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突遭留学生“驱逐令”,美政府恣意“闭关锁国”|马上评
美国哈佛大学,这座拥有389年历史的智识圣殿在2025年5月收到了愚蠢且冰冷的判决书。
据新华社5月23日报道,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当天发表的声明,哈佛大学除了不能再招收国际学生入学外,哈佛大学现有的外国学生必须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
根据美联社统计,在哈佛“驱逐令”事件发生前,已至少有超过4700名国际学生和交流学者的合法身份被美国国务院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注销,且人数仍在增长。美国国务院在上个月还直接取消了上千名留学生的学生签证。
据悉,2024-2025 学年,哈佛大学共有6793名国际学生入学,约占该校总入学人数的 27%,目前哈佛大学共有9970名国际学者。行政铁幕割裂了哈佛三百多年的学术血脉,万名国际学生及学者必须在身份失效前自寻出路。
自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至今,美国政府通过冻结联邦支持资金、给高校扣意识形态帽子等的方式打压美国高校及学术界,已有超百所高校国际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的合法居留身份被终止。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将学术交流政治化、将知识传承工具化的短视行为,无异于在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上凿出裂痕。
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曾让美国吸纳了全球各国众多顶尖科学家,这些科学人才的加持,也直接刺激了美国科技创新力量的兴盛,进而为美国在二战后经济与军事全球“一家独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今这项驱逐令却像重演冷战时期对"红色渗透"的恐惧,只不过如今举起的,是盖着"国家安全"印章的铡刀。
知识跨国流动的星火正在被浇灭,文化交流的脉搏濒临被斩断,国际生们被迫收拾行囊四散回乡,象牙塔已被意识形态的铁幕笼罩,当学者间被迫用护照而非智慧对话,全球科学共同体正在经历一场文明的急性失血。
自由市场的灯塔是否已成思想隔离区?知识全球化时代就此终结?
跨国知识流动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现代文明存续的根基,是文明演进的基因密码,是创新生态的空气与水源。从亚历山大图书馆到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人类智慧始终在流动中迸发新生;从文艺复兴时期阿拉伯学者保存的古典文献回流欧洲弥补其文化断层,到20世纪量子力学革命中各国科学家的思想碰撞,人类每一次认知跃迁都建立在跨越国界的思想交汇之上。
中国的《九章算术》曾广泛传播至日本、古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欧洲;阿拉伯数字也从印度起源后经阿拉伯人传播至世界各地,现今已是全球通用的数字表述方法;全球知识的跨界碰撞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曙光……这些跨越国界的智慧交融,构成了现代科学突破的底层逻辑。若将国际学生视为需要防范的"他者",无异于否定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动力。
当学术殿堂被迫成为政治博弈的棋盘,当人类智慧结晶被粗暴打上国籍标签,“驱逐令”闹剧正在抽干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其暴露的不仅是政策制定者的短视,更是对文明发展基本规律的公然背离。
学术自由与创新生态之间存在着精密的共生关系。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24年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的数据,2021年美国工程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际学生占比高达60%。2023年《美国博士学位调查》进一步显示,工程领域博士学位中国际学生占比为56%;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国际学生贡献比例,2021年的数据为59%,2023年已达至62%,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来源国的角度看,中国、印度学生占国际生主导地位,2023年中国学生获美国博士学位人数达7,114人(占国际生37%),其中90%集中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领域。
硅谷的传奇故事里,安迪·葛洛夫从匈牙利难民蜕变为英特尔教父,谢尔盖·布林在科学家父母带领下从前苏联移民至美国,十几年后创立谷歌……在硅谷,超过半数初创企业由移民创立或联合创立。
2023年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显示:美国科学家,特别是移民,成为了这一年的主力军,在所公布的六名获奖者中,有四位是移民,他们分别获得了医学奖、化学奖和物理学奖;据非营利组织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的一项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美国移民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占总数的40%,即112项诺贝尔奖中有45项由美国移民获得。从1901年至2023年,移民在美国化学、医学和物理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奖中占比36%,总计319项中有115项由移民获得。
在知识高度自由流动的当下,我们可以想象,在哈佛大学实验室里,中国学生开发的算法正在优化美国医疗系统,印度工程师设计的芯片架构造福于全球数字经济,高校实验室的跨国团队正在研发的脑机接口技术,多国科学家在联合研发全球气候模型……全球化时代的学术壁垒本质上是认知的自我设限,科学领域突破性成果无一不是跨越地理界限的产物。
当政策制定者用签证限制切断这条创新链条时,本质上是构成了一场针对人类知识公有性的制度性劫持,无异于闭关锁国,他们正在摧毁的不仅是某个实验室的研究能力、某个国家的学术声誉,更是整个国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竞争优势,以及整个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
历史已经给出太多警示。中世纪教会焚烧异端典籍,换来的是欧洲思想长达百年的停滞;冷战时期柏林墙的建立,阻断的不仅是人员往来,更是东西德科技水平的均衡发展……
当某些政客沉迷于“美国优先”的政治口号时,他们或许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流动的方向就是财富创造的方向,欧盟“地平线计划”吸引全球科研精英,新加坡国立大学打造亚洲学术枢纽,这些战略举措的背后,是对知识流动价值的清醒认知。
学术交流不该沦为政治筹码,知识传承不应被意识形态阴影遮蔽,即便是美国自身不担心就此失去国家软实力,但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未来图景却不该就此蒙尘。当特朗普政府试图用签证政策构建新的知识藩篱,他们实际上是在自毁文明进步的根基。因为真正的科学精神,从来不会屈从于任何政治边界。
当地时间5月23日,哈佛大学表示,已就美国政府对该校的国际学生禁令提起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美国国土安全部“驱逐令”发布的当日,香港科技大学宣布,诚邀目前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国际本科生和研究生,及已获得哈佛学位课程确认录取的学生,到科大继续深造。港科大表示,将提供无条件录取、简化的入学程序和学术支持,为有意向的学生提供无缝衔接的学习环境。大学将优先考虑快速录取、学分转换以及个性化支持,包括签证协助和住宿等,以确保学生顺利过渡;并已成立专门团队,协助学生办理录取、学分转换、住宿和签证事宜。
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指出,多元化能够激发创造力和进步,已做好准备欢迎哈佛学生加入科大,为他们提供在各自领域蓬勃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充满活力的环境。
美国开始用铁网封锁知识,人类文明的火种反而将在更广阔的荒原上燃烧。
在这个相互依存的时代,任何试图用行政手段冻结知识文化流动的企图,终将被证明是文明史上的逆流,那些筑起知识高墙的人,终将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马金男 )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