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或待7月后,人民币会否加入“亚洲升值潮”?
美联储在5月会议上维持利率不变。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施压,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仍选择“正面硬刚”,明确表示不会进行预防性降息。
如今,华尔街对降息的时间点预测已经推迟至7月。受此影响,美元指数一度升破100。然而,美元指数年内跌幅仍超出7%,由于市场对美元资产的信仰受损,近阶段出现亚洲货币升值潮,新台币、港币等纷纷对美元暴涨。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在本周也一度升破了关键的200日均线(7.22附近),但多位外资行交易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期逆周期因子的幅度大幅收窄至-200点(此前一度高达-1000点),可见在人民币贬值压力缓和之际,似乎央行无意推动人民币大幅升值。不过,随着外资和投机盘押注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或开始考虑是否将大量美元存款换成人民币,这也可能主导后续的汇率变化。
降息预期推迟暂时提振美元
美国利率市场目前预计今年美联储有3次降息空间,首次降息时间点可能推迟至7月(55%的概率),而非此前预计的6月(20%)。
之所以鲍威尔不愿意更早降息,也是出于对经济和通胀前景的担忧。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对记者表示,虽然最近的美联储调查数据和其他“软数据”(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正处在衰退边缘,但这尚未在“硬数据”(就业、制造业等定期发布的数据)中显现出来。鉴于“软数据”的不可靠性,美联储更依赖硬数据的做法,是合乎情理的。因此在劳动力市场出现显著疲软或在明显看到抗通胀路径重新回归之前,不太可能开始降息。
无独有偶,高盛也表示,与2019年通胀水平远低时相比,现在要降息的门槛更高;同时,虽然FOMC会参考调查数据,但鉴于近期调查数据表现不佳,在考虑降息时仍需看到“硬数据”方面的疲软;若“硬数据”普遍显示失业率有上升趋势,那么降息的理由将最为充分。
例如,美国第一季度同比下降0.3%是由于进口数据扭曲所导致的,即为了应对关税,一季度美国大量囤货进口,导致净出口(关键的GDP贡献项)大跌。上周的关键“硬数据”非农数据好于预期,企业财报也表现尚可。
“关税最终会对经济造成足够冲击,从而促使美联储降息。但在经济放缓的过程中,‘硬数据’通常滞后于其他指标,且这一次可能因多种因素而比以往耗时更长。我们目前的基本预测仍然是,到7月底,劳动力市场和其他硬数据将积累出足够的疲软证据,使FOMC在7月、9月和10月的会议上各降息25个基点(BP),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3.5%-3.75%。”高盛称。
随着降息预期不断推迟,加之关税大战出现缓和,美元指数近期持续反弹至100附近,此前一度跌破98,年内最大跌幅接近10%。
“去美元化”预期不减
尽管如此,各界对美元大幅反弹的信心并不强,反而欧洲等机构分散美元资产的意愿强烈,亚洲等机构也或加入。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erry Chen对记者称,短期来看,经济数据以及亚洲国家是否继续抛售美元是指数反弹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美国经济增长的乏力甚至衰退是美元的利空。
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关税大战的升级还意味着全球各国对美贸易量的减少即美元需求的减少,而一旦美国的贸易逆差下降,其服务和金融账户顺差也会相应降低,这意味着全球投资者将被迫减少对于美元资产(包括美债和美股)的风险敞口,而美债危机、信用危机、地缘风险等因素可能让这一进程加速。巴菲特甚至提出警告不会投资一个“正在下地狱”的货币。
回顾历史,目前的美元指数处于仅次于1985年和2001年的历史高位,而和当时相比,现在的美国不论是GDP的全球占比,还是贸易或制造业的份额都无法和当年相提并论。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或许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探讨。
人民币开始追随亚洲货币走强
亚洲货币近阶段对美元大幅升值,幅度在5%-10%。例如,新台币3月以来对美元升值近10%,港元也对美元升值至强方汇兑保证,引发香港金管局多次干预(卖出港元)。
即使中国面临较大关税压力,人民币也对美元有所走强, 本周离岸人民币更是升破了关键的的200日均线,一度逼近7.2附近。但相比起其他亚洲货币,人民币的升值势头颇为克制。
人民币中间价“钉住7.2”的现象值得关注。有交易员对记者提及,中国央行在4月初将中间价上调到7.2以上,似乎已做好了容忍人民币逐步适度贬值以应对关税的准备,但美元近期意外走弱,缓解了人民币的压力。但最新的人民币中间价看,央行对中间价的调强幅度已经从前两个月的接近1000点下降到200点,似乎并没有释放较强的人民币升值信号,原因可能在于预期中长期将维持较高的关税环境。
高盛方面也提及:“在5月7日,尽管人民币理应更强,但美元/人民币中间价仅下调3个点至7.2005,几乎未传导机构预期的1%变动幅度,并仍维持在7.2以上。相比一周前的超过1000点,中间价的偏强幅度已缩减至仅142点。这似乎是在意图遏制人民币升值,市场认为中间价在短期内可能并不会被调整到7.2以下。”
不过,各界仍关注出口商结汇可能对人民币带来的推动作用。考虑到美元走弱及中美贸易谈判预期升温,出口商可能加快结汇。高盛估计,自2022年中以来出口商囤积了约3800亿美元,若央行愿意将中间价适度设在7.15-7.18(类似美国大选后水平),美元/离岸人民币可能下探至7.1-7.15区间。
机构普遍认为,当前已进入港股分红季,且今年分红集中在5月和6月,派息购汇或在短期内限制人民币升值。同时,如果央行近期坚持不让中间价显著低于7.2,那么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将进一步受限。
中国财政、货币刺激预期仍强
未来,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也将影响汇率变化。主要受到新出口订单下降的拖累,中国官方制造业PMI在4月降至49,低于3月的50.5,楼市也仍待政策支持,当前机构对未来中国加码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的预期仍强。
5月7日,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一系列具体的增量政策,以应对前所未有的关税冲击,稳定经济增长并提振市场情绪。政策包括:下调政策利率10BP,下调再贷款和PSL利率25BP,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BP(释放1万亿元流动性),扩大再贷款规模总计1.1万亿元,设立新工具支持科技创新等。
机构普遍预计下半年政府将进一步降息并出台增量财政刺激。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对记者表示:“本周末中美可能开始进行贸易对话和磋商,虽然短期内中美贸易冲突可能略有缓和,但双方达成实质性贸易协议依然充满挑战且需较长时间。鉴于经济面临关税冲击,我们仍预计2025年内央行或将政策利率再下调20-30BP。”
此外,瑞银认为广义财政支持(增广财政赤字率)有必要在两会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再扩张1.5-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可以通过新发行特别国债、设立再贷款工具和/或政策性银行金融工具来提供资金支持。不过,新的财政刺激政策或不会立即推出,政府可能需要评估关税冲击的影响,在未来2-3个月加速落实已在财政预算计划中的公共支出,或在二季度末或三季度初再推出新的额外财政刺激。
贝莱德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对记者称,此次的政策刺激可能并非一次性的,后续可能继续加码。当前外资对今年GDP预期偏低,预计之后会有上调。一般而言,政策宽松并不一定意味着汇率贬值,若经济预期改善,实则将有助于提振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