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染发剂到美发沙龙:欧莱雅如何看待中国高端美发市场?
在中国市场发展了近30年,欧莱雅中国的美发业务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作为欧莱雅旗下增长最为显著的业务线,2024年皮肤科学美容部门销售额录得两位数增长,且所有品牌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卡诗(Kérastase)和巴黎欧莱雅专业美发(L'Oréal Professionnel)引领增长,在欧洲(德奥瑞、西葡集群)、中国大陆及新兴市场(海湾国家两位数增长)表现突出。
这背后,也是国内洗护市场的持续增长。
公开数据显示,2015-2021年中国护发产品保持平稳增速发展,2021年护发产品市场规模为581.4亿元,同比增长3.2%。
从2022年抖音平台个护细分类目GMV份额来看,果集行研数据显示,洗发护发为个护品类第一大细分类目,占据23.7%的销售份额。
到了2023年,这一增长趋势进一步放大,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洗护发市场的规模已达655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至827.9亿元。
这是个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欧莱雅中国的业绩顶梁柱之一,已经用8年时间实现了10倍增长的卡诗,以及从高端沙龙走向大众消费者的欧莱雅PRO,究竟应该如何利用市场的持续增长,带动美发业务的整体增长?
欧莱雅PRO的发艺品牌之路
美发,其实是欧莱雅的老本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大陆,烫染发型刚刚流行起来,但由于那时候的药水大多含铅,会刺激并伤害头皮,所以无法大面积推广。曾任化学系助理研究员的Eugène Schueller用整整一年的时间,研究出了无毒染发剂。该产品一经问世便得到广泛的欢迎,让Shueller为自己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并在1909年建立了欧莱雅的前身“Société fran aise de teintures infrensives pour cheveux”(法国纯净染发公司)。
随后,Shueller不断地开发了金色染发剂、洗发护发素、无皂洗发露等一系列新产品,奠定了欧莱雅未来发展的基础。
而随着烫染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天的美发行业,已经走进了对发质、发色、发型以及发艺的全方位探索的新阶段。
目前,欧莱雅PRO对常规染烫服务进行了升级,推出了全球首款不刺鼻、不褪色的无氨烫技术。
此外,在4月举行的欧莱雅PRO 2025高定发艺大秀上,展现了科技护发产品「瞬顺发膜」所带来的无暇瞬顺发质,欧莱雅PRO染膏在个性色彩上所提供的多种选择,发艺师在精湛手法编织发型上所提供的无限可能,并且发布了全新光能吹风机AirLight 。
目前,专注于染烫美发的欧莱雅PRO增速已经超过卡诗。不过,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美发洗护领域,欧莱雅PRO需要跨越的障碍还有很多。
虽然在时尚流行的影响下,Z世代线上彩色染发剂消费额逐年增长,带动蓝色、灰色、粉色、紫色等多元色系消费快速增加。但事实上,年轻人染发的占比仍然较低,根据艾媒咨询报告,我国40-60岁年龄群的染发人数占总染发人数比例较大,在染发上的消费金额达到了整个染发市场近 80%的份额。
据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兼专业美发产品部总经理郑亮的观察,中国的美发市场中,染发消费比例可能连10%都不到。其中遮盖白发的数需求是至少占了一半,彩色染发的占比则更低。在他看来,人对于美的追求不会只是在脸上,头发也会占据很高的比例。但这种美需要慢慢传递给消费者,中国人对于染发的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的,需要时间。
同时,还有很多偏见需要纠正。虽然鱼龙混杂的染发产品对头发的伤害较大,但是专业的染发护理产品,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头发受损程度,提高头发的回弹力。在郑亮看来,“品牌的鲜明特性和定位非常重要,不能把品牌做得非常模糊。欧莱雅PRO是一个时尚先锋的发艺品牌,不是普通洗护类产品,其品牌的打法和销售策略都是截然不同的。”
做策略清晰的品牌
相比较欧莱雅PRO对新需求的开发和探索,卡诗面对的,则是市场快速变化之下,层出不穷的新挑战。
“虽然卡诗始终都是美发领域最高端的品牌,但我们还是要面对如今消费乏力的事实。在调研中,很多消费者还是对卡诗的价格望而却步。”据郑亮介绍,为了能够适应如今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敏感需求,卡诗会增加更多小毫升数、总价较低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基本的日常需求。并以此,让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卡诗的产品。
