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全球开服
作者 | 詹方歌
编辑 | 邢昀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新浪潮刚开始翻涌,中国船舶工业接下了第一张来自外商的订单。当时,全球范围内90%的船舶订单由发达国家承接,中国要想实现出口的突破,需要在剩下不足10%的份额中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客观来说,当年中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没有造船所需的精密测量工具。2.7万吨的货轮,内外部的设计全部靠铅笔和比例尺。500余天的努力之后,英国验船师来验收成果,不禁惊叹——179米总长的船,只有2毫米的误差。
这是中国人按照国际标准造出的第一艘出口轮船,叫“长城号”。
管理学上有个非常著名的“飞轮效应”,用来形容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非常恰当:为了让静止的飞轮转起来,一开始必须非常费力。但是当足够大的力让它转起来,飞轮便会越转越快。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不同于往日。年初,DeepSeek带来的震撼还未平息,来自中国的无人驾驶新浪潮便开始席卷世界。
长久以来,这个领域最突出的玩家分别是来自美国的Waymo、特斯拉,来自中国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等。分别在国内测试后,这几家行业头部企业开始向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与Waymo、特斯拉相比,萝卜快跑率先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测试、落地,写下了一份“中国式突围”的出海新答卷。
今年5月,萝卜快跑抢先攻下有着全球最顶级安全标准的瑞士,通过其对于安全系统的验证,将全球无人驾驶车的技术标准提升到了更高等级。5月20日,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阿联酋专场,百度IDG海外业务部中东地区总经理张亮表示,萝卜快跑将带着实力向全球市场拓展。
从当年的“长城号”到如今的萝卜快跑,中国企业出海正在从“跟随者”向“引领者”和“创造者”转变。近半个世纪努力之后,飞轮正在越转越快。
无人驾驶快跑:中国企业 出海 的 3.0时代
今年5月,萝卜快跑迎来了香港第一位乘客——香港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试乘当天,她在公开道路上亲身体验了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车,验证了无论在让车、切线,还是驶过环岛等情况下,萝卜快跑都与一般车辆无异。
这是香港首家能够在公开道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车,萝卜快跑也是唯一一家在港获得实质性进展的无人驾驶企业。这背后体现了萝卜快跑从“可跑”到“可信”,已经用安全性和成熟性说明了其全球开服的实力和底气。
香港只是萝卜快跑出海的第一站。3月28日,萝卜快跑与迪拜官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迪拜市区开展无人驾驶规模化测试和服务,部署超过1000台全无人驾驶汽车。华尔街日报5月报道称,百度正将萝卜快跑布局到土耳其和瑞士。
最先在这些地区和国家落子,萝卜快跑除了市场拓展,更意在形成全场景技术验证链条,不管是香港的复杂城市道路,迪拜的沙漠、高温等极端环境,还是土耳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难搞的混合路况,以及瑞士这种全球交通规范最严格之地,多样化驾驶场景为萝卜快跑技术迭代提供丰富训练数据,反哺全球市场应用。
尤其是瑞士,右舵左行国家,历来以交通规范、安全法规严苛而闻名,是全球公认的无人驾驶技术和安全试炼场,几乎是出海难度最大的国家。通过其安全认证,等于获得“技术通行证”,大幅提升全球市场信任度。
事实上,萝卜快跑的出海不仅是无人驾驶企业全球商业竞争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全新章节。从符合标准到提升标准,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技术、生态,从产业链末端的制造,走向产业链顶端的规则制定,随着无人驾驶的“走出去”,“中国制造”的出海模式也已经更迭到3.0时代。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船舶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以义乌小商品为代表的轻工业,将中国制造的商品卖到世界各地。旅日华人经济评论家莫邦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回忆,义乌一位卖牙签的老太,每盒牙签只能赚不足一分钱,但每天却能挣1500美元。
那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最初形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工业品为主,附加值低,缺乏品牌和技术溢价。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一批中国企业积累了资本,不管是百度、阿里这些互联网新贵,还是辉煌时期的房企如万达、富力等,大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收购资产、或者建厂,这也开启了中国企业的出海2.0时代。
如今,人工智能的奇点时刻已经到来,从0到1的突破如点点星火,并以燎原之势带来颠覆性巨变,已有的生态模式纷纷被重新解构。抓住人工智能先机的中国,也因此跃升到全球科技产业的头部位置。
中国企业出海进入3.0时代,输出高附加值技术、服务模式及行业标准,构建本土化生态,争夺全球规则制定权。
前沿科技的落地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对于中国如此,对于出海国家亦然。
今年3月,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在北京高峰时段的开放道路上试乘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驾驶汽车,并代表新加坡表示欢迎萝卜快跑,“这就是未来!”。今年4月,萝卜快跑宣布将落地迪拜时,迪拜政府高层曾表示,因为与萝卜快跑的合作,迪拜无人驾驶交通战略迈出了关键一步。到2030年,迪拜25%的出行或将转变为各种交通方式的自动驾驶。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出海的终点是规则的重新书写。
跨越规模化门槛,才能吃到大蛋糕
中国企业出海的迭代之路,是不断提升技术含金量,获得产业链上主动权的过程。
