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股神巴菲特,给我们最后10条忠告
(来源:刘润)

前两天,美国中部的奥马哈小镇,乌泱泱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因为,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又开始了。
但这回,气氛有点“不一样”。
因为,大会主角,那个94岁的“股神”沃伦·巴菲特,要退休了。

不过,虽然老爷子要交班了,但这次大会,他一点没含糊。
四个多小时的时间,逢问必答,什么都聊。从贸易战、美元风险,聊到人工智能、给年轻人的建议……滔滔不绝,信息量巨大。
一个人,能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里,把财富雪球滚得那么大,他看待世界、人生,看待钱的底层逻辑,肯定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今天,我就尽我所能,从5万字的现场实录和各种深度报告里,帮你提炼出10条,给普通人的、真正值钱的“大实话”。
从哪里开始呢?就从最近,特别受关注的关税,开始吧。

贸易战这把火,会烫到每个普通人
说到“贸易战”、“关税”,你是不是觉得,那都是新闻里,国家跟国家掰手腕的事儿,离咱们老百姓,好像挺远的?
还真不一定。这影响,马上就来。
比如,海淘个东西,价格可能开始不太对劲了。因为原材料成本上升,国内产品也开始涨价了。亲戚朋友的工厂,也抱怨订单减少了。
关税大棒打下去,最终疼的是老百姓的钱包。它最终,会通过物价、饭碗、投资账户,实实在在地“烧”到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
所以这次,巴菲特也特别罕见地,直接批评了贸易战:贸易,不能被当成武器使用。
国家之间,搞贸易保护。看着,像是保护了自己家的一些产业。但这么搞,很可能会把全球多年形成的、高效合作的供应链给搅乱了。
链条一乱,效率就低了,成本就高了,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消费者。而且,信任一旦没了,以后再想好好合作,可就难了。
看得见的硝烟,是贸易战。看不见的损失,是每个企业的机会成本。
除了贸易战这种明面上的冲突,还有一个更隐蔽的风险,在等待着我们:通货膨胀。

你手里的钱,可能正在被悄悄“稀释”
大会上,一向对美国充满信心的巴菲特,罕见地表达了担忧:美国的财政问题,令我害怕。
巴菲特,在害怕什么?
他可能是在害怕,美国政府花钱大手大脚惯了,挣的赶不上花的,还欠了一屁股债。最后,只能印钱抵账,影响美元的信用和价值。
如果一个经济体印出来的钱,长期超过了它能生产出来的东西,那钱就不那么“值钱”了。
钱印多了,就像往汤里加水,汤味自然变淡,钱的购买力自然下降。
这不是哪个国家独有的情况,而是基本的供需关系。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美国的事情。跟我们,关系大吗?
关系,肯定是有的。毕竟美元,还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它的价值波动,会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涟漪,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等各种渠道,影响到全球经济,最终也可能波及到我们。
全球经济这艘船,浪打过来时,没有乘客是安全的。
所以,巴菲特对美元的担忧,可能启发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管理好自己财富、让它保值增值的意识。
毕竟,财富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能买到多少东西,而不是纸面上有多少零。守钱,守的也不是数字,是它能换回来的“柴米油盐”。


看不懂的东西,再热闹也不碰
这世界,变化太快。今天AI大模型,明天Web3,各种新机会层出不穷,听着都让人心痒痒。
可是,越是在这种不确定性强烈的时候,越得给自己心里拉根“警戒线”。
简单点说,就是:
守住能力圈,不瞎折腾。
比如,AI。AI这么火,很多人都想听听股神怎么看。
结果呢?老爷子很实在:我不会把所有的东西绕着AI进行投资和发展...如果真要在业务里用AI,那也得让更懂行的伯克希尔副董事长阿吉特·贾恩来选。
我自己,不瞎指挥。
不懂装懂,是人生路上最贵的“学费”,没有之一。
连巴菲特,都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保持十二分的敬畏,不瞎掺和。这不是“老古董拒绝新事物”,而是没研究明白之前,绝不轻易掏钱下注。
世界很大,机会很多,但属于你的机会,只需要那么几个就够了。
道理,明白了。但光守着,也不行。毕竟,还得发展,还得抓住机会。


