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明星药企掌门人遭立案,迈威生物港股IPO成“续命”关键

2025年05月13日,05时21分46秒 科技新知 阅读 8 views 次

科创板明星药企掌门人遭立案,迈威生物港股IPO成“续命”关键

5月12日,迈威生物(688062.SH)开盘大跌,盘中一度跌超16%,截至收盘,公司股价报于17.80元,跌10.96%,最新总市值71.13亿元。

消息面上,迈威生物5月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大涛因涉嫌短线交易,已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并被立案调查。迈威生物表示,本次事项系对刘大涛个人的调查,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正值迈威生物冲刺港股的关键时期,大把管线在等待港股募集资金到位后推进研发,国际化战略的提速落地也是港股上市的核心目的之一,公司亦期待新募资入账,缓解当前资金压力。

2017年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已累计亏损超60亿元,高研发、高销售投入的迈威生物,已债台高筑,亟需融资输血。在这重要时刻,公司持股3.78%的第三大股东下场“抢货”,令人惊诧。但也有市场观点认为或是亲属违规操作。真相究竟如何,尚有待调查结果公布。

关键时刻,董事长“使昏招”

有着20余年生物制药全产业链经验的行业老兵,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翻开刘大涛的履历,这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深厚专业医学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刘大涛毕业于吉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拥有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早期曾在上海莱士上海医药、上海交联等公司担任要职。

2017年,迈威生物成立,刘大涛既是联合创始人,又是公司总裁。在之后的时间里,刘大涛带领迈威生物一路冲关,先是完成多轮增次扩股,又在2022年初成功登陆科创板,接着,在2024年末踏上港股IPO征程。

2025年1月6日,迈威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了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中信证券、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同日,公司招股书获受理并正式公开。

作为从业多年的行家里手,刘大涛却因短线交易被立案调查,出乎意料。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企业高管因“快进快出”被立案调查,如思科瑞总经理钟超、新开源董事赵威、振华股份总经理柯愈胜等,而这些董高监的违规操作最终都指向了“不知情”的亲属。

根据《证券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上市公司董高监及其配偶、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在买入公司股票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构成短线交易,所得收益归公司所有。2024年8月,汇宇制药董事长兼总经理丁兆因涉嫌短线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具体原因是其母亲严兆进行了短线交易,累计交易收益19.21万元,全部上交公司。

回到迈威生物,刘大涛是否也属于此类情况,尚不得而知。当前时间节点十分敏感,董事长若为蝇头小利而不顾大局,确实难令投资者信服其合规管理能力。

入不敷出,“四处找钱”

迈威生物在科创板上市时也荣誉加身,一方面,公司从成立到上市不到5年,是当时科创板最年轻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另一方面,公司当时募资净额达到33.03亿元,超募3.23亿元。

只是,伴随着巨额资金入账,公司的“烧钱”速度也加快了。就研发费用来看,上市前的2017年至2021年,分别为1.07亿元、1.69亿元、3.03亿元、5.81亿元、6.23亿元,落户科创板后,迈威生物的研发依旧保持高投入水平,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各为7.59亿元、8.36亿元、7.83亿元。

作为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高研发投入无可厚非,但公司的销售费用也在水涨船高。2022年3月,公司首款产品获批上市,2022年至2024年,其销售费用分别为0.79亿元、1.43亿元、1.92亿元,对应的当期营收各为0.28亿元、1.28亿元、2.0亿元。

如今手握三款获批产品的迈威生物,靠卖产品获得的收入,完全不能覆盖公司的支出,而且在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还出现了同比33.70%的降幅,亏损也同比扩大了41.85%。梳理财报数据可知,从2017年到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累计归母净亏损金额已经达到60.13亿元。

自造血液能力不足,前次募资款项骤减,公司债务压顶。截至2022年末、2023年末、2024年末,迈威生物货币资金分别为24.91亿元、16.51亿元、11.93亿元,截至2025年3月末,其货币资金为11.20亿元,呈递减之势。与此同时,公司的长期借款达到9.62亿元,短期借款达10.73亿元,而在2023年末,公司的短期借款金额仅为2.09亿元。

为解决资金困境,迈威生物一手启动港股上市,想要再次从公开市场募资,一手动用定向债务融资工具。2025年3月30日,迈威生物公告称,拟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申请注册发行规模不超过5亿元(含5亿元)的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以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公司财务成本,改善公司流动性。

迈威生物的港股招股书中,计划募集资金除用于公司一般经营用途外,主要还将用于公司多个药物管线的推进,而这代表着迈威生物的未来,港股IPO的成败至关重要。

以仿养创压力大,翻盘得靠创新药

迈威生物的三款产品分别于2022年、2023年、2024年获批上市,为君迈康(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迈利舒(重组全人源抗RANKL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迈卫健(重组全人源抗RANKL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均是生物类似药,较早获批的两款产品在各自赛道都有竞品存在。

阿达木单抗的原研药为来自艾伯维的修美乐(Humira),是K药之前的上一任全球“药王”,目前国内已有多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包括百奥泰的格乐立、海正药业的安健宁、信达生物的苏立信、复宏汉霖的汉达远等。该类产品已经开始纳入地方集采。

迈利舒和迈卫健均为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但规格不同,适应症也不同。

迈利舒的原研药为安进公司的普罗力(Prolia),该产品2020年于国内获批,2022年11月,博安生物的博优倍成为首款生物类似药,2023年,迈威生物是的迈利舒、齐鲁制药的鲁可欣于2023年先后获批。原研药为安进公司安加维(XGEVA)的迈卫健,是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安加维生物类似药,但这一赛道亦有在研产品追赶。

迈威生物的经营思路是以获批的仿制药来供养创新药管线,但从公司营收与投入的失衡来看,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好在通过融资输血,迈威生物终于有了一款接近获批的创新产品——8MW0511,这是一款注射用重组(酵母分泌型)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融合蛋白产品。

2023年12月,公司提交了8MW0511的新药上市申请,并获国家药监局受理,该产品有望在2025年获批上市,届时将成为国内第二款上市的三代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此前,亿帆医药的亿立舒于2023年6月获批上市,单支价格5998元。

根据太平洋证券的预测数据,假设2030年三代长效G-CSF市场占有率达到22%,迈威生物 8MW0511市占率达到24%,在2030年峰值有望达到5.72亿元。

显然,对于花钱如流水的迈威生物来说,这远远不够。一直以来,公司的重点布局方向是ADC药物,其有3款ADC 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分别是Nectin-4 ADC(9MW2821),Trop-2 ADC(9MW2921)及B7-H3 ADC(7MW3711)。

ADC药物管线,也是公司港股上市募资款项主要计划投入的领域,对于9MW2821管线,募资既计划用于推进多项国内临床试验,还要推动在美国的临床试验。公司实现港股上市的背后不仅是“找钱”,还有国际化业务布局的更进一步。在此背景下,董事长的行事纰漏招不可避免会致投资者不满。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曹晟源)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