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迎港股时刻,翼菲智能赴港,冲刺轻工业机器人第一股
文 | 港股研究社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叠加港股IPO市场复苏,工业机器人赛道迎来资本化浪潮。
近日,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翼菲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以18C章程登陆主板。若成功上市,翼菲科技将成为港股“轻工业全品类机器人第一股”。
作为中国轻工业机器人赛道第五大本土企业,翼菲科技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28.5%,其上市动作正值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本土品牌市占率首次突破50%的关键节点。
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浪潮下,这家“技术全栈型”企业的资本化路径,折射出国产机器人从追赶者向定义者转变的行业变局。
全品类布局+“脑眼手足”技术生态,打破外资垄断壁垒
天眼查显示,翼菲科技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综合性工业机器人企业,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制造、商业化,以及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提供,在轻工行业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市场沉淀。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以2024年收入为衡量标准,翼菲科技在中国专注于轻工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供应商中,位列国内企业第五。
作为国内少数具备规模化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全面覆盖能力的企业,翼菲科技致力于帮助各行业企业客户提升生产效率、优化成本结构、改进产品质量,全力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进程。
在产品研发方面,翼菲科技针对中国轻工行业特点,打造了一套全面且专业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组合。其中包括并联机器人(Bat系列)、AGV/AMR移动机器人(Camel系列)、SCARA机器人(Python系列)、晶圆搬运机器人(Lobster系列)和六轴工业机器人(Mantis系列),同时自主研发了核心的控制及视觉系统(Gorilla及Kingkong系列)。
基于上述丰富的机器人产品,翼菲科技围绕智能制造特定应用场景,提供基于智能自动化系统的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公司推出不同定制化程度的方案,广泛应用于上下料、分拣、取放、包装、视觉检测、组装、涂胶等自动化功能领域。
在产品质量与认证上,翼菲科技成果显著。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Bat系列并联机器人是国内首批获得可靠性及耐用性认证的产品,可实现20,000小时无故障运行;Python系列SCARA机器人达到ISO4级洁净标准,适用于高精度制造;Lobster系列晶圆搬运机器人通过TVSEMI认证。
其中RW-A晶圆搬运机器人更是达到ISO1级洁净度这一最高标准。此外,翼菲科技全系列机器人均通过了严苛的欧盟安全标准可靠性测试。
高增长赛道背后的价格血拼与盈利困局
从2022年到2024年,翼菲科技的经营业绩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营收从1.62亿元攀升至2.68亿元,实现了28.5%的复合年增长率;毛利率虽在2023年有所波动,但在2024年回升至26.5%,与2022年基本持平。
同期,公司直销客户数量大幅增长,从69名激增至275名,业务广泛覆盖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与新能源、医疗健康、快消品和半导体等多个领域。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翼菲科技的客户阵容十分强大,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企业,包括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显示屏供应商、生物活性材料及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全球最大的微型声学设备供应商之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以及全球领先的综合医疗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等。
目前,翼菲科技的客户遍布全球,不仅覆盖中国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还拓展至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及东南亚等20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
公司积极支持国内客户全球化拓展,同时助力海外客户实现智能制造技术升级,海外收入贡献逐年增长,2024年海外收入约2550万元,占当年总收入的9.5%。截至2025年6月21日,翼菲科技在手订单价值已超过4亿元,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自动化转型,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68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以16.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1216亿元;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在2024年为1929亿元,预期2029年将以19.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4745亿元。
在政策对自动化升级和智能制造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轻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尤为迅速。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23亿元,以14.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4年的209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以16.3%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扩大至438亿元。
轻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同样发展迅猛,2020-2024年以17.8%的复合年增长率,从369亿元增长至711亿元,预计2029年将以19.5%的复合年增长率攀升至1710亿元。这些市场趋势为翼菲科技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36亿高估值背后的扩张与洗牌
目前,翼菲科技专注于研发完全自主、全栈式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构建起融合“脑”、“眼”、“手”、“足”的核心技术体系,实现智能决策、环境感知、精准操控与自主移动的一体化运作。
通过对这四大核心模块的持续创新,其技术实现了感知到执行的毫秒级协同响应,确保机器人及解决方案能精准匹配目标行业对高速、高精度作业的严苛需求。先进的环境自适应能力与自主学习功能,更为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筑牢根基。
自成立以来,翼菲科技凭借技术实力获得资本市场广泛认可,已顺利完成多轮融资。
在18C章程架构下,宽带资本和清控银杏作为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常春藤资本、春华资本等六家机构作为资深独立投资者,共同助力企业发展。此外,玉环国投、钧源资本等众多投资机构也纷纷入局。完成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后,翼菲科技估值达36.04亿元人民币。
根据招股书披露,IPO募集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机器人技术研发、生产线升级与产能扩建、海外业务网络拓展、供应链上下游投资布局,以及补充企业营运资金。
在工业机器人行业竞争白热化、资本加速向头部集中的当下,翼菲科技正引领行业竞争模式革新。
一方面,企业牵头制定SCARA机器人精度行业测试规范,打破市场“唯价格论”的困局;另一方面,通过跨界融合技术,将AI视觉缺陷检测误判率从5%大幅降至0.1%,成功在3C质检领域实现人工替代。
翼菲科技冲刺港股背后,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从“替代进口”到“定义赛道”的转折缩影。当本土品牌市占率突破50%生死线、轻工业自动化需求爆发,行业已进入“技术定标期”。
翼菲科技凭借全栈能力卡位高增长赛道,但其盈利瓶颈亦是整个产业的缩影——穿越内卷不能仅靠资本输血,更需在AI融合、全球标准制定上构筑真正的壁垒。
随着IPO进程推进,翼菲科技能否成为“中国版发那科”,答案将在技术投入与商业落地的平衡中揭晓。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