耐心,不是犹豫的借口
一说起巴菲特,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可能就是:耐心。
但耐心,绝不是犹豫不决。
大会上,巴菲特讲了个故事。1966年,他接到一个陌生女士的电话,说愿意出售自己生意里的股份,开价600万。这生意,光资产就值200万,每年税前,能赚200万。
年赚200万的买卖,600万就卖。这简直是“骨折价”甩卖。
巴菲特的第一反应,就是:有这种好事?里面不会有诈吧?
于是,他赶紧找查理商量。两个人非常紧张,想要研究一下,账到底怎么算?是不是再看看心理学的书,搞清楚她为什么卖?
信息不充分、情况不明朗的时候,不轻易下决定,要花时间去搞清楚。
但第二天,一个关键电话打进来,提供了更多关于这位女士的信息,打消了巴菲特的疑虑。他意识到:这个机会,必须抓住。于是,果断出手。
在机会面前,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风险,而是你内心的犹豫。
有时候,当机会出现在面前,你可能只有5秒钟的时间,来下判断。这就要求,你对自己的领域足够了解,才不会错失机会。
巴菲特说,当好机会出现时,你不应该耐心。对于不会实现的空谈,你也不应该耐心。你的耐心,应该去等待那些偶尔出现的机会。
耐心,是面对模糊的武器,不是面对清晰的借口。


慢慢变富,往往是最聪明的选择
太多人,渴望一夜暴富。
但巴菲特,不这么认为。大会上,他说:你只要富一次,就够了。
这话的意思,就是:别冒太大风险。
慢慢变富,远比“一夜暴富”然后“一夜回到解放前”强。
因为,你但凡追求“快”,就往往意味着,要承担“死”的风险。
那些能让你“一夜暴富”的机会,往往都伴随着极高的不确定性。赢了,可能一步登天,但输一次,可能再无翻身之日。
所以,对于普通人,最稳妥的方向,可能是:时间+复利。
找到那些真正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有价值的事情。比如,进入养老行业,市场总会一天比一天大。比如,做自媒体,随着时间增加,你总会在某个领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像滚雪球一样,虽然开始慢,但越滚越快。
巴菲特一辈子坚持的,就是这种“慢”智慧。他宁愿错过很多看似热闹的机会,也要确保雪球,不会中途融化或摔碎。
可是,普通人财富的起点,通常是工作。每天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都要扑在上面。工作,又该怎么选?


找到让你心甘情愿投入的事
巴菲特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要太担心一开始的薪水是多少。
只为钱工作,你可能只是在“出租”你的时间;为热爱工作,你才是在“投资”你的生命。
巴菲特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94岁了,钱几辈子都花不完,还天天乐呵呵去办公室研究投资。
所以,不是钱不重要,而是:别只盯着钱,多问问自己的心。
什么事做起来,你会觉得时间飞快?什么事让你,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找到它,然后投入进去。
哪怕开始赚得少点,但因为热爱,你会跑得更快、更远。
钱是结果,不是目的;热爱,才是别人偷不走的竞争力。
好的。可是,如果我一开始找不到自己的热爱怎么办?
没关系。这时,或许你应该,找到那些你想成为的人,和他们交朋友。


靠近那些你想成为的人
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巴菲特也建议,年轻人要跟有智慧的人在一起,一起学习。
如果你和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你也不好意思太懒散;如果你和思维敏锐的人经常交流,你的认知水平,也会悄悄提高;如果你和正直善良的人做朋友,你也会更看重诚信。
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就看你天天跟谁呆在一起。你交往最密切的五个人的平均水平,往往就决定了你的水平。
选择朋友和伙伴,某种程度上,就是在选择你未来的样子。


