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拟IPO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释放何种信号?

2025年07月06日,19时10分23秒 国内动态 阅读 8 views 次

在市场讨论A股IPO是否回暖之际,IPO申请刚获受理的12家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6月份,A股IPO市场掀起受理潮,一个月受理了150单IPO申请,其中6月30日沪深北交易所受理了41单,成为今年受理数量最多的一天。7月3日,有12家拟IPO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超过去年全年的4家。

民生证券投行事业部保荐代表人吴超对第一财经称,这一批抽查12家拟IPO企业,是因为上半年IPO申请获得受理的企业多,按照一定的现场检查比例进行抽查,被抽中企业数量就多,同时这也释放IPO仍旧严监管的信号。今年上半年受理的IPO申请共有177单,其中沪深交易所共受理了62单。

“核心逻辑是注册制下‘严监管’与‘市场化’的双向校准。”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分析称,一方面,5~6月A股IPO申报量同比激增,短期集中申报推高监管核查压力;另一方面,监管层通过“突击检查”展现监管理念,注册制并非“放水”,而是达标后的“宽进严管”。

12家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

7月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了2025年第二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签名单,共有12家企业被抽中。

这12家企业分别为长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恒运昌真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芯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埃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康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慧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上述拟IPO企业中,有11家的IPO申请是在今年6月获得受理,仅1家的IPO申请是在5月获得受理。就审核状态来看,目前9家企业处于已受理状态,3家处于已问询环节。

12家IPO申请企业均拟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其中上交所8家(科创板5家、主板3家)、深交所4家(主板3家,创业板1家)。

保荐机构方面,12单IPO项目合计涉及9家券商。其中,中信证券保荐了3单,中金公司保荐了2单,中信建投、国泰海通、华泰联合、国海证券、国投证券、国金证券、西南证券等分别保荐了1单。

而2025年第一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仅有2家企业,2024年三批现场检查的企业数量才4家,为何此次现场检查数量如此多?

对此,有投行人士对第一财经称,前期受理的数量多,抽查的数量就多,因为现场检查有一定比例。

今年1月13日,证监会召开的2025年系统工作会议提出,首发上市新申报企业现场检查、现场督导覆盖面大幅提高到不低于1/3。另外,根据证监会于4月30日发布的《2025年度中国证监会本级单位预算》,其中提到组织部署对首发企业检查比例≥25%。

今年第一批现场检查抽中的2家企业的IPO申请均是在2024年12月份获得受理。今年上半年受理的IPO申请共有177单,较去年全年受理数多了100单。其中,上交所受理了30单(主板9单、科创板21单),深交所受理了32单(主板11单、创业板21单)。

田利辉认为,本质是用市场化手段筛选“真优质”企业,防止“带病申报”透支市场信任。

2025年首批现场检查抽中的企业为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力源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两家公司IPO审核均处于已问询环节。

而2024年三个批次抽中的4家企业则喜忧参半。第一批抽中的郑州恒达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终止审核;第二批抽中的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处于已问询状态有一年左右时间;第三批抽中的武汉新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因财报更新处于中止审核状态。

IPO强监管态势未变

这12家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是否意味着IPO强监管态势未变?

在吴超看来,今年上半年IPO受理数量大增,有一定的回暖趋势,但强监管的态势未变,这也给后续申报IPO的企业以一定警醒,就是监管鼓励申报,但也要经得起查,并且企业自身质地必须较好。

田利辉认为,当前IPO监管呈现两方面特征:对传统行业企业,财务真实性、合规性仍是硬门槛,监管从严不松;对优质科技型企业,科创板、创业板等板块通过差异化标准(如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给予政策倾斜。但需强调,“包容”不等于“纵容”——若科技企业存在研发数据造假、核心技术依赖性低等问题,同样会被否。监管核心逻辑已从“把关”转向“筛选”,既鼓励创新,也严控风险外溢。

就在6月18日,科创板迎来新一轮改革,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同时推出了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六项举措。创业板也将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据第一财经了解,此次改革通过制度优化进一步增强科创板的包容性、适应性,以更加契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科技型企业成长特点,是为了更精准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而不是简单追求上市数量。证监会仍将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健全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及逆周期调节机制,以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田利辉认为,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重塑市场生态。高频现场检查既是监管工具,也是市场教育——倒逼企业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推动券商投行回归“价值发现”本源。

“未来,能否上市将取决于‘能否经得起查’,而非‘能否包装过关’。对投资者而言,这是筛选真金的试金石;对资本市场而言,这是迈向成熟的关键一跃。”田利辉称。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