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正在抛弃科学家?硬科技投资迎来败局?
图片来源:网络
2024年1月创投家发表过一篇:“貌合神离”的科学家与投资人一文中提到:“继“围堵中科院”“去实验室抢科学家”之后,投资人开始对「科学家」三个字祛魅了。”
近日,行业里又开始“声讨”科学家创业了,在人民币投资圈里又再次掀起一股硬科技投资大反思,各路消息声称“投资人正在排队要教授们退钱”,“投资人正在集体远离科学家创业者”,“唯技术论”成为这波反思潮的最大原罪。
IT桔子的数据显示科学家创业和硬科技投资的融资热度在2021年达到顶峰,在23年之后回落至一个相对理性的状态,单笔投资规模也趋于早期体量,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2021年的创投市场刚刚经历了中概股泡沫的破裂,TMT、新消费和创新药赛道先后迎来寒潮,大量原TMT或者新消费的VC资金无处可投。基于“留在牌桌上比什么都重要”的共识,“硬科技赛道”成了当时唯一还能下注的牌桌。一时间,所有的VC都开始招聘理工科和产业背景的投资人,都开始抢院士、挖教授、投技术,把别人家的硬科技的投资方法论被当成融资BP般挂在嘴边,自己跟投了一两个科学家项目就敢说自己具有硬科技基因。
“不可否认,前几年科学家创业这件事本身也已经出现一定的泡沫了,只不过因为其门槛足够高,所以并未引起类似于AI和具身智能那样的热度。”资深硬科技投资人魏宇说到,”一定程度上,这一波对于硬科技投资的反思,就源于2021年前后这波资金与科学家的错配。”
科学家的错?
本质上是制度的问题而非科学家这个群体的问题。商业视角下的科学家创业存在很多弊病,总结下来不外乎5点,
科学家们:重研发,轻商业;重论文,轻产品;重面子,轻规律;重嫡系,轻管理;重后路,轻allin。
这些弊病成了“声讨”科学家创业的主要论据。“这些问题客观存在,但不该成为所有科学家创业者们的标签。就像是TMT时代,失败的创业者会被归罪于:重营销,轻产品,重融资,轻现金流等问题一样,这只是一种事后归因。失望的根源在于这些投资人在投前对于科学家创业者抱有了过高的期待。需要理解的一点是,科学家们是一群深受科研体系影响的人。”资深硬科技投资人魏宇评价道。
科研体系对科学家们的影响首先就在于价值观,从中科院的办院方针里可见一斑。
2015年中科院对办院方针进行了调整,确定了“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方针,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其中“三个面向”的先后排序颇有深意,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目标被置于末位。
从科技创意、科技立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技术工程化、技术产业化、产品技术研发到技术服务是一条完整的科技创新价值链,而企业和市场却处于价值链的末端,理论上讲,由市场需求拉动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是最贴近市场需求的研发模式。
但是基于科研院所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其科技创新模式主要是理论驱动或学科驱动的模式,科技人员在研发过程中并没有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只是在理论成果或技术成果形成后,再考量其是否具有产业化价值,这种模式下研发的科技成果和培养出的科研人员,天生就与创业“八字不合”。
“科研院所的三大工作内容:科研、科普和科技成果转化。说得直白一点,科技成果转化这项工作,在所有科研人员潜意识中都是鄙视链的底端。越是高位的科学家创业,越需要承受比普通人多得多的舆论压力,这种舆论压力就来自于科研体系内部。”魏宇说到。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也在公开演讲中提到:“各高校和研究所的考核指标中,专利数量占比15%,缺乏对专利转化效果的评估,进而催生了大量“沉睡专利”。这种为考核而创新的导向,使得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暴露出创新激励机制的设计偏差。”
科研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课题经费、发表索引论文、申请专利和获奖等,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般不会列入科研组织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就算列入,所占权重也很小,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科技成果数量逐年上升而可转化的成果严重不足的局面。
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科学家们的“不安全感”也来自于“创业窗口”的不稳定性。
“前些年,科研圈内有一次影响非常巨大事件。院士们组团南下开展院企合作,组建了多个实验室。某科研院所高层认为影响非常不好,严重影响了院士们科研攻坚的主要任务,大手一挥便叫停了该院旗下全国各个分院几乎所有的成果转化项目。这件事对该院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家创业都起到极大的抑制作用,短期内基本关闭了该院科学家创业的通路。这种事件的影响,也让科学家们的创业过程始终顶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希望他们all in,确实也违背人性。”魏宇补充道,“事实上,如果不能正视曾经的科研体系带给科学家们的桎梏,就无法理解科学家创业者们各种“弊病”的病根。”
“从来没有数据显示科学家创业的成功率会高于普通人,投科学家本身就是个更高风险,更高难度的事。如果机构没有足够的应对科研体系影响的经验,没有足够帮助科学家转型成为企业家的能力,那么其实这家机构是不配投科学家的。”魏宇意味深长地说,“投硬科技项目,不仅要懂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懂科学家。”
科技成果转化的春天
