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驱动储能市场出现新变局,上市公司掀起项目延期、停建潮
文 | 华夏能源网
今年以来,储能产业链相关项目延期、停产的消息不断,从上游锂电材料到中游储能电芯再到系统集成,各环节无一幸免,从国内到海外,且不乏上市公司、龙头企业。
对于储能项目陆续延期、停建的原因,各企业各有说法。但整体来看,均指向了政策调整下的市场环境变局——从政策强制走向需求驱动,储能行业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阵痛。
项目“停摆”呈三大特征
储能项目延期、终止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在202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储能行业突然“遇冷”,项目突然“停摆”的事件时有发生。但今年以来,“停摆”的储能项目出现了新迹象。
首先,项目停摆更多更密集。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仅4月下旬的短短10天里,上市公司正式官宣消息的就有8家,详见下表:
这些终止、暂缓的项目中,不乏几十亿、上百亿的大项目,例如欣旺达(SZ:300207)的珠海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原计划总投资约120亿;振华新材(SH:688707)义龙三期的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原计划总投资62.45亿元。
以上仅仅是上市公司公布的规模较大的项目,那么未公布的、非上市公司的项目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停摆”在整个产业链蔓延。2024年“停摆”的储能项目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如碳酸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环节,而今年以来,中下游系统集成以及储能电站等环节“停摆”的项目明显增多,这从上面4月底停摆项目表中就可以看出。
另外,CNESADataLink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11.79GWh,同比下滑了5.5%。这是近年来,储能新增装机首次出现下滑。下滑数字的背后,是大量的储能电站项目被终止。
第三,“停摆”的项目,不乏行业大为看好的钠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例如,维科技术(SH:600152)对“年产2GWh钠离子电池项目”达到预定可以使用状态的时间,从2024年12月延期到了2025年12月,雪天盐业(SH:600929)直接停掉了衡阳百兆瓦级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行业自律难解产能过剩
诸多上市公司,为何痛下决心停掉项目?这背后,是行业越积越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价格战、低端重复,让很多企业看不到上项目的意义,与其无意义的“内卷”,不如主动退出。
如何推动产能出清,储能行业大伤脑筋。过剩的问题不解决,“停摆”的项目必然会越来越多,而行业也很难走上理性、健康的发展轨道。但目前来看,储能行业还见不到化解产能过剩的希望,胡乱上项目,再一窝蜂放弃的“怪圈”会一直存在。
为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储能行业也紧跟光伏、风电行业,一些企业自发组织起来,强化行业自律,缔结行业自律公约,相约自主去产能。
华夏能源网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国内已经组织了多次行业自律活动,较大的几次分别于2024年7月、11月、12月以及今年4月举行,参加活动的企业少则19余家,多则30余家,且不乏行业龙头。
不可否认,储能行业自律的初衷是好的,方法也是好的,各成员企业的意愿也是强烈的。但现实却是,2025年以来,储能产品价格依然处于下滑趋势。在招标、集采项目上,价格在4月份虽然有所抬升,但主要来自于构网型储能项目以及长时储能项目增多的拉动。在2小时储能EPC方面,内蒙古某项目还以0.532元/Wh的中标价创下了新低。
在工商业储能领域,今年元旦刚过,0.499元/Wh的储能柜便问世,其明显低于成本的价格被行业称为“自杀价”。然而这还不是终点,在接下来两个月,更有0.486元/Wh、0.478元/Wh的储能产品问世,再度拉低工商储价格底线。
尽管有人说,上述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储能行业越来越激烈的低价竞争和不断走低的价格,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有行业大佬愤慨地说,“台上说完价值的话,台下就用接近BOM成本的价格去卷订单,乐此不疲而又无可奈何。”(参见华夏能源网报道:《台上说价值,台下卷价格!工商业储能“自杀价”频出,一年降价近70%!》)
有意思的是,今年以来,选择延期、终止储能项目的企业,大多数并没有参加行业自律活动或进行自律签约。而在那些大规模扩充产能的项目中,却隐约可见多家声称要加强行业自律的企业身影。
这些互相矛盾的现象表明,储能行业所面临的危机离好转还有很有的距离。
更深层的政策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掀起的储能项目延期/停建潮,也不能仅仅用产能过剩来解释。例如,雪天盐业停掉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本来还处于市场的“蓝海”。
敏锐的人士应该感觉得到,今年以来接连出台的储能行业政策,与此前发布的政策相比,尤其是去年11月《能源法》出台后,风向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以来,国内已经累计出台储能相关政策超2000项。这些政策主要分为国家层面对发展储能的鼓励,地方政府对储能产业本地化的推动,对新能源强制配备储能的要求等。
但今年以来,储能相关政策“画风突变”,已经从此前的行政强制、大力鼓励,转向了调整规范、市场驱动。
尤其是今年2月初发布的“136号文”和各地的分时电价、机制电价政策,废止了新建新能源项目必须配储的硬性规定,全力推动储能建设市场化。电价全面市场化后,新能源项目的配储逐步从“成本项”转向“收益项”,储能需求向市场内生动力转变。
全面走向市场,是储能行业必须经历的“成人礼”。然而,目前的现实却是,一方面不断走低的价格在不断侵蚀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快速市场化的电价政策,使得储能收益不足以完全覆盖成本。
整体来看,受政策影响最大的,集中在储能产业链的下游。由此,停摆项目也基本以中下游居多,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在政策推动下出现阵痛,但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会停滞更不会沦为历史舞台的配角。如何让储能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才是关键。
如何在市场化的大潮下,增加新型储能的盈利模式、提高收益率,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并提出了诸多建议。如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SZ:300750)董事长曾毓群就提到,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主要包括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等等。
大量项目停摆的背后,是储能行业的集体渴望:政策给出公平合理且具有确定性的盈利环境,让储能行业在经济性驱动下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生长。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