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推动中国资产和科技企业价值重估,A股和港股上涨能否持续?|《钛牛了,股市!》
2025蛇年春节假期以来,AI新星国产大模型DeepSeek以“中国速度”席卷全网,迅速成为现象级APP。DeepSeek的热度也传导至整个科技板块。今年年初至2月18日(周二)收盘,恒生科技指数已累计大涨超26%,盘中刷新3年新高。而美股三大主要股指的累计涨幅却均不到5%。
DeepSeek为何如此火爆全球?DeepSeek这枚“震撼弹”的后劲会有多大?美股、大型科技股后续走势如何?DeepSeek会是刺破美国科技股泡沫的第一根针吗?此外,中国资产的“春季躁动”还将持续多久?AI、科技将会是全年主线吗?现在能否上车?
本期《钛牛了,股市!》钛媒体国际智库总监何俊妮,特邀方正富邦基金权益研究部行政负责人,基金经理乔培涛、天风证券全球前瞻产业研究院联席院长 孔蓉、微博财经大V、资深美股投资人 @船老大美股日志 ,一起为投资者深度解析DeepSeek对全球科技圈及中美金融市场的重大影响。
重要观点:
1、乔培涛:我觉得现在 deep Seek 有点类似于 X86 架构当时出现的一个格局的变化,它的低成本化对于推动整个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童红学:现在业界的一个总的认识是,DeepSeek可能并没有产生一个颠覆性的影响,它只是有创新。整个 AI 行业队其实更关心的是开源和闭源这件事情,因为原来大家知道美国的几家公司,包括OpenAI 基本上都是闭源的。那现在有了 deepseek 这个开源模板以后,大家发现开源其实也可以做到性能足够好,而且开源是免费的。
3、孔蓉:DeepSeek对于整个中国科技及中国资产的重估,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DeepSeek让全球的投资人开始看到中国科技的机会,而之前一直是非常明显的 under value 的。
4、童红学:尽管美股在过去两年分别上涨了24%和20%,尤其是纳斯达克指数表现更为强劲,但许多人对今年的市场走势存在“恐高症”。个人认为今年美股仍将保持偏多态势,尽管涨幅可能弱于前两年。预计市场将出现较大震荡,尤其是在七大科技股的业绩方面,这些股票的表现备受关注。
5、孔蓉:尽管美股在1月份出现了波动和震荡,但整体上仍然看好美股,尤其是科技板块。这种波动主要源于市场对通胀的担忧以及对美联储降息路径的不确定性。从产业角度来看,DeepSeek的出现加速了更多公司对AI的投入和模型的推出,这使得整体成本下降,为应用端带来了更多机会。美股市场正在从算力基础设施转向应用端,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这与过去两年市场更关注硬科技基础设施的思路有所不同。
6、乔培涛:当前A股市场的上涨趋势是去年下半年行情的延续,且有望持续。从经济层面来看,国内经济转型已接近完成,传统经济如地产投资逐渐回落并进入底部区间,未来将淡出投资领域,靠买房致富的时代已结束。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生产力正展现出更强竞争力,尤其在科技领域,如AI赛道,将成为未来两年的投资主线。
7、孔蓉:随着Deepseek技术的出现以及国产模型的发展,中国AI的基础模型能力逐渐增强,应用落地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这使得投资机会从短期交易转向长期价值挖掘,港股和A股市场的AI应用领域也迎来了重估。AI应用的投资机会将不再局限于短期炒作,而是转向寻找真正具备落地能力的项目。
8、孔蓉:港股目前可能接近前一轮高点,但市场回调可能会为投资者提供布局机会。由于港股是一个离岸市场,其波动性较大,投资者在回调过程中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买入时机。因此,把握市场回调的节奏,寻找合适的入场时机,对于港股投资来说至关重要。
9、乔培涛:红利占优现象自2021年底开始,连续三年表现突出。但随着经济从2021年地产下滑逐步走向2024年和2025年的触底回升,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国债收益率很难继续下降,债券收益已接近底部,债券盈利空间有限。因此,红利风格也难以继续获得持续的超额收益。这标志着红利占优阶段的结束,市场风格可能转向其他更具潜力增长的领域。
DeepSeek推动中国资产和科技企业价值重估,美大型科技股护城河仍在
何俊妮:乔总在2023年ChatGPT火爆之初,就做客我们钛牛了节目,也是非常看好AI赛道的长期趋势。您怎么看今年的DeepSeek的横空出世?对全球科技市场的冲击有多大?
