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提振“消费力”,消费金融与经济同频共振

2025年05月22日,11时07分06秒 投资建议 阅读 6 views 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转型,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背后,消费金融被推至提振内需的战略高地,尤其是今年,提振消费政策力度持续“升温”,就在央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单独列出了《持续完善金融服务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专栏。

专栏文提到,持续优化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覆盖成本、用途规范的前提下,围绕重点场景、重大战略和重点人群优化信贷产品和服务,做好消费信贷支持。

如何答好金融促消费的发展课题?金融机构正在以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提质拓面,消费金融如何服务下沉市场

消费金融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服务,用来满足客户日常消费的借贷需求,具有无抵押担保、审批效率高等特点。通过提供小额、无抵押、无担保的普惠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可以为更加宽泛的人群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提高消费者在生命周期内的效用水平,另一方面消费金融服务延伸下沉,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自1981年人民银行开展小规模消费信贷业务试点至今,中国的消费金融行业已历经45年。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消费金融的发展红利,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

十年前,以传统金融为主的消费金融高度聚焦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优质客群是抢夺的焦点,即“20%的高端客户贡献了80%的利润”。

在这些客群之外,还有着大量的“长尾+下沉”客户,广泛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县域、乡镇等地区;由于客观物理距离、风险收益失衡等原因,使得这些客群长期处于金融服务盲区。

如何补上长尾客群的金融空白点?

2014年,微众银行作为我国首家数字银行诞生了,以“让金融普惠大众”为使命,成为普惠金融改革的“补位者”角色。2015年,微众银行推出首个产品微粒贷,开创了银行业纯线上信用贷款先河,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市场的线上化、便捷且安全的消费金融需求。

通过数字化手段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微众银行以微粒贷为抓手,将金融服务延伸至更广泛的场景,拓展消费金融覆盖面,激活消费新动能。数据显示,十年来,微粒贷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区的近600座城市,累计服务超过7000万客户,其中超过40%客户分布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含县域、乡镇)。

新局势下,消费金融如何助力提振“消费力”?

2023年,随着政策鼓励和经济持续回稳,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有所提升,消费金融保持增长态势。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下发了《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为个人消费贷款全面“松绑”,这对消费金融市场来说是重大利好,平安证券研报认为,政策合力背景下居民消费意愿的恢复值得期待。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下,消费金融全面回温,各个地方发布的数据喜报连连。四川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四川着力促进全方位扩内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消费金融、丰富金融产品、便利金融服务,截至3月末,四川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6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5.9%;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9%。高效地满足广大居民在数字时代的消费金融需求,将有助于进一步拉动内需,是各个金融机构争相回答的时代命题。

面对经济复苏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需求,多家银行机构通过大规模投放消费信贷、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持续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陈先生是深圳一家通讯工厂的工人,最近购买家电时使用了微粒贷,他评价使用起来十分方便。陈先生表示,此前有家电促销活动,在选中家电产品后,意外发现总费用超出了自己的预算。由于不想错过优惠活动,便使用了微粒贷,方便快捷的体验令他印象深刻,也如愿购买到了自己满意的商品。

数据显示,微粒贷约82%的客户为非白领从业人员,是典型覆盖长尾客群的消费金融产品。

从规模增长到价值共生

技术是中立的,其应用必须锚定社会价值。优质的消费金融产品正以科技为盾,平衡效率与公平、风险与温度。微粒贷在积极应用科技于提升效率、降低风险的同时,更加积极地探索如何为大众提供公平与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以无障碍化金融服务为例,2016年“微粒贷”便聘请手语专家,建立远程视频服务能力,是国内首个提供手语视频客服的银行借款产品,累计为听障客户提供超23万人次的金融服务。

为进一步服务视障客户,微粒贷产品做了读屏软件的适配优化,支持语音读屏功能,实现语音指挥操作,可以实现对视力障碍客户的服务覆盖,已有超过7万视力障碍客户通过这一功能获得了无障碍化的金融服务。

可以预见的是,站在新时代起点上,消费金融领域的“长期主义”终极目标将是构建金融与社会的良性循环、价值的回归。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