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费率改革两周年:累计减费约245亿,从“规模竞赛”到“回报突围”

2025年07月10日,21时44分11秒 国内动态 阅读 6 views 次

下半年行情刚启,公募基金降费动作再度密集落地。7月以来,易方达、工银瑞信、国泰等多家头部机构接连宣布调降旗下产品费率,覆盖固收、权益、货币等多品类。公募基金降费浪潮持续蔓延。

自2023年7月改革进入实操阶段以来,行业已走过两年历程。第一财经基于Wind数据统计,相较于改革前,两年间近4300只基金实施降费,占存量产品四成以上。同时,在近两年公募管理规模显著增长下,行业四大核心费用指标却缩水244.67亿元,降幅达11.33%。

短期承压之外,费率改革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推动行业生态转型,从“规模为王”到“业绩说话”。部分头部机构正在加速探索变革,如浮动费率基金试点推进,在降费背景下不断开辟新的增长空间与竞争优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降费最直接的影响是降低持有人投资成本,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但是,从根本上提升基民的投资体验和获得感,是渗透于基金公司投研、风控、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

基金降费潮持续蔓延

下半年行情刚刚开启,公募基金降费举措再现密集落地。近日,多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宣布调低旗下多只产品的管理费及托管费率,覆盖债券型、混合型、货币型等多种基金品类。

易方达基金公告称,自7月11日起,调低旗下两只债券基金的托管费率。易方达中债新综合、易方达投资级信用债的托管费年费率均从0.1%降至0.05%。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只产品在今年5月已调低了管理费率,前者的管理费率为0.15%/年,后者的管理费率则为0.3%/年。

混合型基金方面亦有动作。工银瑞信基金宣布,工银价值精选的管理费年费率也从7月11日起由1.2%调整至0.8%。在此之前,还有国投瑞银瑞祥宣布自7月9日起,管理费率由0.9%/年调整为0.55%/年。

债券型基金中,国泰农惠定期开放从同月8日起,将年管理费率由0.4%降低至0.3%,年托管费率由0.1%降至0.05%。此外,货币市场基金也有参与,如东吴增鑫宝则将管理费年费率由0.25%下调至0.2%,托管费年费率由0.1%下调至0.08%。

第一财经基于Wind数据进行初步统计,截至7月10日,7月以来至少有10只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进行降费等相关措施。对于降费原因,相关公告表述基本一致,旨在“为更好地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理财需求”“降低投资者的理财成本”等。

此轮降费潮是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一个延续。2023年7月10日,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进入实操阶段,各家头部基金公司率先宣布降低产品的管理费和托管费,其他中小公司则陆续跟进。

过去两年间,公募费率改革有序推进。据第一财经统计,相较于改革前,目前已有4295只基金产品实施了降费,占存量产品总量的四成以上。从产品类型来看,降费范围由最初的主动权益类产品逐步扩展至指数型、固收类产品,今年则进一步延伸至QDII及货币型基金。

目前来看,费率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低费率基金产品数量持续扩容。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管理费年费率在0.15%及以下的产品数量已有1052只,年托管费率在0.05%及以下的基金数量则已达到2187只。

“不过,降费让利是为了优化投资者体验,并不能打消投资者对投资回报预期上的担忧。”华南一位公司基金人士认为,费率改革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倒逼管理人提升研究服务价值以及倒逼销售机构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

他进一步表示,对投资者而言,降费是“看得见的实惠”,但长期回报仍需依赖管理人的投研实力与市场环境。理性看待费率调整,关注产品的长期业绩与管理能力,才是参与市场的关键。

公募费率改革两年考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实施两年以来,对行业的影响正逐步深入。虽然近两年公募整体管理规模显著增长,但受市场行情震荡调整、费率改革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多项核心费用出现明显下滑。

第一财经基于Wind数据统计,公募行业去年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交易佣金等四大费用合计达1915.37亿元,同期产品总规模为32.76万亿元。相较公募费率改革的前一年(2022年),在总规模增加了26.45%的情况下,对应的四大费用减少了244.67亿元,缩水幅度达11.33%。

行至目前,存量产品降费、规范公募基金交易佣金等前两阶段工作已完成。数据显示,公募行业去年共收取管理费用1245.36亿元,两年减少了202.86亿元,下降14.01%;而交易佣金、基金托管费两年的降幅分别为41.36%、9.4%。

如今,公募行业费率改革已经行至第三步,今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作为此阶段的调整对象,去年公募基金产品支付的销售服务费为284.2亿元,同比增加13.27%。随着这部分改革落地,公募基金综合费率或将下降18%。

改革过程中,“降本增效”已经成为公募行业的关键词之一,尤其是知名度与产品力欠佳的中小基金公司经营情况将愈加严峻,甚至需“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例如,有机构投研人士透露,部分公司因降本要求调整调研投入和方式,如出行调研需写报告、缩减出差费用,“可去可不去”的调研直接取消等。

也有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压缩差旅费用甚至减少出差几乎已经成为行业的常态,如相关补贴一降再降,甚至异地出差尽量当天往返;若出差,乘坐飞机尽量不要在工作时间、周末不要住在外地等。

尽管短期带来经营压力,公募费率改革对行业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生态的转变上。“基金降费的本质是优化基金投资环境和提升基民投资体验。”华南一位基金业内人士表示,行业综合费率水平继续稳步下降,将进一步指导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也有利于降低投资者投资成本和基金资产的交易成本。

“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的转变,不仅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纠偏,更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沪上一位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认为,这将促使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投资业绩和服务质量,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和信任度。

此外,公募基金行业在费率改革领域还尝试了诸多探索。如今年5月出台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就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率收取模式、基金经理薪酬以及行业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引导。

目前,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大部分已经结募,24只已结募产品合计募集226.8亿元。第二批11只产品也在7月4日上报,覆盖高端装备、医药、制造业等主题行业。此外,也有公司透露,已经积极申报浮动费率权益产品方案。

在绩效考核机制方面,据第一财经从业内多方了解,多家基金公司已经调整了投研相关考核机制。如沪上某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公司正持续推进考核导向变革,将“客户持有期”“复购率”纳入销售团队KPI,弱化短期规模冲动、重视客户的持有体验和收益体验。

“在降费趋势下,公司在积极优化成本的同时,也在持续提升投研能力,聚焦自身优势,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华北一位基金市场部人士也告诉第一财经,在考核方面,已经建立了覆盖经营管理层和基金经理等核心员工的长期考核机制。同时,将合规风控水平、三年以上长期投资业绩、投资者实际盈利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