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开盘 | 港股三大股指小幅低开 中金:A+H重构有望推动港股估值上移

2025年07月10日,09时47分19秒 投资建议, 港股动态 阅读 5 views 次

7月10日,港股三大股指小幅低开,截至发稿,恒生指数跌0.11%,恒生科技指数跌0.26%,国企指数跌0.1%。

盘面上,科网股涨跌互现,快手、小米小幅飘红。

关于港股后市

中金公司指出,“A+H”上市与中概资产潜在回流催生优质资产增量,“新经济”权重提升撬动估值及换手中枢。伴随上市机制持续优化、产业转型下中国新经济企业不断涌现、以及存量企业盈利增长与估值重塑,未来港股“新经济”板块市值占比有望进一步攀升。测算2015年—2024年港股“新经济”资产换手率、市盈率中枢分别为传统资产的1.3倍、4.3倍,结构重构有望推动港股估值中枢上移与交易活跃度提升。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指出,近期全球宏观风险再次升温预期,市场的风险偏好受到影响。在全球权益市场中,港股绝对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水平、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中上水平,中长期配置价值仍然较高。展望后市,科技板块依然具备较高投资机会。主要由于科技板块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盈利增速居前,估值处于历史中低水平,第二,在国内促消费政策刺激下,消费行业业绩增速预期改善,估值相对较低的港股消费股有望上涨,重点关注医药行业和可选消费行业。而在海内外不确定性因素的扰动下,高股息标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的回报。

国元香港认为,为了应对关税影响,下半年在经济动能减弱时仍可能会有相关政策出台,政策预期仍能支撑港股估值,预计港股中长期内保持韧性。

交银国际分析指出,截至6月底,恒指已接近年内前高,驱动因素主要源于风险溢价回落,而基本面盈利改善的贡献相对有限。而从资金流向的整体变化来看,南向资金与外资呈现一定的配置分化。

其中,南向资金年初至今对港股各板块持仓均有提升,体现出对港股整体战略性配置。近一个月的主力配置方向集中在医疗保健和金融板块,契合当前市场对高景气度成长板块的追捧,也反映了高波动环境中对高股息板块防御价值的重视。而相比之下,外资仅边际主动提升信息技术板块仓位,其他板块持仓市值多数下降,反映其对港股科技企业长期竞争力和估值修复空间的看好,同时也体现了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关注。

中信证券表示,在港股上市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预计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将进一步提升港股市场的资产质量及流动性水平;南向资金或将持续流入港股市场。考虑外围市场不确定性尚存,预计三季度港股市场或呈震荡向上的趋势,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的加码,四季度港股市场或迎来业绩上修的契机。

热点聚焦

1、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当地时间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发布会时表示,美方目前尚未承诺降低关税,也没有接受欧方提出的“冻结条款”,即在最终协议出台前不实施新的贸易限制。据其介绍,欧盟方面已准备好反制措施,第一阶段将于7月14日自动生效。

2、美联储6月份会议纪要显示,对于关税的潜在通胀影响,决策者认为时间、规模和持续时长都存在“相当大不确定性”。此外,“少数”官员表示愿意考虑在7月29-30日的会议上降息。大多数官员认为,今年“适度降低”政策利率可能是合适的。不过,多数官员仍坚持认为,美国稳定的经济表现给了他们在调整利率上保持耐心的空间。纪要中决策者对经济增长的评价是“稳健”,认为失业率处于低位。尽管通胀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有所下降,但对货币政策的调整仍应保持审慎原则。

3、Wind数据显示,6月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腾讯控股、小米集团和阿里巴巴的市值较上月下降逾400亿港元,已是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与此同时,资金正加速流向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同期港股通持股建设银行的数量增加18.38亿股,区间持股市值增加149.21亿港元,招商银行、中国人寿、农业银行等也位居前列。一边是科技股回购潮起,企业自证价值低估;一边是高股息板块涨势如虹,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机构认为,哑铃型投资风格或将持续。

4、市场消息显示,昨日,多家硅片企业上调了硅片报价,不同尺寸的硅片价格涨幅在8%—11.7%。业内人士反馈,由于国内光伏市场终端需求增速放缓,下游电池环节能否接受本次硅片提价还有待观察。

5、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指出,根据样本库中创新药企业的数据分析,预计2025年下半年中国创新药公司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将有望实现进一步增长,同时中国创新药公司的亏损额有望实现进一步缩窄,更多公司有望实现扭亏为盈,实现首次盈利。

公司要闻

阿里巴巴(09988):已完成私募发行120.23亿港元零息可交换债券

上海医药(02607):预期上半年归母净利为44.5亿元,同比增约52%。

远洋集团(03377):前6月累计合同销售额约133.7亿元,同比减少27.06%。

新城发展(01030):前6月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103.30亿元,同比减少56.14%。

本文转载自“腾讯自选股”,智通财经编辑:蒋远华。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