好奇心,是大脑的保鲜剂
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信息。手机一划,各种资讯、观点扑面而来。
但很多人好像懂得越多,反而越迷茫焦虑。
这可能,不是因为知道得太少,而是思考得太浅,问得太少。
94岁的巴菲特,思维还那么敏捷。凭什么?大会上,他在回答一个13岁孩子提问时,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好奇心。
对世界停止好奇的那一刻,就是你认知开始老化的第一天。
光有好奇还不够,得行动起来,把好奇变成知识。
怎么做?大概有三点。读书,请教,独立思考。
他特别欣赏老搭档芒格。他说,查理要了解一项东西的时候,会切入主题,真正进行思考。
阅读,是给大脑“喂饭”;思考,是把饭“消化”成营养。
所以,或许你可以:
1)多读点能让你慢下来思考的东西。少刷点哈哈一笑就忘的段子,多啃啃那些需要动脑筋的“硬骨头”。
2)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看到一个结论,别急着点头,多问几个“为什么?”“是真的吗?”“有没有反例?”
3)警惕那些“喂到嘴边”的答案。独立思考的过程可能有点累,但只有经过你自己大脑验证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你认知的一部分。
你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你的世界大小,也决定了财富的天花板。

幸福,来自于心态
大会上,有人问巴菲特,怎么看待人生的低谷。
巴菲特也很实在:坏的事情总会发生,多关注好的。
老爷子这一辈子,烦心事肯定少不了。股市暴跌、投资失误、被人质疑……但他懂得,调整自己的“聚光灯”,关注已经拥有的。
就比如,他在大会上乐呵呵地说,自己都94岁了,还能随时随地喝上喜欢的可乐,这就是挺美好的事。
又比如,很多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但巴菲特会说,看看历史。你愿意生在什么时候?1500年、1000年,还是500年前,还是现在?
跟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比,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幸运了。能用上电、坐上车,能自由学习、有机会创业,哪怕很难。这,本身就是天大的幸运。
很多人不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因为想要的太多。结果呢?越比越焦虑,越看越失落。
你的幸福感,可能取决于你把注意力放在哪。
眼睛盯着缺口,看到的都是遗憾;心里装着拥有,感受到的才是富足。

名字,是你最贵的资产
巴菲特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你最宝贵的资产,可能不是你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你的“名字”。也就是,信誉和名声。
为什么这么说?
钱没了,只要人还在,有能力、有机会,总还能再赚回来。可信任这东西,一旦失去,想要重建,难于登天。
正如巴菲特当年所说:建立好名声需要20年,毁掉它只需要5分钟。
为什么,伯克希尔总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好机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市场的信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金字招牌”,就是他们最核心、最无法被复制的竞争力之一。
而接班人阿贝尔,在这次大会上也强调了这一点。伯克希尔,会永远优先考虑公司信誉。
很多人常常觉得,聪明、能力强,就能无往不利。但商业世界也好,人生舞台也好,最终能走得远、赢得所有人尊重的,往往不是那些最会算计的人,而是那些守住了正直和诚信底线的人。
能力决定你能走多快,但人品决定你能走多远。
从1942年,巴菲特11岁第一次买股票开始,到现在已经83年了。
这83年,他经历过二战后的复苏,见证过互联网泡沫,熬过金融危机,也看到了数字化浪潮和AI革命……
一个94岁的老人的建议,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足以打动人心。
这大概,是因为他抓住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贪婪、恐惧。信任、背叛。能力、品格……这,是任何时代都绕不开的主题。2025年的今天,也是一样。
因为,时代在变,但人性不变;技术在变,但底层逻辑不变;工具在变,但价值创造的本质不变。
而我们学习巴菲特的智慧,也不是为了成为下一个巴菲特。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与你共勉。

巴菲特漫长的一生,经历无数次技术变革。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如今,AI革命又扑面而来。
可以预见,未来5年,所有企业都将面临同一个难题:AI时代如何转型?
转型,不是学学提示词、玩玩智能体。而是从根本逻辑上,重塑你的商业模式。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团队,也正式推出了,2025“进化的力量·刘润年中大课”。
面对AI大潮,企业究竟该做些什么?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会用一天的时间,和你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不做现场直播。也不做事后回放。就让我与你,独家分享。6月7日,就让我们,现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