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海,带赛力斯上港股寻找“安全感”
当年华为寻找造车伙伴,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是第一个一拍即合的车企老板。
谁也不敢预判,这次合作的结果。当时的华为处于手机业务低谷,赛力斯作为老牌车企也鲜有声量,这是一场未知的赌局。
但在车圈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张兴海很敏锐,也很有魄力,最终选择大于努力。那次合作之后,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当年销量超过8000辆。同年,问界问世,一炮而红的问界给华为和赛力斯都带来了超预期的表现。
2024年,赛力斯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和比亚迪之后,第三家盈利的车企。这期间,华为鸿蒙智行也凭借问界打出品牌,已形成鸿蒙智行“五界”家族。
图/方正证券
看似双赢的结局背后,随着鸿蒙智行“朋友圈”越扩越大,曾经抱住华为大腿的赛力斯危机感开始显现。
当前,华为鸿蒙智行的合作伙伴除了赛力斯,还有奇瑞、江淮、北汽、广汽、上汽等众多车企,赛力斯需要寻找独属于自己的光环。
张兴海和赛力斯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四年前,张兴海用问界带着赛力斯上演“起死回生”的戏码。四年后,张兴海要继续带着赛力斯寻找安全感。
4月28日,赛力斯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若此次IPO成功,赛力斯也将成为继长城、比亚迪、广汽、东风之后的又一家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中国车企。
此时上市,张兴海需要向市场证明,鸿蒙智行的资源不再独属于赛力斯后,赛力斯仍能在市场红海竞争中独立生存。这条自证之路无疑是艰难的,问界销量下滑,市场吸引力下降,想要守住问界打下的江山,张兴海面临着肉眼可见的考验。
01
赛力斯盈利了,但张兴海还不能松口气
几个月前,春晚重庆分会场的赛力斯工厂中,一辆问界M9带着数百台车亮相,成为社交平台上讨论的春晚名场面。
赛力斯的背后,是在车圈摸爬滚打30多年的“老兵”张兴海。2024年,这位创始人笑得很开心。
2024年,赛力斯旗舰车型问界M9大规模交付,问界新M5和问界新M7 Ultra相继问世,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直线上升。销量直接拉高了赛力斯2024年的业绩。
经历了三年的亏损,赛力斯在2024年实现盈利。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赛力斯实现营业收入1451.76亿元,同比增长 305.04%;归母净利润59.46亿元,成功扭转扣非净利润连亏六年的局面,成为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赛力斯的成绩,有目共睹,也为资本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去年12月,赛力斯创下股价阶段性新高149.56元/股,市值突破2000亿元。
2024年算得上是赛力斯的里程碑之年,市场调侃张兴海是2024年车圈最幸运的人之一。
不过,盈利带来的短暂喜悦过后,张兴海的内心或许并没有太多轻松的时刻,赛力斯远未到能松口气的时候。
2025年以来,赛力斯的销量率先出现了动荡。2025年前三个月赛力斯销量持续下滑,1-3月总销量同比分别下降45%、39%和34%。同期,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分别为17906辆、17841辆和18805辆,同比降幅分别为 51.39%、41.04% 和 32.19% 。
面对这一开年成绩,张兴海此前回应《中国企业家》:“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节奏性的上下波动都是在受控范围之内,好比太阳要出来,也要落下去。”
从整个市场来看,一季度是车企销量淡季,销量波动是正常的。
但从整个大盘来看,3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增长态势不错。根据乘联分会初步统计显示,2025年3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到194.0万辆,同比增长14.4%,环比增长40.2%,其中,新能源市场表现强劲,3月零售量为99.1万辆,同比增长38%,环比增长45%。
图/乘联会
大盘在增长,赛力斯在下滑,对比曲线验证了赛力斯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竞争。以问界M9为代表的豪华车型市场为例,腾势、领克、奇瑞、深蓝等品牌纷纷推出豪华型SUV旗舰车型,豪华SUV的市场是肉眼可见的红海。像腾势N9这样有价格优势的车型相推出,赛力斯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更棘手的是,赛力斯自身正处在尴尬境地。
当下的鸿蒙智行不只是赛力斯一个合作伙伴,还有上汽、奇瑞、北汽等众多合作伙伴,旗舰车型问界已经无法独享华为的红利。
作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首个合作伙伴,华为的技术、品牌影响力以及销售渠道,都为赛力斯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享界、尊界、智界、尚界等品牌相继推出,华为的资源和研发重心不可避免地被分散。
曾经赛力斯独占的华为优势逐渐被稀释,“华为光环”的褪色让赛力斯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挑战。
在内部,问界也迎头面临着竞争。同样定位中大型轿车的问界M7和智界R7,主打25万级增程级,已然在内部形成竞争。
销量的持续下滑,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赛力斯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华为现在将重点主要放在其他界身上,赛力斯想要抢到更大的市场,自力更生很重要。
这个节点走向港股,无疑是张兴海带着赛力斯的突围举措之一。
02
港股,能不能给赛力斯安全感
“有了华为,就算宝马来都不好使”。当年,被外界问及为何与华为合作时,张兴海掷地有声地说道。
那时候,作为鸿蒙智行第一个合作伙伴,华为给赛力斯带来了足够的安全感。从产品宣传,到资源共享,赛力斯都有着“嫡长子”般的待遇。
但如今,行业竞争加剧,华为资源分散,赛力斯要靠自己寻找安全感,资本运作是更为直接的方式。
