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多家险企获外资增资,中国保险市场“吸金力”持续飙升
尽管全球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但中国保险市场的增长潜力仍不断吸引外资加码布局。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仅4月就至少有4家保险公司获其外资股东增资。除此,今年以来亦有不少外资机构通过业务合并、开设机构等方式深度布局我国保险市场。
“巨大的市场潜力、稳定的政策支持以及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金融高质量开放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全球保险巨头法国安盛集团相关负责人近日公开表示。
外资保险布局中国动作不断
今年以来,中意财险围绕同一次增资事项,罕见地于2月及4月接连发布两则公告。两次信息披露的背后,是其外资股东意大利忠利保险加码了对该公司的增资金额。2月,忠利保险审批通过4000万欧元的增资额;而到4月,增资额大幅增加近3成,增至约5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92亿元,实际注资金额以人民币金额为准)。增资完成后,中意财险注册资本金将达到16.9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意大利忠利保险自去年1月以约99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7.74亿元)收购中意财险51%股份、实现对其全资控股后,再次对中国业务进行“真金白银”的加码。忠利保险表示,收购中意财险是一项长期战略投资,旨在在中国发展由集团完全拥有和控制的产险业务,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份额。
这仅仅是外资加码中国保险市场的一个缩影。事实上,2025年开年以来,多家外资保险公司披露其股东增资计划,或者通过业务合并等方式深度融入我国保险行业。
1月8日,德国安联集团旗下安联投资向国民养老增资2.28亿元获批,增资后安联投资持有国民养老2%股权;2月5日,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同意解散美国安达集团旗下安达保险有限公司,其财险业务将并入同样由安达集团通过收购华泰保险集团83.22%股份从而实现控股的华泰产险;2月24日,汇丰人寿披露其全资股东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拟向公司增资3.62亿元。
而4月至今,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加码持续。据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及金融监管总局信息不完全统计,4月至少就有4家保险公司的外资股东增资计划获批或官宣。除了上述提到的中意财险,4月,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及安盛环球再保险分别官宣获中外资股东增资。
其中,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新增两家外资股东国际金融公司(IFC)及亚洲开发银行(ADB),这两家公司各自出资2.7亿元,分别认购复星联合健康保险1.05亿股新增股份。若本次增资顺利完成,这两家国际机构的持股比例将从零各自提升至10.4%。而安盛环球再保险则官宣股东安盛保险(百慕大)有限公司增资3417.9万元。另外,金融监管总局4月发布批文,批准中信保诚由中方股东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外资股东英国保诚集团共同增资25亿元。
根据安永1月发布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2024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数据,截至目前,已有近半数的全球前40大保险公司进入中国。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境外保险机构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了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
吸引外资的理由
从规模上看,中国保险业已经稳居全球第二。但从渗透率角度来说,第一财经根据公开数据计算,2024年我国的保险密度为4045元,保险深度为4.2%。尽管这两个数据近十年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与全球成熟市场仍有一定差距,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另一全球保险巨头德国安联集团在《2024年安联全球保险业发展报告》中预测,未来十年,中国保险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保费将保持7.7%的年均增速,巩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
在安盛集团两位副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德·库尔图瓦 (Frederic de Courtois)与乔治·斯坦斯菲尔德(George Stansfield)看来,除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稳定的政策支持以及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也让安盛集团深刻感受到中国金融高质量开放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们于上月来沪访问,并表达了安盛集团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的战略决心。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各项“顶层”会议和文件中,扩大开放被反复强调。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强调外商投资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4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指出,要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018年以来,监管陆续出台多项开放措施,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基本实现了中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一致,拓宽了重要金融领域的中外合作。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外资巨头进入国内保险市场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也享受了我国保险业发展及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红利。
在2018年中国金融业新一轮对外开放后,尝到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头啖汤”的友邦人寿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2020年获得独立法人资格至今,友邦人寿的省级经营区域已从5个拓展至14个。仅2024年第四季度,友邦人寿就获批于安徽、山东、重庆、浙江筹建分公司,并已相继获批准予开业。
友邦人寿人士3月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曾表示对中国内地寿险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并将坚定深耕中国、投资中国。
安盛集团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工银安盛人寿去年亦获得净利润增长46%、营业净收入增幅318%的成绩。
在产业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包括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经济等众多前沿领域实现了技术飞跃与行业领先,更为外资险企提供了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增量机遇。而外资险企或外资保险中介也正越来越多地在上述领域服务本地企业,并通过与中资险企合作等方式助力中国新质生产力企业出海。
根据上述报告,截至2024年9月末,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82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7.5%。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资产已在2024年末达到历史峰值,并持续攀升。金融监管总局去年1月发布的数据亦显示,2018年至数据披露时,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产增长了117%。
外资积极参与上海再保险“国际板”
与此同时,上海再保险“国际板”这一保险要素市场的建立,也进一步让国际再保险专业机构向中国汇聚。
3月19日,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两家外资再保险机构在上海举行开业仪式。这两家在全球再保险市场拥有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的外资再保险机构创设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无疑显示出对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的看好。
汉诺威再保险大中华区财产险总监王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像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这样数字化的交易平台,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业务效率,公司也希望借此打通国内国际业务的双循环。我们长期看好中国和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设在上海临港,也可以离中国新质生产力更近,有助于我们的业务增长。”
事实上,上海再保险“国际板”从2023年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吸引了一批外资机构。上海金融官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共有85家保险机构在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完成注册,其中境外机构14家。除了上述两家刚刚开业的机构以外,国际保险经纪巨头达信、安盛天平等外资保险机构亦纷纷通过成立再保险分公司、再保险运营中心等参与再保险“国际板”。
其中,安盛集团对于上海再保险“国际板”的参与可谓十分积极。2023年,安盛天平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首批入驻临港国际再保险功能区,并签署了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首单国际分入合约;2024年,安盛天平再保中心成功实现了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首单场内全流程再保险交易;2025年,安盛环球再保险成为首家入驻临港国际再保险功能区的外资再保险公司。
据安盛集团介绍,本月该集团再保险业务团队将赴临港开展合约路演,以实景呈现的方式提升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话语权。在安盛集团看来,临港的制度创新和高水平开放优势也将进一步转化为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吸引力,吸引全球再保险资源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