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铃福特颓势难挡,江铃汽车挣扎求生

2025年07月08日,18时34分09秒 科技新知 阅读 5 views 次

江铃福特颓势难挡,江铃汽车挣扎求生

撰文 | 张宇

编辑 | 杨勇

题图 | IC Photo

一则网传消息将沉寂已久的江铃汽车再次引入公众视野。

6月18日,有传闻称,江铃福特将被并入长安福特体系之下,进行资源整合,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还称“长安福特和江铃福特的整合动作在渠道端已经开始了”。该传闻随即引发了行业震动。

江铃福特是江铃汽车与福特汽车合资成立的汽车品牌,双方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合作,目前,江铃福特主要布局以SUV、皮卡为主的乘用车领域及以轻客、轻卡为主的商用车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江铃福特在乘用车领域的表现一直不太乐观,市场份额逐年下滑。

事实上,同一合资品牌进行合并在此之前已有先例。2021年8月,马自达、长安汽车、一汽集团共同发布声明,宣布长安马自达与一汽马自达进行合并,组成新的长安马自达。

不过,江铃汽车很快对合并一事进行了辟谣。6月19日,江铃汽车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目前没有资产重组整合的相关计划。随后,福特汽车也回应称,不对毫无根据的谣言和猜测发表评论,并强调“为保持竞争力,正努力打造健康可持续的销售服务网络,提高运营效率和跨网络协同作用”。

尽管江铃汽车和福特汽车紧急辟谣,但无法忽视的是,在合并传闻的背后,江铃福特与母公司江铃汽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乘用车销量增长乏力、新能源转型迟缓、市场份额收缩等挑战早已接踵而至。

一、江铃福特陷入颓势

江铃汽车与福特汽车的合作始于1995年,当时福特汽车以入股的方式获得了江铃汽车32%的股份,由此正式踏入中国市场。最初,江铃福特专注于商用车领域,生产轻型客车福特全顺系列,并凭借福特全顺系列占据了轻客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被誉为“中国轻客第一品牌”。

2015年之后,江铃汽车提出“商乘并举”的战略,江铃福特逐渐向乘用车领域拓展,主攻SUV市场,先后引入了烈马、猛禽、撼路者、领睿、领界等车型。然而在各大国产车企及造车新势力的冲击下,江铃福特的市场表现始终不容乐观。

江铃福特的销量持续下滑,给江铃汽车的发展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2022年至2024年,江铃福特乘用车销量分别为4.8万辆、3.9万辆和3.5万辆,呈现出下滑趋势,甚至不及理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一个月的销量。

销量不佳对江铃福特的业绩带来了直接且显著的影响。根据江铃汽车的财报,江铃福特依旧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4年,江铃福特的收入分别为1.24亿元、6.43亿元和53.2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8.39亿元和-6.77亿元。

其实不只是江铃福特,合资品牌溃败已是大势所趋。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2025年5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47万辆,同比下降5%。其中,德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为15.3%,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为12.6%,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为5.2%,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江铃福特在乘用车领域陷入颓势,原因主要指向了三个方面。

首先是品牌认知度受限。江铃福特早期专注于商用车领域,商用车标签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已根深蒂固,尽管后来布局乘用车领域,但始终未能彻底打破消费者的固有认知,导致其在乘用车领域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因而消费者在选择福特乘用车时,想到的多是长安福特。

其次是受众群体有限。江铃福特主打硬派越野车型,但硬派越野市场一直是个小众市场。东北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23年中国硬派越野车型共销售22.4万辆,只占中国汽车总销量的1%。小众市场虽然可以避开红海竞争,但也意味着规模效应难实现以及增量空间有限。

最后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江铃福特缺乏丰富的新能源产品线,削弱了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存在感。相比竞争对手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型,江铃福特仍以燃油车型为主的产品结构明显不合理,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

二、新能源转型缓慢

江铃福特在乘用车领域发展不顺,与江铃汽车新能源化转型缓慢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能源汽车的单月渗透率峰值已接近50%,在各大国产车企及造车新势力疯狂抢夺市场“蛋糕”时,江铃汽车却严重掉队。