与此同时,高端产品线则需要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独特的价值。在产品上,卡诗需要提供更高阶的使用体验。据郑亮介绍,在卡诗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甚至会研究泡沫的声音处于怎样的波段,可以给消费者带去最愉悦的体验。
而在用户体验层面,除了提供更多的积分、赠品以外,卡诗还为消费者提供了包括参加线下大秀、增加线下体验等方式,提供更多元的体验,拉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卡诗专注于高端护理,用户年龄相对成熟,提供的是一种奢华的消费者体验;欧莱雅Pro则专注于发艺以及染烫修护,用户相对年轻,热爱更具冲击力的时尚表现形式。
这样旗帜鲜明的品牌策略,也符合郑亮对于美发事业部的发展规划。在他看来,对于品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品牌特色更加鲜明,消费者的认知更高,方能获得更强的品牌力。在此基础上,还要让产品变得更符合新时代下,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在完成了以上两个关键任务后,销售业绩的增长,也便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
这种策略也与兰蔻此前的市场策略如出一辙。曾在高端化妆品部任职数年的郑亮,可以说是全程见证了兰蔻,是如何在中国市场飞速扩张的。
从1997年到2019年,兰蔻品牌进入中国的22年时间里,共实现了400倍增长。其中,2015年兰蔻入驻天猫后,一度实现了连续数年业绩每年100%以上的增长;2018年,兰蔻拿下中国百货、专卖店、天猫美妆、官网四大渠道的NO.1,成为中国高端化妆品市场的第一品牌。
“消费者不会直白地告诉你我要什么,但是他的行为、搜索和订单都预示着潮流的走向。这种消费趋势的变化,往往和实际看到的销售数据不完全匹配,因此销售数据往往会带来误导,而消费者的心智和社区圈子的触达,往往更为隐秘且重要。”而回顾兰蔻的成功经验,郑亮认为,其最成功之处,便是对品牌的建设和对产品建设和布局,这些经验对于专业美发产品部来说,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从一款产品的市场定位,到如何扩大线上业务的布局,再到如何延伸产品品类,每一步的布局都暗含着对于消费者心态的洞察,以及对产品功能的深入理解。
回归服务
那么,对于欧莱雅PRO来说,应该从何处着手,进一步挖掘高端美发品牌的市场价值呢?
“我们其实是在沙龙行业里生根的,其服务的属性和价值都非常巨大。”从高端化妆品部门到如今的专业美发产品部,郑亮感到两种产品类型之间最显著的差异点,就是美发业务对于服务有着更强的依赖。在这个领域里,只有把ToB业务做好,ToC业务才会更好。
ToB业务是专业形象的背书,更有助于品牌在ToC市场获得消费者的信任。特别是对于那些体验过沙龙服务的用户,其信任度和购买意愿也会更加强烈。
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自郑亮于2024年下半年接手专业美发产品部后,欧莱雅进一步强化了美发产品在线下沙龙中的渗透与展示,满足消费者在沙龙中购买的需求。回归服务属性,提升消费者的价值感知。
凭什么让消费者为一款几百块的洗发水买单?这个只有体验过沙龙级服务后,才会有真正深切的感知。因此,在郑亮的理想中,ToB的头发护理、烫发、染发这三大核心业务占比应达到50%,甚至更高。
不过,想要将用户吸引到线下沙龙,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这需要品牌在产品和引流动作上,进行全面的创新。
在产品层面,卡诗和欧莱雅PRO都开发了多元化的沙龙护理服务。从150元的基础洗护服务,到1700元一次的综合护理服务;从无氨烫染服务、黑钻护理系列到防脱护理服务等等。实现了更加丰富的产品类型和价格梯度。
在线下门店引流方面,欧莱雅PRO团队也开始尝试着以发放优惠券的形式,带动更多线上客流进入线下沙龙。
不过,对于高端专业化的美发产品来说,如何能在加速进行线上和线下拓展的过程中,维持住高端品牌形象,是一道需要时刻平衡的重要课题。
“我们不会放低一直以来的标准和要求。”在郑亮看来,这其中涉及两种策略,一种是广而全,另一种则是细而深。
在合作沙龙的选择上,卡诗和欧莱雅PRO仍然只聚焦于一二线城市的高端沙龙。这一模式不会走入下沉市场,只会在最好的城市里,提供最高端的服务体验。并且今天的美发沙龙业态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市场正在逐步淘汰低价低质的产品和品牌,高端沙龙则正处在扩张阶段,这也将有助于欧莱雅美发业务的发展。
而对下沉业态的覆盖,则交给电商去完成。天猫、京东、唯品会、抖音,提供更多功效性的讲解和展现,以差异化的内容表现形式,匹配不同平台的用户特征,实现对各个平台的投资和渗透。
想在今天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拿到成绩,需要的是对市场和消费心理的透彻洞察与深入理解。在郑亮看来,这或许也是欧莱雅的优势所在。“我觉得其实欧莱雅还是一家非常伟大的公司,伟大在于我们有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就是对于中国对市场和消费者是有极强的尊重和敬畏的心理。”(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谢璇,编辑|房煜)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