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运输预订量飙升277%,一箱难求再现,对美出口预计六七月迎来高峰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智 北京报道
自5月12日关税变化以来,外贸物流迎来美国线出货高峰,美国航线集装箱紧俏,国际货代公司的咨询量暴增。同时,伴随着订单量上涨,航运价格也随之开始上升。
当地时间14日,贸易追踪机构Vizion发布数据显示,截至5月5日的七天平均预订量为5709个标准集装箱,到5月14日的七天平均预订量则已经飙升至21530个标准集装箱,这意味着在美国和中国互降关税之后,在美国下单的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预订量飙升277%。
不过,亿海蓝产业经济研究院分析师秦海啸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从目前来看,整个5月份发运量平稳,比如5月1日到7日,一共有53艘集装箱船出发去美国,8日到14日出发55艘,变化较平稳,还没有出现集装箱船大幅增加的情况。
“此前,不少外贸厂商4—5月收不到美国订单,这两天才集中下订单,从订单到商品大约需要一个月生产周期,因此,未来一个月货量会逐渐增加。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提前订箱子,但不是这两天走,至少等到5月底或6月。从航运时间看,中国到美西洛杉矶需20天,到美东纽约需40天,目前免关税期限为90天,7月20日前发货可至少免24%关税。因此,预计6、7月是航运高峰。”秦海啸表示。
对美运价飙涨
春江水暖鸭先知。
近日,不少外贸企业忙着将美国客户积压的货一股脑全运出去。此前受关税波动影响,某企业积压的库存量达到六个货柜,货值超过40万美元。
浙江远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从关税异常上涨开始,美国客户就一直压着没发,积压的货让他一度转而找国内销售渠道。12日关税一降,其美国客户迅速订舱,把之前积压的货物迅速运出。
在外贸企业正为接单发货忙碌不停的时候,货代公司业务员李响已经敏锐地发现,当前,航运价格迅速上涨,近两日,多家大型集运企业纷纷宣布调高美线运价。地中海航运、赫伯罗特、长荣航运等集运头部企业对中国沿海港口至美国的40英尺标箱的运价上调幅度在700美元至1500美元不等。目前40英尺标箱到美国西海岸的海运费用已涨到3500美元,从越南海防市、胡志明市出发至美国的40英尺标箱价格也提高了500美元左右。
“从去年底到今年,因市场预期货量减少,航运价格持续下降。数据来看,美西航运价格从年初的2560美元跌到5月初的1455美元。但5月12日后,由于市场供需表现,当前,至美西的市场寻盘价已上涨,海控股票近日大涨,显示市场出市场的信心。”秦海啸表示。
5月15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上涨38点,上涨3%,报1305点,为5月8日以来最高。其中,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海岬型船运价指数上涨123点,上涨7.46%,至1771点。海岬型船日均获利上涨1021美元,至14691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航运涨价才只是个开头。根据达飞轮船向客户发出的费率通知,以40尺柜为例,6月1日至14日,美西运费将调涨至6100美元,美东运费将调涨至7100美元。6月15日起,从亚洲(包括远东)到美国、加拿大卸货港口的旺季附加费将再上涨4000美元。
不过,秦海啸表示,航运价格的上涨对企业影响远不如关税的影响大。当前美国的关税并不是降回原点,而是依然上涨了30%,这对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承担的成本依然较高,有些企业即使只承担5%或10%的关税,也已经达到利润线。因此,并不是所有出口美国的货物都直接运往美国,很多货去了东盟或者欧洲。
“尤其目前与东盟是0关税的背景下,很多货经东盟转口去美国。这样测算下来,比直接到美国成本更低。”秦海啸对本报记者表示。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若美线出现大规模抢运现象,船公司或将从欧线抽调运力,加剧欧线供应端的紧张局面,进而推动欧线运价上涨。按照预测,对美航线的“爆仓”或将持续至7月下旬。
短期对美出口或迎来小高峰
由于不少企业集中出货,当前,港口美线船只开始“不够用”了。
事实上,5月份是中国集装箱发运最繁忙季节,也是全球季节性旺季,据亿海蓝数据显示,过去十年,5月份亚洲往北美去的集装箱货量环比平均增5.4%,即每个5月都比4月增5.4%,到达全球增量高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几年航运价格高涨之时,不少船公司加大了船舶订单,今年陆续交付下水中。但由于多种原因叠加,部分航运公司减少了航运船数,这部分新下水的船只并没能形成有效运力。
“从班轮公司计划表来看,全球每月计划发运600多艘,但5月份计划发运艘数比4月份少,叠加部分停的船暂不在中国港口,因此,在原有计划班次较少情况下,错位原因导致出现一箱难求的情况。”秦海啸表示。
当前,多家航运企业已开始采取应对措施。船公司正将欧洲、中东、地中海等航线运力调回美国航线,但运力恢复至少需要1至2周时间。业内专家提醒,若美国港口处理能力不足或发生劳资纠纷,可能会重现港口拥堵风险。
据了解,尽管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动荡不断,但美国稳居中国第一大货物出口目的地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的位置,而中国则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数据显示,2024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6882.8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也显著增长,达到668.6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华货物出口额达到1435.5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了648.4%,这一增速远超同期美国对全球出口的增幅。
国海证券研报显示,当前,中美之间攻守态势迎来转折。关税调整确实可能存在反复,但当前市场对此反应可能已计入较多谨慎预期,后续关税继续减免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其深层逻辑在于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与维持强势美元地位之间存在内在矛盾;持续加征高额关税与抑制通胀的目标相悖。
此外,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压力与利率水平紧密挂钩,若关税推高通胀迫使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甚至进一步加息,将显著增加政府的利息支出负担,加剧债务困境。因此,美方推动关税减免的内在动因并未改变。
“当前的全球贸易格局及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已与2018 年时有所不同,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中国对美国市场的贸易依赖度已大幅降低。此外,即便在2018年贸易战背景下,当年中国全年出口总额依然实现了同比增长。结合近期公布的4月份贸易数据分析,抢出口以及转口贸易的活跃,或将继续对短期出口规模形成支撑。”国海证券分析师林加力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