实际上,江铃汽车涉足新能源转型的时间不算晚。2015年1月,江铃新能源正式成立,主要负责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涵盖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多种车型,成为江铃汽车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重要开端。

不过,江铃汽车的新能源转型进展却并不顺利。

根据财报,2022年,江铃汽车的新能源车型销量为3429辆,其中包括1411辆新能源客车、363辆新能源乘用车及皮卡,以及1655辆新能源货车。值得注意的是,江铃汽车在2022年的产量为3565辆,产能为6万辆,这意味着其产能利用率仅有5.94%。

到了2023年,江铃汽车的新能源车型销量有所增加,达到了4671辆,其中包括3419辆新能源客车、250辆新能源乘用车及皮卡和1002辆新能源货车。此时江铃汽车的产量为5366辆,产能为16万辆,其产能利用率仅为3.3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及皮卡的产能利用率不足1%。

图源:江铃汽车财报

2024年,情况有所好转。江铃汽车的新能源车型销量为10939辆,其中包括7364辆新能源客车、1420辆新能源乘用车及皮卡和2155辆新能源货车,产量为15677辆,产能为13万辆,产能利用率为12.06%。

尽管江铃汽车的新能源车型销量提升明显,但在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江铃汽车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25年1月,在2025年江铃集团新能源公司合作伙伴大会上,江铃汽车总经理万建荣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江铃汽车坚定不移的战略,2025年江铃汽车预计有20款整车新品投产上市,其中10款是新能源车型,2025年的目标是全年新能源车型销量达到15万辆以上,同比增长50%以上。

2025年前五个月,江铃汽车的新能源车型销量为4.5万辆,这意味着在往后的七个月,其月均销量只有达到1.5万辆以上才有望实现销量目标,挑战不可谓不小。

江铃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呈现出“商用车先行、乘用车滞后”“燃油多、新能源少”等不均衡的发展态势,转型速度显著落后于竞争对手,特别是在乘用车领域,几乎错失了发展红利期,被挤压至市场边缘。在合资品牌颓势难挡以及新能源汽车加速替代燃油车的大趋势下,这种不彻底的转型已难以支撑起江铃汽车的长远发展。

三、出海是救命稻草吗?

乘着中国汽车出口的东风,江铃汽车打起了海外市场的主意。

海外市场为江铃汽车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江铃福特总裁刘继升透露,江铃福特在中国生产制造的领睿已经远销五大洲56个国家,在中东、墨西哥、南美等市场销量表现良好。

根据财报,2024年,江铃汽车的出口销量为11.7万辆,较2023年增长了21.9%。不过,江铃汽车的出口销量增速有放缓迹象,2023年其增速高达53%。

尽管江铃汽车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其全球化进程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贸易壁垒。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加税等方式保护本土产业,如欧盟启动“双反调查”、美国将自华进口的电动车关税提高至100%、俄罗斯提高报废税、巴西提高电动车进口关税等。这些政策无疑增加了江铃汽车的出口成本,削弱了其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竞争力,阻碍了市场份额的扩大。

其次是产品适配与售后服务成本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气候、地理环境等差异大,江铃汽车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适应性开发和改进,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同时,随着出口销量增加,江铃汽车的售后服务压力也会增大,比如其海外经销商超100家、展厅超过1000个,但覆盖105个国家的广度稀释了售后服务的深度。

最后是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尽管江铃汽车在国内市场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海外市场,其品牌影响力仍相对较弱,尤其是与丰田、三菱等竞争对手相比,江铃汽车仍需不断塑造其品牌形象。

在财报中,江铃汽车透露了其2025年经营计划:深化与股东方协同合作,加强海外属地化运营,丰富产品组合,提升海外服务水平,拓展海外市场机会,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重点关注海外市场拓展机会、业务模式优化、品牌建设、服务能力等方面。

可见,短期内海外市场还难以成为江铃汽车的救命稻草。相比之下,江铃汽车更应该优先解决的或许是合资模式可持续性危机。尽管江铃汽车否认了“江铃福特并入长安福特”的传闻,但作为二线合资品牌,福特江铃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江铃汽车不能尽快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建立起足够的竞争优势,一旦合资模式崩塌,其将面临严重的生存挑战。

(来源:DoNews)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