增下达的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共计1975个项目,带动31万名重点群体稳就业,预计可发放劳务报酬45.9亿元。

实施以工代赈除了能直接推动重点群体的稳就业之外,还能通过“提标”(提高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进一步在增收上发挥作用。《行动方案》将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提高至不低于40%,本次100亿元投资预计发放劳务报酬45.9亿元,占比达45.9%。这一显著提升直接增加了务工群众的收入。收入的增加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生活难题,还增强了重点群体的经济安全感,所增加的输入可用于子女教育、改善住房条件等,从长远角度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长期视角上,实施以工代赈也能在扩内需上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一方面,以工代赈项目本身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的采购以及工程建设的投入,能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投资增长,形成了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增加重点群体收入,能提升其消费能力。一般而言,促进返乡农民工和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增收,能在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全社会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进而拉动整个消费市场的上行,在消费端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增长。

以工代赈政策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和重点群体需求的多样化,推动以工代赈政策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在追求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劳务报酬的同时,高度重视项目质量与进度的平衡。部分项目可能因过度关注用工人数和劳务报酬发放,而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监管不力的情况,导致项目质量不达标。二是能精准识别,并有效组织重点群体。精准识别真正有就业需求且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是政策有效实施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因信息不对称、审核流程不严谨等原因,导致部分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混入项目,而真正需要帮助的重点群体被遗漏,影响项目的用工吸纳效果。三是既要解决当前的就业增收问题,更要着眼于重点群体的就业可持续性。由于以工代赈项目更注重短期的政策效应,因此,对重点群体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同时做好相关、类似的工作的有效衔接,实现就业可持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工代赈加力扩围行动是稳就业、增收入、扩内需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妥善解决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保政策扎实落地见效,定能为重点群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为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