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股研发年报透视:创业板研发转化效率最高,计算机行业连续三年“霸榜”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研发投入已然成为了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对于A股上市公司来说也不例外。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报披露完毕,5059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研发投入数据,其中2886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实现同比增长,占比近六成,这一数据彰显出A股市场对于研发创新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投入。
创业板研发投入转化效率最高,主板近几年加大研发投入
分上市板看,科创板研发费用率持续领先,2024年达10.83%,近三年持续提升,较2022年提升0.79个百分点。这与科创板聚焦“硬科技”的定位高度契合,企业多处于技术攻坚与创新前沿领域(如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需持续高额投入以维持技术壁垒。
创业板研发费用率稳中有升,2024年为4.81%,2023年、2022年分别为4.72%、4.69%。该板块企业多属新兴产业,兼具创新性与成长性,研发投入侧重技术转化与产品迭代,对市场需求响应迅速。
主板企业传统行业占比较高,研发费用率相对较低,2024年为1.9%。主板企业业务模式相对成熟,研发投入强度不及新兴产业板块,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智能化转型成为传统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增量的关键,驱动主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近几年持续提升,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为1.73%、1.85%、1.90%。
根据Wind数据,创业板营业收入合计5年增长率为79.86%,营业利润合计5年增长率为45.51%,呈现“营收利润双高增”。表明创业板企业研发投入转化效率较高,技术创新有效转化为产品竞争力与市场份额,推动业绩快速增长。
科创板营业收入合计5年增长率达131.34%,显示高研发投入有效驱动了业务扩张;营业利润合计5年增长率为39.07%,相对营收增速较低。科创板企业常处于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前期,研发投入、设备购置等成本较高,短期利润释放受限,但长期看,技术突破将带来更大盈利空间。
主板营业收入合计5年增长率为27.26%,营业利润合计5年增长率则为22.27%。传统行业增长逻辑更依赖规模效应与市场份额,研发对业绩的边际拉动作用不如新兴产业明显,业绩表现相对稳健但缺乏爆发性。
计算机行业研发投入最高,加速AI技术变革
分行业看,高研发行业多集中于新兴科技与高端制造领域,研发费用率最高的5个行业分别为SW计算机(9.06%)、SW国防军工(5.97%)、SW电子(5.56%)、SW机械设备(5.35%)和SW医药生物(5.02%)。
随着AI应用深度融合,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的关键,长期看对业绩拉动显著,但短期可能因市场变化或竞争出现波动。整体来看,高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创新拉动营收快速增长,但大多公司仍面临短期研发成本投入与长期收益的博弈。
例如2024年研发投入最高前五大行业,营业收入均保持较高增长,尤其是SW电子行业,营业收入合计5年增长率高达81.06%,但利润增长均面临短期压力,SW计算机、SW国防军工、SW电子、SW机械设备和SW医药生物营业利润合计5年增长率分别为-127.07%、-86.73%、-26.55%、-24.55%、-13.5%。
以计算机行业为例,计算机行业以超9%的研发费用率连续三年居全行业之首,5年营业收入增长率达20.7%,但营业利润却呈现-127.07%的显著下滑,形成"增收不增利"的特殊现象。这一矛盾的核心,在于AI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中,企业面临研发投入的"结构性膨胀"与商业变现的"时间差"挑战。
计算机行业AI研发投入的"三高"特征加剧短期成本压力,即算力军备竞赛催生硬件成本激增、高端人才争夺推升人力成本、生态构建陷入"长期烧钱"模式。与此同时,收入端却面临“量增利薄”的困境,AI终端化和场景应用方面仍处于早期。
例如AI芯片硬件成本的飙升侵蚀终端硬件的利润,AI服务器龙头企业浪潮信息(000977.SZ)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74.24%,但其销售毛利率首次跌破10%,仅为6.85%,较2023年进一步下滑3.19个百分比。主要由于全球芯片短缺使得服务器核心部件采购成本大幅上涨。同时,国内服务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定价受限,面临成本与售价的双重挤压。
AI算力租赁业务也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莲花控股(600186.SH)、奥飞数据(300738.SZ)、弘信电子(300657.SZ)等企业AI算力租赁收入翻倍,但AI芯片成本占比达61%,叠加电价上涨,相关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27%腰斩至12%。
在下游应用领域,"模型通胀"下付费转化率低迷,AI大模型行业垂类应用仍在探索中,用友网络(600588.SH)、太极股份(002368.SZ)、神州信息(000555.SZ)等企业的行业AI定制化项目周期普遍延长,导致整体合同负债周转天数增加。
计算机行业的短期利润阵痛,本质是AI技术革命的必要成本,随着2025年端云协同生态成熟、企业级AI付费习惯养成,叠加国产算力供应链完善,行业毛利率有望回升。短期的研发"深蹲",是为了在AI终端化、生态自主化的产业变革中赢得长期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