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链巨头登陆港股,女首富再“登基”?
文 | 新质动能,作者|沐风,编辑|时楠
那个被称为“最牛打工妹”的周群飞,带着她那年营收近700亿的制造帝国,再次敲响资本市场的大门。
听到蓝思上市,你可能会说:“它不是早就A股上市了吗?”确实,2015年,蓝思科技一上创业板就市值破千亿,周群飞也因此登上中国女首富宝座。
可时隔十年,蓝思再闯港股,背后的动机早已变了味。有人说是扩张全球产能,有人说是投资AI机器人,也有人质疑她是不是又要圈一轮钱。
但很少人注意到,就在港股上市前的财报中,蓝思科技对苹果的营收依赖,历史性地降到了49.5%——这意味着,它与苹果的关系,正在悄悄重写。
成也苹果,困也苹果。一边是A股10年后估值滞涨,一边是“果链依赖”阴影犹在。蓝思科技这次奔赴港股,不只是一次再融资,更像是一次战略转向。
“玻璃女王”的焦虑,不在于有没有钱,而是接下来的下一个十年,她还想做什么?还能做什么?
01从打工妹到“玻璃女王”
蓝思科技今天能敲钟港交所,看似水到渠成,其实背后是一场艰难的打怪升级。
周群飞,1970年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小山村,家境清贫,母亲早逝、父亲失明,15岁那年,她辍学南下广东打工。从玻璃厂女工,再到学会印刷、电路、报关证、会计——她像个永动机一样把能学的都学了。
打工多年,她攒下的钱开了一个家庭式作坊,一间三居室里,卧室睡人,客厅当车间,手表玻璃起家,从刷油墨、打模具一步步打拼,连客户都得靠人脉转介绍。
真正的命运转折,出现在2001年。
那一年,她帮朋友代工TCL翻盖手机的外屏。别人还在用塑料镜面,她灵光一现,用做手表玻璃的工艺搞手机屏幕,不仅硬度高、耐刮划,还能兼顾透光度。中兴、康佳、小灵通这些品牌迅速下单,一时间订单爆棚。
但那不过是小试牛刀。
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要求手机前盖必须采用超薄高强度玻璃。当时国内能做的企业寥寥无几,蓝思科技凭借超薄玻璃加工工艺成功通过苹果苛刻的供应链认证,一跃成为初代iPhone的核心玻璃盖板供应商。
从那一刻起,蓝思就绑定在了苹果的高速列车上。
每一代iPhone的背后,几乎都能看到蓝思的影子。从前盖、后盖、摄像头镜片到蓝宝石防刮模块,蓝思科技成了果链中最稳的一环。
在苹果的加持下,蓝思科技一路狂奔,从结构件供应商做到模组组装、从前盖玻璃做到摄像头镜片。后来,她的客户还拓展到三星、小米、OPPO、vivo等一众手机品牌。
2015年,蓝思科技登陆创业板,市值很快破千亿,周群飞成了中国女首富,也成了“最牛打工妹”的代名词。周群飞用10多年时间,完成别人三十年才走完的路。
那时的她被媒体称为“果链女王”,但她自己清楚,光环背后,供应商永远不是C位。
真正的问题,不是靠苹果能飞多高,而是没有苹果还能不能稳住。但在那个阶段,她没得选。
真正的博弈,还在后面。
02果链依赖的枷锁
“果链女王”的桂冠固然耀眼,但它背后那根紧绷的弦,周群飞早就看得一清二楚。
2016年苹果销量下滑,蓝思净利润断崖式下跌,市值应声缩水;2018年,iPhone定价策略失误导致出货承压,蓝思全年亏损超过4亿;
甚至到了2024年,哪怕蓝思营收高达698亿,净利润也突破36亿,但只要苹果一个“砍单传闻”,股价依旧会应声下挫。
财报数据显示,蓝思2022年对最大客户的营收占比为71%;2023年为57.8%;2024年降至49.5%。虽然“去苹果化”看上去在推进,实则只是结构被动优化。
别忘了,前五大客户仍贡献了81.1%的营收。也就是说,苹果不再一家独大了,但蓝思依然没有跳出“大客户依赖”的舒适区。
而这种结构性依赖,在重资产模式下,风险被进一步放大。
光是2024年上半年,蓝思科技的固定资产已经激增至366亿元,是2016年的三倍。这意味着,一旦苹果哪天把订单挪给其他供应商,哪怕只移走10%,对蓝思来说都是毁灭级打击。
