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关税战,中美企业开启“私奔”出海模式

2025年05月07日,06时36分42秒 科技新知 阅读 16 views 次

特朗普关税战要撕裂全球自由贸易。但是,中美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正在悄悄兴起一种“私奔”的出海模式,到中国与美国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大胆追求新型的自由贸(lian)易 (ai)。

自动驾驶:Uber+中国智驾系统

首先是自动驾驶,仍然有少数企业,愿意冒着前方未知的风险,开启“私奔模式”。

最近,全球最大出行平台Uber,宣布了与两家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合作。自动驾驶涉及AI、涉及数据、还涉及硬件,每一个都是当下的地缘敏感词。拜登政府此前担心极了,在向中国电动车加征100%关税以外,还额外将包含关键软件与硬件的中国网联汽车挡在了美国市场之外。但Uber的这两项合作选择了中国与美国以外的市场,暂时安全。

Uber的其中一家合作方是文远知行。双方在阿布扎比的自动驾驶Robotaxi车队落地刚满5个月,共同布局迪拜的消息也才过去1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宣告了下一个“五年合作计划”,将在全球市场开拓除中国与美国以外的15座城市。目前,文远知行拥有阿联酋、新加坡、法国等“中间地带”国家的自动驾驶牌照;事实上,文远知行还拥有美国牌照。另一家是Momenta,同样计划覆盖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首站位于欧洲

Uber对自动驾驶还没死心。在10多年前,该公司的创始人卡兰尼克,曾被这项颠覆性技术削减人类司机成本的潜力所诱惑,短暂尝试过自研,以失败告终。自动驾驶是一个既要制造汽车,又要制造“司机”的新兴产业。Uber没有造车基因,也缺乏自动驾驶技术积累。

自动驾驶已经进入规模竞争阶段。数据越多,算力越大,自动驾驶性能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减少端侧硬件与远程人员的冗余。在端到端大模型成为训练“司机”的最佳方式后,最有希望的玩家只剩下三类,包括自动驾驶巨头、量产整车企业以及移动出行平台,几乎都集中在中国与美国。

Uber的竞争对手已经行动起来。特斯拉计划在今年年中就试水robotaxi,明年底Cybercab量产出货;比亚迪在确立了新能源车制造霸主地位后,开启了“智驾平权”。谷歌Waymo既是Uber在美国市场的合作伙伴,也是这个领域的“宿敌”与长期竞争对手。谷歌Waymo正在“通过美国制造扩大车队规模”,在麦格纳国际(Magna)的帮助下,在亚利桑那州梅萨市(Mesa)组装车辆,满产年“数万辆”。

但是,Uber只有全球最大的车队运营网络,而文远知行与Momenta只有自动驾驶技术。无论是Uber,还是文远知行或Momenta,都需要对方。选择率先布局“中间地带”国家,既避开了与中美企业在本土竞争,也避开了地缘政治的干扰,为参与自动驾驶的“决赛”,尽可能地留足时间与空间。对资金储备不那么雄厚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而言,合作有助于集中精力,在技术解决方案层面改进用户体验。

人形机器人:中国硬件+美国软件

人形机器人同样如此。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也选择偷偷携起手来。只不过,与自动驾驶相比,它的技术成熟度,处于更早期的阶段。此前北京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完赛就是证明;要知道,自动驾驶汽车首次完赛,是在2005年的第二届DARPA沙漠越野赛中。既然真正规模落地工业场景或消费场景还早,不妨先合作探索起来,等待新的全球市场秩序建立起来。至少,也可以朝着中国与美国以外的市场“私奔”。

中国的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各自选择了美国的Reborn与Physical Intelligence。中国初创企业擅长搞定硬件,去年,智元机器人就实现了量产千台的规模,宇树科技则推出了低至10万元人民币的量产版G1;美国初创企业将精力聚焦于具身智能大模型,Reborn计划为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提供一个开放生态系统的基础层,Physical Intelligence则致力于“将通用人工智能带入物理世界”。

在去年展望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趋势时,未尽研究就提到,美国科技巨头与初创企业在探索通用人工智能上占据优势,中国正在成为“具身”的世界工厂,如果中国与美国联手,能解决大型世界模型探索的很多问题。硅谷机器人公司K-Scale希望世界是紧密联系的大市场。在特朗普加征全面关税前,马斯克就认为适合量产的供应链是最大的难题;他在最近的财报会议上再次承认了这一点。

制造业很难在短期内回流美国。这是一个关系到人才、供应链与市场的生态,节奏踩不好,原本还留在本土的产能,也会选择搬离美国。此前,人工智能分析机构Semianalysis曾撰写长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了美国为什么正在错失“人形机器人”开启的新劳动力经济。最近,这篇文章的合作者之一Joe Ryu,再次痛陈美国正在面临的反思(America’s Reckoning),认为美国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过早地追求“浅薄”的垂直整合,最终将在昂贵的成本与脆弱的供应链下放缓创新速度。

要完成垂直整合,前提条件是雄厚的工业体系与多元的供应链生态;如果不保持全球化,除了在中国,其他单一市场目前很难满足这一条件。美国也很难直接跳过工业机器人的规模部署与研发,因为这一相邻领域的大量技术与工艺,将是组成构建人形机器人的基础。

AI智能体:美国风投+中国团队

美国投资者也相信中国团队在AI规模应用上的产品化能力。最近,Benchmark投资了中国团队Manus。这与当前中国与美国风险资本相互“脱钩”的趋势背道而驰。尽管Manus这家已经尽力将自己打造成美国企业的模样,英文演示、Discord社区,但是,在彭博社报道这笔交易后,Benchmark遭到了美国同行“资敌”的粗暴批评。

Manus是智能体共识在2025年的又一次体现。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都在争分夺秒地推出第一个真正的智能体,如果成功,肯定是杀手级应用。Manus代表的是普遍经过了移动互联网的洗礼的中国创业团队,将积累的丰富的工程化与产品化的经验,迅速迁移到大模型与AI应用的尝试。他们擅长迅速迭代改进产品,令其获得全球竞争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美国风投投资中国团队回报颇丰。事实上,无论是Shein还是TikTok,都为美国消费者带去了颇具市场竞争力的杀手级应用体验。Benchmark合伙人Bill Gurley曾在2022年警告过,中美“脱钩”非常危险。最近,他又在一场对话中直言,“赢得AI战争”的想法是错误的,不仅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会导致可怕和无效的政策。

Manus的估值仅5亿美元,在动辄没有产品就能估值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美国风投市场,很可能因为地缘风险打了折扣。智能体是关键方向,中国团队是关键资产,它的产品具备全球扩展潜力,Benchmark愿意承担这一风险。

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进入美国,甚至美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限制一直都在升级。上述三则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的“私奔模式”,打了个空间或空间差,不能说毫无风险。但同样的,失去了中国供应链、失去了除中国与美国外的全球市场,对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来说,显然是更大的风险。而且,与美国不同,中国政府承诺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有远见的企业家之间的合作,也是重塑全球市场的稳定力量。

特朗普正在酝酿TikTok交易的第二次延期。如果TikTok退出美国,靠它吃饭的美国商家与网络红人,许多准备跟着Tiktok“私奔”,扎根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吧!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