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扩张路线:阿里“复兴”进展到哪了?
文 | 思辨财经
2023年以来,“复兴”开始逐渐成为市场与舆论对阿里的主要叙事。简单来说,通过激烈的人事和业务变动,阿里经营重点在由“求量”到“求质”转移,加之近期下重注在AI领域,市场对企业的信心也开始恢复(2025年阿里股价从最低80港币上下,一度上涨至150港币)。
2025年Q1(2025财年Q4)财报发布后,阿里股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调,主要理由集中在:总营收和资本开支低于市场预期,一些人对阿里”复兴“的进度和成色产生了怀疑。
那么到底阿里2025年Q1财报如何,企业“复兴”进展如何呢?本文核心观点:
其一,2022年之后阿里进入了以优化效率为主的系列改革(ROIC为主要锚定指标),这是扩大投资的前置条件;
其二,2025财年阿里资本支持大幅攀升,其驱动力不仅仅来自于对未来的押注,亦是前一阶段业务和资本配置优化后的结果,这也是资本市场所期待的;
其三,全站推广让淘天找到增长新抓手,扩张要依托于效率的改善速度。
扩张的前提条件:ROIC重回双位数
2023新财年开启时,蔡崇信曾表示:阿里的运营 ROIC(投资资本回报率,用于评估公司是否通过其投资创造价值)为一位数,集团的目标是将其提升到两位数。
在财务分析中,ROIC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其所对应的指标便是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当企业经营良好之时,其投入资本的回报率(ROIC)是应该大于成本的(WACC)。
根据valueinvesting.io测算,阿里的WACC大概在8%上下,结合上图很容易发现,2022财年之后阿里的WACC就开始低于ROIC,此时企业投入资本产生的回报率要低于成本,考虑到彼时特殊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企业需要提高对商家的让利和补贴力度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在追求“生态战略“时也需要提高资本的投入规模(资产负债表随之进入膨胀),双重因素叠加严重制约了资本回报率的表现。
资本投入与产出开始出现倒挂,站在财务分析角度,此时阿里继续扩大资本投入无疑是个”赔本”买卖,若强行扩张必然会透支市场信心。
2023年ChatGPT大热,彼时市场普遍认为这将迅速掀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从模型研发到算力储备将迎来新的高潮,在财务上则表现为资本开支的急剧上扬。
该剧情并没有发生在2023-2024财年的阿里,彼时阿里仍然在处理前阶段的历史遗留问题(ROIC与WACC倒挂),压缩集团资本开支的扩张速度,连续两个财年资本开支均在峰值以下。
这也是阿里在经营方面越发审慎的具体表现,在未能扭转关键财务指标之前,谨慎重走扩张路线,换句话说,大手笔砸钱扩张并非难事,但如果超出财务模型承载能力,无论对于内部管理(浮躁之气重回),还是对资本市场信心都会有反作用(不计成本的all in在资本市场并非完全正向)。
基于此,2023年之后的阿里内部经营重点并非是“扩张”,而“改善效率”,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1)非主力业务资产的处理,如出售银泰,大润发;
2)基石业务的商业模型进一步优化,如淘天上线全站推广产品,平台货币化率开始稳步提升,又如阿里云开始重新聚焦公有云业务,以提高盈利能力;
3)扩大回购力度,并推行股息政策,改善资本配置结构,不仅可以提高股东的现金回报感觉,亦可以控制资本的投入规模。
上述诸多手段在2025年开始结果,根据WIND数据该财年阿里ROIC正式回到双位数(10.75%),实现了蔡崇信先前制定的目标,也从此时开始,资本投入产出和成本倒挂的现象正式结束,ROIC开始大于WACC。
财务指标的改善也随之传导至经营策略,该财年阿里资本开支达到860亿元,是上年321亿元的两倍有余,今年2月阿里又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至此阿里经营从审慎重新回归积极。
“机会”和“效率”可谓是管理者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不少企业因为过分重视财务效率而丧失了机会,也有企业蒙眼狂奔摊大饼,效率却越来越低。在过去几年,阿里同样面临“机会”和“效率”的取舍问题,也追求过“一箭双雕”的理想状态,最终还是意识到了能力的边界,如今重新回归主航道,并在完善“效率”之后,再展开资本扩张去追求AI的新机会,这也是新一届管理层最大的经营策略之一。
淘天重回增长的功臣:全站推广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淘天业务的潜力问题,这也是阿里最核心的业务(短期没有之一),并在相当长时间面临相当大的争议(多平台成长性和吸引力方面),预判阿里短期内我们仍然侧重于淘天。
流量买卖是平台型互联网最基础的商业模式,企业通过市场投放获得用户和流量,再由运营提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放大流量倍数),最后由商业化方式对商家进行流量分配并获得变现能力。
一个高速扩张的平台其前提必然是有强大的流量采买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费用的消耗上(无论从业务模式还是规模比重,阿里的市场费用大头主要是花在淘天),2022年之前,此部分市场费用都是剧烈扩张的,与前文中资本开支节奏基本一致。其后阿里开始逐渐缩减市场费用开支,市场中许多观点认为彼时企业在“节流”。
我们一方面是认同这一说法,但在本文中我们想引入新的分析框架:节流是表象,背后则是淘天商业化效率的滞后。
当我与许多朋友讨论拼多多崛起时,许多朋友会脱口而出”拼多多的平台成本低于淘天,更吸引商家,因此更具吸引力“,只是现实与直觉往往相悖,淘天货币化率不仅不高于拼多多,且大幅落后于后者,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2022年Q1,拼多多上线了全站推广产品,全面整合付费和免费流量,提高平台对流量把控和分配效率,自此货币化率开始节节攀升,并大幅领先淘天(后者货币化率长期徘徊在3%上下)。
当商业变现效率较低时,仅靠流量来拉动总营收,难免有事半功倍的疲惫感,换句话说,淘天流量采买扩张的前提应是平台货币化率的改善,后者主要负责杠杆效应。
2024年4月淘天上线全站推广,并在8月正式面向全体商家开放,平台开始找到提高流量分配能力的抓手。
2025年Q1,淘天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2%(市场普遍预期在8%左右)达到711亿元,全站推广功不可没。
更为巧合的是,将全站推广视为流量的“放大器”后,淘天在2025财年重新扩张了市场费用,平台开始转向积极的经营策略。
我们引入以下公式进行论证:总营收=GMV*货币化率。当货币化率相对稳定时,淘天总营收只能通过GMV去拉动,这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则下难度是相当之大的,对比拼多多淘天货币化率仍有1.5个百分点的改善空间,这是提高市场费用的最佳时机,于是我们就看到了:
其一,近几个季度淘天在有意压缩自营电商的比重,给予平台电商更大的流量供给,淘天在重新侧重平台模式;
其二,淘天在以更积极的态度对进行对外合作,如近期与小红书进行的“红猫计划”, 首次实现小红书种草到淘宝天猫消费转化的全链路打通,这也让市场更加期待2025年Q2的财报。
经过本文详尽的分析后,我们可以大致将阿里复兴道路划分为以下阶段:
1)2023年-2024年中,战略调整阶段,以改善效率为经营优先级,调整关键财务指标为主要目标;
2)2024年中-2025年Q1,准备工作基本结束,重新确立积极的经营策略,新一轮扩张重新开启;
3)2025年Q2-,扩张与效率持续兼顾关乎复兴的成色。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