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4万亿美元公司诞生,华人掌门要用50年改变世界
文 | 闻道商业
美当地时间7月9日,英伟达成为全球首个破4万亿市值公司。
英伟达的市值不仅远远超过了苹果,也将3.7万亿美元的微软抛在身后。
甚至,这个数字也超过了英、法、德等绝大多数国家的股票总市值。
从4月低位算起,英伟达百日内股价上涨了近一倍。作为英伟达的掌舵人,黄仁勋身价水涨船高。
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2025年7月初,黄仁勋身价约1390亿美元(如今远超这一数字),稳居世界前十。
对于黄仁勋而言,数字只是财富的一种具象。在巨大的财富背后,市场对这位美籍华人改变世界的能力更感兴趣。
01 熬过寒冬,AI拯救了英伟达
1973年,黄仁勋9岁时随父母举家自台湾迁到美国。
最初的黄家生活颇为拮据,黄仁勋只得进了当地的寄宿学校。
同学们对这个班里最小的新同学不算友好,黄仁勋经常被要求留下来清理厕所。但黄仁勋不以为意。“那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但我做得很仔细。”
放学后的黄仁勋也不轻松,去餐厅打零工如家常便饭。从洗碗工到清洁工,从保洁员到服务员,少年黄仁勋几乎什么都干过。
充实的打工生活磨砺了黄仁勋集坚毅品性:无论任何事情,我都会尽力做好。
1993年4月5日,29岁的黄仁勋在加州创办了英伟达。
最初,黄仁勋想开发一款能实现逼真3D图形的芯片,英伟达选择了成本较低的四边形纹理贴图路线。
但很快微软发布Direct 3D标准,支持三角形纹理贴图路线。这无疑对英伟达形成了降维打击。
此前预支700万美元订购英伟达芯片的世嘉公司打了退堂鼓,想要放弃这项合作。但彼时,英伟达首席技术官普雷艾姆还幻想着,用四边形NV2搪塞世嘉。
谈不拢的双方,分歧巨大,英伟达面临被撤资的巨大风险。
黄仁勋不得不下场灭火,他找到了世嘉CEO 入交昭一郎。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与政治许诺,黄仁勋不仅说服后者保留了订单,还让世嘉追加了投资。
正是世嘉的前后两笔投资,让英伟达度过了最难的技术升级阶段。当然,对于原首席技术官普雷艾姆,黄仁勋没有姑息。裁掉这位技术大咖后,黄仁勋开始研发更先进的芯片,走上了正确的技术进阶之路。
在媒体面前,黄仁勋曾反复提及,“英伟达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离倒闭只有30天。”
事实的确如此,英伟达的早期创业充满艰辛,几度处在生死边缘。
2002年,英伟达犯了众怒。在微软、英特尔以及ATI三方围剿下,英伟达市值年内缩水了90%。最后还是靠黄仁勋主动“登门赔罪”,三方才肯罢休。
当然,黄仁勋自己也屡屡为英伟达的制造危机。
2006年,在黄仁勋力推下,英伟达推出了超级计算软件包CUDA。事实证明,这是一场热脸硬贴冷屁股,市场并不愿为此支付任何高溢价。
最终,这个项目拖垮了英伟达的利润,公司市值急速下降、再度面临绝境。
转机出现在2012年,彼时一名大学生买了两块英伟达GeForce显卡,将其用在ImageNet年度视觉识别大赛上,并以超高得分赢得比赛。
英伟达一炮而红。此后CUDA慢慢被用到AI人工智能上,接着英伟达的GPU被用在了ChatGPT的大模型训练中......