别说没这种可能。欧菲光就是前车之鉴:曾是iPhone摄像头模组主力供应商,一纸通知被踢出果链,股价腰斩,利润蒸发。
市场不相信绑定,资本更不喜欢单一。周群飞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过去十年,她没得选。
这几年,她开始用行动回应市场质疑:
一边强化在消费电子以外的布局,比如汽车中控玻璃、智能座舱结构件;一边积极投入AI终端产品,从人形机器人到AR/VR眼镜,再到XR设备、智慧零售;
同时,蓝思科技加速“海外建厂”脚步,在越南、泰国设立智能终端产线,替苹果分担风险。这不仅是响应大客户“产能全球化”的节奏,更是蓝思试图建立自主节奏的标志。
果链之上,供应商没有话语权,只有承受力。
这一次港股IPO,其实正是蓝思给自己争话语权的起点。通过重新讲述一个“多元化+国际化+高技术壁垒”的故事,让资本看到:我不只是代工玻璃,我也能造生态,做平台,掌控未来。
而资本,是愿意为这种新叙事买单的。
这次港股上市,蓝思引入了包括小米、UBS、Oaktree等10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金额达1.91亿美元。这些基石投资者,大多在智能终端、AI赛道、泛科技领域有深度布局,他们都是来“站台”的。
这一步棋,周群飞走得异常清醒。
03现金过百亿,为何还要上市?
现在,蓝思科技港股挂牌,市场有人质疑:
你账上躺着109亿元现金,为何还要急吼吼再上一次市?
但蓝思科技的问题,从来不是有没有钱,而是能不能讲出一个更值钱的新故事。
外界看见的是:蓝思科技连续三年业绩增长,从2022年的466亿元营收增长到2024年的近700亿,净利润也从24亿元攀升至36亿元;同时拥有庞大的现金储备,流动性看起来十分充沛。
但如果你看财报的另一面,会发现一个巨大的“隐忧”正在逼近:蓝思正从一个轻代工企业转向重制造平台,它所需要的,不是眼前的钱,而是未来数年的战略弹药。
最典型的,就是它那惊人的资产膨胀。
2024年,蓝思科技的固定资产暴增至366亿元,光是新厂房、设备、工业园就投了上百亿,这意味着——只要一个关键订单受阻,数十亿资产随时可能变成“烫手山芋”。
蓝思当然知道这个风险,所以她必须赶在现金流充裕、业绩增长还不错的窗口期,开启第二轮资本动作,为下一步布局做准备。这不是缺钱,而是不能赌没有钱的那一天。
更重要的是,她在重新调整蓝思的估值逻辑。
在A股,蓝思长期被视作“果链代工厂”,估值压着走。尽管净利润节节攀升,但二级市场给的PE长期低位,股价反复横盘。即便今年发布亮眼年报,也依旧难以打破“苹果概念股”的天花板。
而赴港IPO,不只是为了多融资45亿港元,更是一次彻底的叙事切换:
在消费电子方面,投入新一代折叠屏、UTG玻璃、蓝宝石镜头模组等新型材料;
在智能汽车方面,持续拓展中控屏、仪表玻璃、智能B柱等“舱内玻璃科技”;
在XR与AI眼镜方面,从镜架、镜片、显示模组到整机装配,几乎覆盖全链;
在人形机器人方向,与头部厂商合作,推出灵犀X1系列模组,已实现量产交付。
这些方向听上去酷炫,实际落地却极其烧钱。
比如人形机器人领域,目前在蓝思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不足2%,但研发成本高、产线复杂、上下游配套尚未成熟。
再比如汽车座舱业务,虽然2024年实现59亿元收入,但毛利率只有10.17%,远低于其主业的利润水平——增收不增利,是蓝思转型面临的核心矛盾。
换句话说:蓝思正在把利润率更高、确定性更强的果链业务“拆墙”,再把钱投进那些还看不见天花板的新战场。这需要耐心,也需要资本的再度认同。
这次上市不光是“拿钱干活”,也是一次品牌再定位。
再加上,在当前“泛果链”集体南下港股的趋势下——歌尔微电子转战港交所,立讯密集布局海外,甚至连宏明电子这类中型供应商也抢着IPO——蓝思如果不快一步,就晚一步。
资本的车,不会等太久。
周群飞明白,一个靠苹果起家的工厂老板娘,能不能走到全球AI终端战场的中心,不靠运气,只靠提前下注。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