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新成立基金规模超60亿元 发行市场“温差”显现
上周,有的基金首发规模接近20亿元,有的基金延长募集期或踩线成立,基金新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冷热不均的特点。Wind数据显示,上周,按不同份额分开计算,逾30只公募基金(含增设份额的发行)宣告成立,总发行规模超60亿元。按同一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基金发行规模首尾差距超过19亿元。
发行市场“温差”较大
据Wind统计,按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上周成立的31只公募基金合计募资约63亿元。按同一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基金发行规模最高的超过19亿元,发行规模最低的仅约1000万元,“温差”较为明显。
建信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联接、摩根中证A500增强策略ETF发行规模均超10亿元,远超其它同期成立基金的规模;前者募资金额高达19.54亿元,后者募资超10亿元。
在其它同期成立的基金中,除了南方中证物联网主题ETF发起联接发行4.73亿元,以及永赢基金、中海基金旗下中证A500指数增强首发规模超3亿元之外,其余基本都是“踩线”成立。多数基金“踩线”2亿元规模成立,另有2只发起式基金“踩线”1000万元规模成立。
基金新发的“温差”不仅表现在规模上,不同基金的有效认购户数、认购时长、不同类型基金的发行状况乃至同一基金旗下不同份额的发行同样差距悬殊。
以有效认购户数为例,最高的超过2.5万户,而最低的仅300户左右,首尾差距规模超2万户;在认购时长上,部分基金发行耗时超过1个月,而结募最快的仅发行1天时间;在基金类型上,指数型基金占据绝对多数,新成立的主动投资类基金数量尚不足同期基金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不同基金份额上,以首发规模最高的建信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联接为例,在19.54亿元规模中,C份额规模超过13亿元,而A份额募资仅约5.88亿元。
超40只基金开启首发
上周,有45只公募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首度发行。整体来看,在上周首发基金中,权益类基金达33只,占比超过70%,并且多数权益类基金是被动投资的指数产品。
具体来看,在权益类基金中,指数型基金达27只。其中,新发的ETF有9只,涵盖港股通汽车、航空航天、数字经济等行业主题,以及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和上证科创板成长、上证科创板50、创业板50等领域。另有挂钩中证A50、中证A500、深证100、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中证红利低波、港股通高股息投资、中证全指公用事业等指数的场外基金。
主动权益类基金仅有大成港股通机遇A、C份额,广发智选启航A、C份额,以及平安价值精选A、C份额。大成港股通机遇由基金经理柏杨管理,广发智选启航由基金经理李育鑫管理,平安价值精选由基金经理何杰管理。对于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发行,有业内人士感慨:“现在确实很难,感受到了一些寒意。”
在新发债基方面,依然以主动投资为主。12只首发债基中,中长期纯债基金居多,占比超过60%。多只基金是设有持有期的产品,如90天持有期或120天持有期。主投利率债的产品有4只,分别为安信基金和汇安基金旗下产品。汇安基金旗下有4只债基产品于5月6日同步首发。
新基发行将迎来新亮点
在新基金发行方面,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了多个关于基金发行的新要求。未来,新基金发行有望迎来诸多新亮点。
例如,新一批浮动费率基金或将成为后续公募基金发力的重点方向。据记者了解,多家基金公司已围绕浮动费率基金的发行展开筹备工作。
《行动方案》提出,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对符合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根据其持有期间产品业绩表现确定具体适用管理费率水平。《行动方案》还提出,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公募基金行业内已诞生过两批浮动费率基金。第一批为2019年底问世的在0.8%管理费之外逐笔计提业绩报酬的浮动费率基金,第二批为2023年下半年陆续问世的挂钩业绩、规模、持有期的浮动费率基金。据业内人士介绍,此批新浮动费率基金与过往产品的一大区别在于其更加重视基金业绩与业绩比较基准的对比,或不再挂钩此前部分浮动费率基金设置的年化收益率8%的固定基准。
此外,围绕基金产品,《行动方案》还提出优化权益类基金注册安排。实施股票ETF快速注册机制,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和场外成熟宽基股票指数基金,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对明确约定最低持股比例要求的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新要求都将为基金发行市场注入新活力,有望加快基金发行节奏。
(来源:天天基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