黄仁勋再次从绝境中逆转,CUDA熬过了最难的时刻,英伟达王者归来。
02 折磨员工,更折磨自己
“成功是熬出来的”。
最近,网上一直流传一个段子:说黄仁勋宁愿“折磨”员工,也不喜欢裁员。“因为折磨能使其改进,如果每个员工都改进了,伟大就会来临。”
“在与老员工的相处中沉淀了很多痛苦、快乐和知识,这些经历我不想重置,所以我推荐终身职位。”
员工人效,是黄仁勋“熬人”成功的最大自证。
比如,以高科技著称的微软,市值3万亿、员工16万人;而4万亿英伟达只有区区3万人。换言之, 英伟达每个员工可以产出1.3亿美元(市值)。
当然,黄仁勋不仅是出了名会“折磨”员工,更会“折磨”自己。
这并非危言耸听。在英伟达,黄仁勋直接统领60名下属。面对这项异常繁重的工作,黄仁勋干的有滋有味,“我讨厌报告式会议以及定期运营会议,我参加的都是关于问题的会议,或者头脑风暴以及创造型会议。”
面对60名下属所在的不同板块, 黄仁勋要做出创造性的对话、并做出指引的前提是,他必须足够了解业务与技术。
为此,他鼓励任何员工都与他本人直接接触。最终,他熟悉了每个产品和每道流程,还会时常检查一线进度,任何可能会阻碍进度的事情都需要第一时间向他直接汇报。
每天早上,黄仁勋会阅读100多封标题为“最重要的5件事”的邮件,大家和他分享自己观察到、做到或是学到的任何事物,他也被员工称赞是“大公司老板里面对技术细节了解最深的”。
不可避免,这些繁重工作异常磨人。黄仁勋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工作,直到上床睡觉,一周7天都是如此。而当其不工作时,他也在思考工作。“有时看电影,我也想工作的事情,以至于忘了电影的内容。”
就这样,坚持了31年,黄仁勋让英伟达逐渐被市场认可。
2025年财年,英伟达营收1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14%。GAAP准则下净利润728.80亿美元,同比增长145%。
2024年6月6日,英伟达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超过苹果,成为市值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上市公司。2025年7月,英伟达市值再破4万亿大关,登顶全球之最。
此时,回味黄仁勋在斯坦福活动中提到的那句:“我祝愿你们经历足够多的痛苦和磨难”,便更有滋味。
黄仁勋始终认为,最好的工作不是那些一直能带来快乐的模式,毕竟伟大的事情不容易做,所以努力去做困难乃至痛苦的事情更有意义。“你需要经历痛苦和挣扎,才能真正欣赏美好。”
03 走难走的路,用50年改变世界
“难走的路,不拥挤。”
黄仁缔造的商业传奇,靠的不只是技术,还有长袖善舞的“政治”手腕。
美国国务卿,印度总理,日本首相等各国政要,甚至是中国的一些高层领导,都是黄仁勋喜欢结交的对象。
2024年1月,黄仁勋出席英伟达上海年会。他穿着花棉袄、手执红手绢、扭着秧歌、长袖善舞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
密集奔走,频频会面各国政界大咖、甚至一国首脑,黄仁勋或口若悬河、或真挚感人、或长袖翩翩、或利益博弈,充分展现出了一名商人能屈能伸、善用舆论的政客嘴脸。
能屈能伸的黄仁勋,信奉极致的实用主义。这与执着产品的乔布斯,异端技术狂徒者马斯克,以及极端孤僻天才多西,都不相同。
但政治狠人黄仁勋,也有“温柔”的另一面。
按照黄仁勋说法,计划中他每天都5点起床。但由于家里狗狗总是早上6点醒来,黄仁勋主动调整了自己的生物钟。
“我觉得叫醒小狗会让我感到内疚,让我很烦恼。”
但话锋一转,黄仁勋又展现了另一面,“但我不介意叫醒任何人”。这就是黄仁勋:“无论是为了食物,还是为了不被当作食物,他都要全力以赴,保持奔跑。”
美国知名股评人吉姆·克莱默,在近期一档节目里将马斯克和黄仁勋拿来对比:“我认为马斯克可以预见未来,但我认为黄仁勋正在思考改变整个世界模式的遗产。他一手缔造了一场工业革命。”
吉姆·克莱默所说的是否言过其实,我们不做评价。但毫无疑问,英伟达芯片正对AI革命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而显然,这个进程正在持续并在不断加快。
借用2023年5月30日,英伟达在成立30周年、市值首突破万亿美金时黄仁勋的的那句话:
“我并不需要一夜之间改变世界,我会用接下来的50年改变世界。”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