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成为中国版的AI Google?

2025年05月26日,19时42分57秒 科技新知 阅读 12 views 次

上周,被谷歌 I/O 发布会“刷屏”了。

各种重磅模型、产品更新、技术演示,还有关于“谷歌又领先了”的讨论,在朋友圈铺天盖地。这些内容,大家已经看得不少,这里也不再多讲。

但如果只盯着功能细节和技术亮点,就很容易陷入局部,忽略背后更深层的动因。

这场发布会看似遥远,并不只是谷歌一家的技术秀场。它更像是一个信号,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 AI 竞争中一个重要玩家的战略方向。

所以,一周过去了,得用更理性的思维来追问一下:回顾谷歌I/O发布会,以及它的产品和技术路线,到底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哪些启示和挑战?

还是先说一个词:AI原生(AI-Native)。什么意思呢?

不是说你在产品上加个“AI按钮”就完事了,要从底层架构开始,用AI的思维重新设计整个产品逻辑。

就像盖房子。过去做法先把结构搭起来,再往里面装智能设备;而现在,谷歌已经从地基开始,把 AI 当作整栋建筑的核心支撑。它的产品,必须“长”在 AI 之上。

I/O 发布会核心战略也很清楚:让 AI 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论是搜索、语音助手、办公套件、安卓系统,还是手机等终端设备,处处必须有 AI 的影子。

这释放了一个信号:

AI 不再是某个模型或应用的事,它必须成为企业整体业务链条中的核心部分,渗透到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的基因里。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企业要怎么跟上这个趋势?

首先,得有足够强的技术能力。其二,内部协作机制也要够灵活,组织要有变革意识,能打破部门壁垒,才能真正把 AI 思维贯穿到产品研发的各个环节。

当AI嵌入产品之后,下一步的关键是什么?谷歌重点展示了Gemini系列模型,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个模态下的理解和生成能力。

这预示一个方向:未来通用智能,应该是 AI 能像人一样,通过自然语言感知世界、与人互动。简单来说,三个字:会看、会听、会说 。

对中国的大模型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会。

要在真实场景中反应更快、判断更准,才能做出更聪明、更贴近用户的产品。比如:你拿起手机,拍张照片问 AI:“这是什么?”AI能立刻理解并给出答案,这才是未来真正的竞争力。

听起来很爽,但做起来可不容易。

训练、维护一个多模态大模型,需要大量资源、海量高质量数据,还得有一支顶尖的 AI 团队。而在中国,我们在数据合规、伦理治理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除了看得见、听得懂、说得清,谷歌还把 AI 工具升级成了更有自主性的“智能体”。

他们提出的 Agentic AI(智能体)理念,意思是:AI 不能只被动回答问题,还要能主动理解你的意图、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完成一系列复杂操作。

这将是 AI 应用的一次跃迁。比如:你出差,AI 可以自动帮你订机票、选酒店、规划行程,你几乎不用操心。

那我们该怎么应对?

关键在于构建具备“智能体”能力的系统。这不仅要求模型能推理、记忆、调用工具,还要有安全可靠的决策机制。相比简单生成式 AI,这完全是另一个难度层级。

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还在起步阶段,核心技术、工程落地都需要持续探索。

再来看谷歌的另一招:生态布局。

云服务到 AI 平台,再到各类开发者工具,谷歌正在打造一个开放、协作、共创的生态系统。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只有开放,才能做大 AI 这块蛋糕;只有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进来,才能让 AI 真正落地到各行各业。

但我们也要承认,这方面还有差距。谷歌拥有全球最大的开源社区和成熟的开源文化,在技术文档、社区支持、平台稳定性方面已经是行业标杆。

中国企业想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开发者,除模型本身要强,还要提供更高水平的工具链,建立更有活力的技术社区。这条路,确实不短。

还有一个趋势值得重视:软硬结合。

谷歌这次在 Pixel 手机、Nest 智能家居设备上的深度整合 AI 能力,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AI 与硬件的结合,正在迎来爆发期。

对于华为小米这样本身拥有完整硬件生态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机会;未来,随着 AI 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终端设备中的广泛应用,更多创新场景和商业模式将被激活。

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在操作系统、芯片、本地计算等环节持续突破,才能真正把AI落地。

所以,我认为谷歌IO大会是对中国AI企业的一次“期中考试”。他的战略意图,描绘了AI的五个方向:

AI要成为底层操作系统、多模态要升级、智能体驱动,让AI自主决策;开发生态,共建技术社区;五,软硬一起,打造端到端的体验,这些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不管 AI 技术多先进、产品多炫酷,做企业终究不是为了情怀,而是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AI 能力,到底怎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换句话说,当AI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时,谁还能从“空气”里挖出金子来?谷歌在I/O 发布会上,给出了两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第一个答案是: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工具平台。

比如 Google Cloud 上的 Vertex AI 平台,把强大的 AI 功能开放出来,让全球企业和开发者都能使用;这样不仅降低了 AI 的使用门槛,也让谷歌成为各行各业 AI 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

它的盈利方式也很直接:通过算力收费、API 调用等方式,持续获得收益。

第二个答案是:通过产品体验升级带动商业转化。

谷歌把 AI 深度集成到搜索、办公、手机等各类产品中,目的很明确:让用户觉得产品更好用了,愿意为高级功能付费,或者接受更多广告展示。

这两条路径说明了一个道理:想让 AI 变成钱,就得一手抓平台建设,一手抓产品落地。

所以,这种平台加产品驱动的双轮模式,对中国大模型公司来说有什么参考项的?