4月28日,港交所披露易网站显示,赛力斯正式提交首次公开募股申请,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在此之前,赛力斯已经在A股以“小康股份”上市。
随着“A+H”上市热情持续提升,港股上市或许是赛力斯破局的关键一步。从3月底释放上市信号,到月底迅速递交招股书,赛力斯的港股上市计划推进速度之快,足见其对资金和新发展机遇的急切渴望。
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实现盈利的同时,赛力斯的负债表透露着隐忧。尽管营收规模突破千亿,但87.38%的资产负债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为92.49%。
如果销量持续下滑、找不到更多融资,赛力斯很容易引发资金链紧绷风险,这是车企的大忌。今年一季度,赛力斯预告了一笔融资,其控股子公司赛力斯汽车拟增资扩股并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金额合计不超过50亿元。
如若在港股成功上市,赛力斯将获得更多的市场关注,进而拓宽融资渠道。招股书显示,此次IPO,赛力斯拟将募资净额70%用于研发投入,20%用于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以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10%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其中,研发投入不必赘述,是车企立足市场的刚需,对赛力斯而言,营销渠道投入是一大变量。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赛力斯失去了华为的独家支持,但还有众多车型等待市场支持,这自然也需要真金白银。
图/赛力斯官网
除了对问界M9的持续宣传,今年4月,赛力斯推出了新车型问界M8,定位中大型SUV,定价35.98万至44.98万。作为新车型,前期宣传和后期交付都是对车企资金链的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车圈的宣传离不开走到讲台前宣传的一号人物。像华为车BU和余承东,小米汽车和雷军,为自家车企代言,是一个很讨巧的方式。
去年开始,一向低调的张兴海开始学习怎么走到台前。
去年年底,在余承东的带领下,张兴海和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北汽董事长张建勇和江汽董事长项兴初,一起上了次央视直播。3月7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现场,张兴海第一次在全国两会的“委员通道”亮相。
曾经的赛力斯背靠华为,与华为深度绑定,虽然被华为“带飞”,但也面临着被动的局面。想要独立,走向港股是第一步,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是第二步。现在,张兴海要走到台前,让市场熟悉更为独立的赛力斯。
03
守江山不易,张兴海面临全新考验
去年年底的央视直播上,“四界”董事长中,张兴海是最受关注的那一个。
主持人撒贝宁调侃道,“大家都说自从跟华为合作以后,睡不好觉,因为老是睡着了就笑醒了,还是半夜,半夜老是一笑,笑一晚上就睡不着,睡不好觉,这事是真的吧?”
张兴海回应道:“睡觉的时候还是该睡觉......不过高兴是真高兴。”
这种高兴离不开张兴海当年的魄力。余承东曾直言,“张总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和决断力,那时华为还没有做整车经验,很多国企央企都没看懂(智选模式),但张总果断选择和华为做深度合作,全力以赴,不扯任何事情”。
张兴海,图/赛力斯官微
自从张兴海坚定地选择华为开始,赛力斯就像是天选之子,一路开挂,问界也成为最早吃到华为品牌红利的车型。仅2022年,问界M5拿下7.5万辆销量,创下上市当年新品牌车交付量破万的最快纪录。
赛力斯招股书显示,问界M7成为中国市场30万元级最畅销自主品牌车型,2024年交付量约20万辆;问界M9则成为中国市场50万元级车型销量冠军,2024年交付量逾15万辆。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问界品牌在2024年下半年以82%的NPS净推荐值登顶新能源汽车口碑榜首,且2024年问界品牌全年总交付量达38.71万辆,同比增长268%。
毫无疑问,赛力斯凭借问界迅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前半程,一方面华为全力投入,另一方面问界填补了早期市场空白,天时地利人和之下,问界帮赛力斯打下了新能源的江山。
后半程,赛力斯的路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走。
首先要明确的是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模式。华为智选车模式下,车企更像一个代工厂,稍显被动。这种被动不仅体现在话语权上,还体现在分成模式上。
此前,据“AutoReport汽车产经”报道,有华为内部人士透露,智选模式下,华为与赛力斯的分成比例为1:9。虽说赛力斯看似拿了大头,但华为的渠道成本早已被手机及电子产品销售收入摊薄,而赛力斯却要承担工厂和产线建设、维护等高昂成本,这意味着销量越高,赛力斯在成本控制上的压力就越大。
换句话说,卖出同样的车,赛力斯更多是在赚“辛苦钱”。
以2024年上半年数据为例,赛力斯营收约650亿元,净利润16.25亿元,而华为引望同期营收104.35亿元,但净利润却高达22.3亿元。
其次,在技术层面,赛力斯智能驾驶系统主要依赖华为,相比同定位车企技术的自主性不高。随着华为智选车合作品牌增多,赛力斯能获得的资源和支持相对减少,未来合作中产生的收益可能也会进一步被稀释,付出与收益或很难成正比。
与此同时,问界品牌自身的吸引力也在下滑。曾经,问界凭借华为的智驾技术,在市场上打出了差异化优势,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但如今,随着其他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快速追赶,问界在智驾方面的领先优势逐渐被削弱,问界若不能在智驾技术上持续创新和升级,其优势将愈发不明显。
更关键的是,想守住自己的阵地,赛力斯必须要打造出更多“问界”分摊风险。比如推出更具性价比的SUV、将受众向年轻人拓展、向更高端布局等,这些都需要新车型来支持。
问界的成功离不开华为的托举,但如今赛力斯似乎陷入了过度依赖的情况,招股书中,赛力斯在风险提示中就提及了相关担忧:与主要供应商的关系变动可能对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当华为将资源分散给其它“界”,如何稳固当下的地位,尽可能摆脱对于华为的依赖,寻找安全感就是张兴海的事了。此次赴港IPO,这一步棋,或许决定赛力斯2000 亿市值是起点还是巅峰。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