而萝卜快跑能在中国企业出海3.0中成为代表,除了在无人驾驶全球竞赛中实现技术突破,更为关键的是以全球规模为杠杆,撬动了全球产业秩序的重新洗牌。包括无人驾驶在内的诸多新兴技术落地,直至商业模式最终跑通,靠的都是规模化效应。在这一点上,萝卜快跑想得非常清楚。
降低成本是规模化落地的入场券。
想要弄清楚萝卜快跑成本降低是如何发生的,或许我们得回到故事的开头。
早在2013年,百度就开始布局无人驾驶领域,并在2017年推出了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2019年,百度Apollo公开了自动驾驶纯视觉城市道路闭环解决方案——百度Apollo Lite,那也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城市道路L4级视觉感知解决方案。
2021年,Apollo Lite轻传感器、轻算力、轻地图、强视觉感知路径的特点愈发明显,也为此后其无人驾驶车量产的成本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往,Robotaxi最昂贵的部件之一就是激光雷达,行业发展早期,仅激光雷达一项就占到其硬件开支的50%以上。而百度则通过纯视觉感知能力的提升,在保证整车体验的基础上,减少了对与激光雷达的依赖,极大降低了硬件成本。
加之随着技术的进步,激光雷达本身的成本降低,2021年,萝卜快跑第五代Robotaxi共享无人车成本已经降至48万元,2024年推出的第六代无人车比上一代又降低60%,单价仅为20.47万元。
技术创新更迭下成本的降低,往往是一项新技术能够大规模落地的关键。除此之外,萝卜快跑此前在国内积极推无人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形成的数据基础,也强化了出海的应对能力。
超过1.7亿公里的安全行驶里程,跑过重庆崎岖的城市山路,经历过北京和香港的早晚高峰,甚至在路面情况极为复杂的武汉扎下根来,萝卜快跑的行驶环境都是真实且极具挑战的,这也给了萝卜快跑在其他国家跑通的底气。
有投资机构预测,到2030年,Robotaxi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美元,届时全球Robotaxi的数量将达到大约5000万辆,规模化后的Robotaxi每英里成本也将大幅下降至治原来的四分之一。由此,物流和出行行业也将被彻底改变。
随着萝卜快跑在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加速落地,数据积累带动技术更迭,规模效应反哺成本降低,将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带动飞轮增速。
冲破封锁包围,
在全球市场重新划分科技版图
在中美技术冷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萝卜快跑的全球化布局已超越单纯商业竞争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乎技术主权、规则话语权与地缘影响力的战略博弈。
今年1月,美国商务部以“保护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发布“网联汽车禁令”,美国将限制中国网联车软硬件及整车在美国使用。其中软件禁令将于2027车型年生效,硬件禁令根据车型相关性分别将于2029年、2030年实施。
这一禁令实际上在美国酝酿已久。2024年9月,美国商务部即提议全面禁止美国道路上联网车辆中使用的关键中国软件和硬件,以及中国汽车公司在美国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
在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美国对中国频繁出台禁令,从芯片到电信设备,再到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竞争这一波,美国将无人驾驶视为AI竞争的战略高地,为提速本国无人驾驶发展,对中国遏制意图明显。
对于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中国无人驾驶企业来说,不仅要突破技术“卡脖子”困境,更要以低成本、高安全、强生态的组合拳突破封锁,在全球市场重新划分科技版图。
在技术上,2024年5月,萝卜快跑发布了第六代无人驾驶汽车,这代无人车最大的亮点就是大模型技术几乎重构了Robotaxi,率先实现了大模型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应用突破。横向对比来看,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比特斯拉cybercab更早落地两年,成本则是不到Waymo无人车的七分之一。
数据是AI时代的石油,掌握全球多区域数据即掌握未来话语权。
近期Waymo与丰田达成合作,将在东京开启无人驾驶汽车测试,计划到2026年,在全球范围内增加2000辆Robotaxi。特斯拉计划6月在美国奥斯汀推出Robotaxi车队,首批数量为10到20辆。
而萝卜快跑目前已经在香港、迪拜、瑞士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5月21日百度发布的一季度报显示,截至2025年5月,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的出行服务。今年一季度,萝卜快跑在全球提供超140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75%。
更多区域的落地,意味着更多、更复杂的路况数据。这些数据是训练的素材,能够让无人驾驶技术更成熟安全,加快反哺AI算法迭代,形成技术代差。可以说,谁能抢先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布局,谁也就抢占了发展的先机。
在美国的禁令之下,萝卜快跑通过向中东、瑞士等地的出海,绕过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体系,同时欲以土耳其这个亚欧非交界的桥头堡,向三地市场延伸,加速构建绕开美国封锁的供应链与数据生态。
知名投资人,被誉为女版巴菲特的“木头姐”曾在节目中表示,10年前预期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公司,目前只有三家成功落地,分别是美国的Waymo、特斯拉和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
当萝卜快跑在全球范围内跑出更快速度,更大运营规模,不仅意味着商业化的成功,对百度形成新的增长支撑,也让中美贸易摩擦大环境下的出海3.0,找到了新的标杆和方法论。
贸易竞争格局从来变幻莫测,只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像萝卜快跑一样参与到出海3.0时代,实现技术和生态的输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硬实力”,全球贸易秩序或许才能真正走向“多元竞合”。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