2020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四个面向”调整了“面向”的先后顺序:“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的“面向”将面向经济主战场提到了第二顺位,这一微妙的调整可能正是2021年出现科学家创业融资金额触顶的原因之一,也是科研圈长久以来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的重要时间点。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报道,在2020年曾因科研经费案被判有期徒刑10年,被取消院士称号的动物分子遗传育种领域杰出科学家、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教授,已正式担任北京首农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这一对科学家超乎预期的宽容态度,似乎也昭示着科研体系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耦合。
“今天我们的可投资规模,项目数量,国家的重视程度和政策的支持力度,都与5-6年前有极大的不同。”资深硬科技投资人黄淼在机构内部会议上指出,“最新政策,再次要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按规定通过参与合作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办企业等形式,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黄淼在汇报中提到的政策文件中还明确:科研人员开展“双创”活动可申请离岗创办企业。离岗创办企业申请应经事业单位批准,期限不超过3年,期满后创办企业尚未实现盈利的可以申请延长1次,延长期限不超过3年。离岗创办企业期限最长不超过离岗创办企业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年限。在同一事业单位申请离岗创办企业的期限累计不超过6年。
“近期,全国各个科研院所和高校颁布的与之类似的宽松政策还有很多,而且这一次的执行力度也要大很多。”黄淼说道。“科研体系对于成果转化和科学家创业的态度正发生变化,我们一定不能错过这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春天。”
而在科研体系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态度不断宽松的同时,金融体系也通过不断的改革为成果转化注入源头活水。
5月18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在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从2010年的25%提升至35%,但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仍有显著差距。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5.5%,远低于美国的13%和日本的15%,早期风险投资规模不足,导致很多前沿领域的科研项目卡在实验室阶段。针对创新链前端资金配置失衡和后端退出路径不畅的问题,马蔚华先生提出两大建议:
1、扩大股权融资比重:借鉴美国经验,通过科创板、科创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技企业提供从实验室到IPO的全周期资本支持;
2、重塑创新评价与容错机制:改革科研考核体系,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引入转化成效指标,政府引导基金带头设立容错池,对于早期科技投资的合理失败给予一定比例的损失补偿。
而这两大建议,正好与近年国家不断出台的刺激科创市场的政策方向完全相符。在今天,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将科学家创业的路径拓地越来越宽了。
“认为投科学家项目和投TMT项目一样,可以当甩手掌柜,主打一个不打扰,静待其自然生长就好的想法,是偷懒投资人的一厢情愿。”某知名高校背景投资机构合伙人张宇对创投家表示,“想投好科学家创业,你就不能只是一个财务投资人角色,一定得是一个孵化平台的角色。你所需要做的投后工作,比TMT时代的投资机构要重得多。”
张宇认为硬科技投资机构,除了投资机构的通用能力之外,还必须要具备额外4个重要能力:
1、科研成果甄别能力:基于对产业的深刻认知,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前景和转化难度有自己独立的判断,科学家往往对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和专利有过高的产业预期,投资者必须有清晰独立的判断,这就要求投资人不但得懂技术,而且能从产业的角度评估技术,不能人云亦云;
2、科学家个人潜力的甄别能力:不是所有科学家都有潜力成为企业家,也不是所有技术宅都没有机会成为爆款创始人。从概率上说,如果科学家个人天生就具备一些企业家潜质,那自然是最我们最乐于看到的状态。投资人需要在跟科学家创始人的相处中,从创始人周边人脉的评价中,甄别出创始人是否有成为合格企业家的潜质。投资人需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能补足的是创业者的商业意识和管理能力,不能该变的是封闭的心态和道德上的瑕疵。
3、产业资源孵化能力:这个最好理解,也最常见。主要就是给企业带订单的能力。
4、科学家个人成长孵化能力: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化,需要我们和科学家创业者一起完成。投资机构能够提供全面的工商管理的基础培训课程,能够提供科学家与大企业家们沟通学习的场景,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出创始人骨子里的企业家精神。
“不带任何歧义,单纯描述任务难度哈。跟孵化科学家创业者比起来,TMT时代很多机构标榜自己陪伴创始人成长,那都是小儿科。”张宇开玩笑地说。“我们也很庆幸看到越来越多的硬科技投资机构在这些方向上形成了越来越完善的打法和方法论。”
请珍惜好好创业的科学家
当我们目睹一个个从实验室走出的科学家在商业博弈中跌倒时,与其简单归咎于"科学家病",不如反思整个科研与创新生态的成熟度。
真正成熟的科学家创业生态,需要科研体系松开科研人员的价值桎梏,需要金融资本放下短视的逐利心态,需要产业界摒弃功利的拿来主义,更需要社会给予科学家创业者超越成败的尊重,请珍惜那些真正躬身入局的科学家。
(文中魏宇、黄淼、张宇均为化名)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郭虹妘、陶天宇,编辑|陶天宇)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