我觉得:第一点是生态为王。

中国大模型公司也要有自己的“地盘”。能不能像谷歌那样,建立一个开放的 AI 平台,吸引大量开发者在上面开发应用。

这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要从战略层面去规划的事情。

另一个关键点是:深入具体场景。

光靠提供一些基础 API 接口,很难建立起真正的竞争壁垒;中国企业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把 AI 真正融入自己擅长的行业,比如:电商、金融、医疗等领域,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卖技术”。

然后是差异化的竞争。

中国企业很难复制谷歌那种大规模投资模式,但也意味着,有机会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做出特色;与其追求大而全的通用模型,不如专注于特定场景,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

当然,这里也有几个现实问题需要注意。

比如:不要盲目依赖通用模型的API收费模式;高昂的计算成本已经让很多国际公司苦不堪言,如果中国企业也走这条路,会陷入长期亏损的困境。

还有一个老问题:用户的付费习惯。

谷歌可以通过“免费+增值服务”的方式实现盈利,但在中国市场,用户对付费服务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因此,如何在免费的基础上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AI 的商业化,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如何构建生态、如何深耕场景、如何创新商业模式的战略命题。

中国公司,可能要找到自己的“商业目标北极星”。

除了搞钱,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思考:如何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同步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

谷歌在这方面的布局很典型。

它之所以能持续领先,并不是靠一个模型或者一堆数据,而是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从底层芯片(TPU)、海量数据积累、顶尖算法人才,到长期巨额的研发投入,全都打通了。

这种“堆栈式”优势,短时间内很难被中国复制。

那我们呢?芯片目前还不够先进,算力成本高,数据管理还在完善……在这种不对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想清楚一件事:与其追求全面追赶,不如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路径。

我想到一个词叫“自主创新”,这是国家也在推的方向。

说白了:不能再一味地追着谷歌、OpenAI这些巨头跑,是时候换个思路了,比如:高效利旧 + 国产替代。

什么意思?

模型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与其砸钱训练一个动不动千亿参数的大模型,不如在特定任务上下功夫,让小模型也能干大事。

就像在螺丝壳里盖厂房,只要设计得好,照样能跑得飞起,还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一句话总结即:小模型玩起来。

然后,国产芯片要用起来。华为昇腾、寒武纪、燧原……这些国产芯片起步晚,性能可能还赶不上英伟达,但我们也不能一直等国外芯片降价或松绑。

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模型能不能运行在这些国产芯片上?如果能在上面调优、部署,就有可能逐步建立起一套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换句话说,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边用成熟的国外芯片支撑当前业务,一边用国产芯片练手、打磨技术,这样才能避免在关键时刻被“卡脖子”。

当然,光有算力还不够,数据才是真正的金矿 。

谷歌为什么模型更新快、效果好?因为它背后有一整套庞大的互联网生态,形成了一个“数据飞轮”。

什么飞轮?

用户越多,数据越多;数据越多,语料质量越高,模型越聪明;模型越聪明,用户越愿意用,变现能力越强,数据进一步积累......

我们也有很多数据,但问题是:质量不高、标注不规范、整合能力弱。

这就要换个思路来看数据:

不要想着收集全世界的数据,而是聚焦那些高质量、高价值的行业垂直数据。比如:医疗影像、工业质检、城市管理这些领域,结合行业know-how,把数据整理成标准、可复用的高质量数据集,就能形成自己的壁垒。

除了数据,算法层面也要持续优化 ;谷歌在基础研究方面确实领先,既有顶级科学家团队,又有长期研发投入,如果我们还在通用大模型上硬刚,基本没有胜算。

那怎么办?

应该把重点转向行业大模型 ,一边用高质量数据训练轻量级模型,一边探索 AI Agent(智能体)的可能性。

这样,在终端设备上也能运行良好,成本低、速度快、部署灵活,更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或许正是中国企业的独特机会。

换句话说:

在算力上,要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同时积极采用国产替代方案;数据与算法上,要构建闭环场景,确保数据的有效积累与模型的持续优化;技术方向上,要深耕行业模型,开发轻量化解决方案,探索智能体的应用空间。

一句话总结即:扬长避短,不盲目追求“大而全”,专注“专而精”和“特而强”;只要找准方向,中国 AI 企业完全有可能在全球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点。

不过,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百度、阿里、腾讯、字节……各家优劣势不同,谁会成为中国的“AI Google”?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谁能复制谷歌的成功模式,而在如何定义自己的突围方式。

或许,最终胜出的:不是那个最像谷歌的企业,而是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清晰、执行最坚定的公司。

你怎么看?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