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时代开启,专家详解中德经贸结构互补性|全球贸易观察

2025年05月12日,20时07分29秒 全球总览 阅读 7 views 次

一波三折之后,默茨正式当选新一任德国总理。

德国新政府的到来,也是一定意义上旧传统的回归:摆脱了脆弱的大联盟,德国人所熟悉的“黑红联盟”又回来了,这也预示德国对内对外政策步入新转型期。

据新华社报道,4月期间,36家在华德企联合向即将上任的德国新政府提交一份建议书,指出“德国要在经济上保持重要地位,需对中国加大投入,而非减少”。建议书还警告“去风险化悖论”,强调“风险管理不能简化为缩减对华业务”,更不能将技术竞争简单理解为零和博弈。特别是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空中出租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中,中国展现出强劲的引领势头。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现代中国学院客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德经贸研究中心主任史世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即便是在没有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欧洲贸易的情况下,德国经济界也一直特别看好中国。

他介绍道,根据中德双边产业结构、优势产业和贸易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德产业结构仍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譬如,在德国的优势产业中,虽然有些产业,比如汽车业受到影响,但是一些产业比如航空航天、光学和医疗技术工业仍然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在同一产业中,双方的竞争加剧,但是在细分的子行业双方还各自保持自身的优势,比如机械制造行业。”他解释道。

默茨时代开启,专家详解中德经贸结构互补性|全球贸易观察

德国经济界施压

据新华社报道,近期,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执行董事奥利弗·厄姆斯指出:“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的政治立场,正在与在华德企的现实脱节。”他强调,中国市场对于德企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德国新政府应为企业提供更加清晰稳定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推动对华合作。

史世伟表示,此前的德国政府一度以所谓“去风险”为由开始对我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进行更加严格审查,欧盟当局则对我国电动车对欧出口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税。“但目前上述情况均有所回转。”史世伟对记者介绍道,实际上在上一届德国政府分析对华政策时,德国企业就不接受所谓“去风险”的这种策略,并认为对华扩大投资本身就是其区域风险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他表示,在投资审查方面,此前德国一度有些对中国投资加强审查的计划,不过从未实施,“目前也已经全都推翻了”。

史世伟解释道,德国经济界上下有强烈的反官僚主义诉求,德国新政府更不应在双向投资方面设置限制。

4月9日,联盟党与社民党共同宣布达成《对德国的责任》联合执政协议,该协议被看作是其未来的施政纲领。该协议多次提到中国,强调中德合作必要性,提到“去风险”,同时还提出双方“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领域深化合作”。

史世伟对记者表示,该文件中立场同此前德方的一系列表态没有太大区别,但在具体执行上,新一届德国政府要更务实一些。

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德国经济界对他们的压力很大,此前德国官方预计2025年德国经济将陷入停滞,即零增长。德国新政府想改变这一局面。”史世伟说,不过让德国马上作出巨大改变也不现实,因此德国目前的策略就是“战略自主”,即不会过分偏向美国,也不会偏向其他经济体。

“德国不会放弃中国市场”

据新华社报道,许多德企在中国的营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德国“中国平台”网站援引美国荣鼎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德企在华新增投资57亿欧元,较上年增长25%。来自中国德国商会的商业信心调查显示,92%的会员企业希望继续留在中国市场。

史世伟长期研究中德产业政策,他对记者解释,在他的实地考察中可以看到,许多德国企业都认为与中国伙伴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市场、保持技术领先具有重要意义,譬如在电动出行、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中国不仅是巨大消费市场,还是技术方面关键伙伴。

数据显示,中国自2016年起连续8年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德同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保持在90%以上。早先中德工业制成品贸易呈现典型的发达工业国与新兴工业国家的贸易特征,即以互补性为主导。但在过去10年中,中国与德国产业竞争力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改变。”他对记者表示,根据其测算数据,在制造业大多数领域,中德货物贸易仍然有互补性,但中国在德国一些传统优势领域,譬如机动车和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电气装置以及化工领域都迅速提升了竞争力。

在他看来,德国在产业方面的策略,与中国相比稍微逊色。“德国在产业政策方面,其传统的结构政策虽然不禁止对特定产业的扶持,比如保煤,但重点是对中小企业的扶助。”他介绍道,在2019年德国联邦经济部《工业战略2030》中,德国规划了九大创新产业,分别是汽车和车辆工业、钢铁、和铝工业以及其他有色金属和能源密集型工业、化学和制药工业、机械和设备制造,包括工业4.0和增材制造(3D打印)、电气和信息技术工业、光学和医疗技术工业、环保和能源技术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和海事经济相关工业。

他表示,目前德国政府的产业政策聚焦于促进有未来能力的技术和产业,因此就与政府的研究和创新政策有了交集,特别强调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德方启动了在人工智能战略、区块链战略、量子计算战略、国家氢材料战略和数字基础设施方面的相关计划。

“鉴于中德经济相互渗透和依赖,德国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他表示,不过,目前德国也存在经济对华过于依赖的一种认知,在此情况下,德国政府和企业也将采取“中国+”的多元化战略,“我们要对此有所准备。”

史世伟建议:“一方面要利用世贸组织(WTO)等机制和规则捍卫我们的权利,另一方面要利用中国与德国多层次的双边磋商机制加强交流,德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我方应重视德方一些合理诉求,也努力推动中国技术优势企业在德国的绿地投资。”

举报

文章作者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