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 | 新车当二手车卖!揭秘“0公里二手车”背后灰色产业链:主机厂清库、4S店冲量、出口车商跨境套利
每经记者|刘曦董天意每经实习编辑|余婷婷
“这车表显才100公里,今年3月刚上牌?”近日张明(化名)在浏览懂车帝二手车平台时,发现一辆奥迪“二手车”的“异常”情况——新车指导价40多万元,但这款车却便宜了近11万元。张明尝试拨打车商电话后,对方直言:“这其实就是辆新车,只是上了牌,现在市面上很多这样的车。”
根据线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前往北京花乡二手车市场走访时发现,这辆奥迪“二手车”就停放在露天停车场。车身仍保留原厂保护膜,座椅塑料套、防尘脚垫均未拆除,车内散发着新车特有的气味,仪表盘里程数仅100公里。二手车商刘文(化名)坦言:“这类车要么是车企为完成销售任务提前上牌,要么是大客户采购后直接转手。本质上就是新车,但按二手车卖。”
伏天酷暑还未到,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却已。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法律角度来看,“0公里二手车”交易本质上属于市场行为,我国法律对合法的民事经济行为是予以保护的,但其合规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在行政法规层面,“0公里二手车”交易可能存在合规风险,尤其是涉及新能源汽车时,部分车企可能通过这种形式套取国家或地方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根据相关规范性文件,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初衷是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车,如果车企通过代领补贴的个人或公司来获取补贴,就可能涉嫌违反行政法规。虽然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查处案例,但这种操作与补贴政策的初衷存在偏差。
在不正当竞争方面,需要具体分析交易过程中的宣传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例如,如果销售方在明知车辆已上牌、消费者无法享受首任车主终身质保等权益的情况下,仍宣称该车“与新车完全无异”,就涉嫌构成误导性宣传,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0公里二手车”交易的合规性取决于具体操作方式。单纯的“0公里二手车”交易并不违法,但如果存在虚假宣传、套取补贴等行为,就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张博律师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仔细核实车辆权益状况,相关企业也应规范经营行为。
如何解决类似情况?王萌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车企必须优化经营策略,按销定产,更加精准地匹配供需,避免盲目生产导致库存积压。此外,还需提升现有渠道的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精细化运营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非依赖价格战等低效“内卷”手段。消费者在购买时不能只看表面价格,还要确切了解这些所谓“特价车”的质保、售后服务等合同条款。
张博律师从汽车行业从业经验出发分析认为,“0公里二手车”现象的出现,本质上反映了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根源可能在于生产者未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给。生产者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给,这可能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而不能完全依靠国家的行政法规和政府力量干预。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