乔培涛:Deepseek火爆的现象给我们带来几点触发。第一,它表现出中国科技发展的一种特色。就是受美国的一些制裁影响,国内的算力供给形成一定的制约,所以我们的科技人员会更加注重,在现有算力下通过这种优化算法来提高性能。这和美国科技企业有充足算力可用的这种宏观环境就有一个巨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形成了这种通过尽量压榨现有资源来实现效能最大化的科研传统氛围,也是一种中国特色。
第二,DeepSeek这种开源和低成本会大大推动了 AI 应用的落地,也许现在的 DeepSeek还不如 ChatGPT 的某些版本强大,因为 ChatGPT 毕竟有更强大的火力资源,算力更加强大,迭代速度可能也会更快。但是我们都知道OpenAI 是一个闭源模型,闭源模型再强大,高昂的电力成本也会成为限制它应用扩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我们可以类比上个世纪计算机的发明,最开始大家的目标其实是大型机,IBM 的大型机性能非常强大,但是成本也很高,一直都是在一些很小众的领域里曲高和寡。直到英特尔的X86 结构芯片的出现,小型机和微型机这种看似性能和大型 b 机比低得多,但是成本也低得多的产品出现,它就让计算机迅速的走进了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最终就促成了整个计算机的普及。我觉得现在 deep Seek 有点类似于 X86 架构当时出现的一个格局的变化,它的低成本化对于推动整个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就是deepseek成功显示出来,比如说 MOE 的系数模型、强化学习、数据蒸馏这些技术路线,在同等规模的低算力需求上还有巨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说 deepseek在这些方面的迭代优化,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才刚刚开始,这个技术的优化还仍然在路上。
童红学:在刚刚过去的国内春节这两周时间里,整个北美市场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应该就是 deepSeek 。 最近一段时间我其实花了相当多的时间了解了一下,行业内的这些人怎么去看DeepSeek现象。 因为我原来曾经有十多年的 IT工作经验,就像乔总刚才讲到的,其实当年我们就经历过从工作站到PC的过程。
总体上来讲,现在业界的一个总的认识是,DeepSeek可能并没有产生一个颠覆性的影响,它只是有创新。就像乔总刚才讲到的,我们在有限的资源的情况下,用到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在北美业界不会去想到要用的方法,比如像 PTX 通过一些低级的编程语言直接在代码集上面去优化 GPU 算力的这种做法呢,基本上在北美这边算力足够充足,是不会去做这个事情。
包括 moe 这些系统,其实它也不是新技术,只不过就是以前大家没有意识到,可以这样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大的方向就是英伟达现在是不是就没有护城河了?这个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它的整个 CUDA 系统建立起来的整个 AI 的生态系统,现在 deepseek 其实也是在它这个框架内在运行,并没有突破这个框架。
大家关心的非常多的就是高端芯片是不是以后就大家就不需要了?是不是以后就可以用现在所谓的低成本的方法就可以实现?但实际上 DeepSeek所谓的低成本这件事情,在业界大家是有很大争议的,或者说其实这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可能更多的是媒体在讨论这件事情。
从单次训练的成本来讲的话,它能做到五六百万级就能完成一次训练,确确实实节省了不少成本,但是这并不是整个AI 生态系统里我们关心的总的成本。所以训练成本是这一次性的成本,还有前面开发的成本,所有的硬件成本,还有很多其他的附加成本,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英伟达的需求。所以我个人的判断是,对于英伟达这家公司,它的护城河还是在,随着市场的不断的发展, AI 的逐步普及应用,对英伟达的需求还是会逐步增加,这是一个大方向。
整个 AI 行业队其实更关心的是开源和闭源这件事情,因为原来大家知道美国的几家公司,包括OpenAI 基本上都是闭源的。那现在有了 deepseek 这个开源模板以后,大家发现开源其实也可以做到性能足够好,而且开源是免费的,那大家自然就会想到,那我干嘛要去付费去用一个闭源的系统啊?那在这里直接的影响当然就是大家知道Google 是闭源的,然后现在它也开源了。最近 Meta 的股价其实一直在创新高,所以大家其实认可开源这个路线可能在未来有非常大的一个发展空间。Google 的问题就是它受到开源的冲击。而在闭源这一块,OpenAI 对它的冲击也非常大。最近这几天OpenAI 也不断的升级自己的模型,因为 deep SEEK R1直接对标的是它的O1,它现在直接就升级到了O3,就是 O3 的这一个迷你版,现在也免费给大家用。前两天 Google 有把它的机密码的 2.0 版本,现在也免费给大家用。
除了这些以外,从应用端来讲的话,我觉得就大家可能还是可以多留意一下apple,因为 deeseek 可能是给了 apple 一个很好的启示,因为 apple 在它的 AI战略中提到了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在应用端方面去做一些 AI 的应用。
Deepseek给了一个很大的启示,这是可行的,我们有很多应用直接在端部就可以实现。第二步,有些复杂的运算需要在云端去运行,苹果公司自己不会涉及到大语言模型这一部分,他可能会利用OpenAI,或者 Meta 了,甚至现在他还要和国内阿里巴巴合作,所以 apple 的这个路线,我觉得大家可以多留意一下。
还有一家公司,就是微软。其实大家要想象一下,包括微软也好,Amazon 也好,整个 AI 生态里有人做模型,有人考虑算力的问题,而如果有大量的用户进来以后,大家自然就会涉及到存储,包括服务器的应用,包括一些应用的分发等等,所以云服务的需求也会非常大。所以这是几家公司不同的定位。
何俊妮:童总已经为我们非常细致的分析了 Deepseek对美股大型科技股七巨头的影响。嗯,我总结一下,可能还是对算力股、闭源模型会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其他像苹果、微软这些偏应用端的科技公司,会是相当积极正面的影响。孔蓉总也是我们节目的老朋友了,对全球前瞻科技和产业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研究。您怎么看待Deepseek的火爆?您认为它的后劲会有多大?当前是否有过度追捧和炒作的迹象?
孔蓉:在我们平时的路演交流里,大家都很关注中美 AI 之间的比较,但是在 DeepSeekV3 模型发布之前,其实国际上对于中国 AI 模型的讨论有,但并不太多。但是在 DeepSeek去年发了 V3 模型,我们看到的包括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这个也是真正的科技界的大佬哈;在 R1发布了之后,一众的 AI 大佬都在提到 DeepSeek的模型,以及中国 AI 目前的进展。甚至我们看到像LinkedIn(领英)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他谈到在DeepSeek之后,中国已经上AI的牌桌了。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 DeepSeek 对于整个中国科技及中国资产的重估,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家可能很多讨论说DeepSeek在技术方面有没有创新,包括它的 MOE 架构,其他家也在用,,它的强化学习大家也在做,然后它也不是真正的领先,只是逐步的追上。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意义是因为 DeepSeek让全球的投资人开始看到中国科技的机会,而之前一直是非常明显的 under value 的。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两三年的过程中,美股的这几家大型科技公司涨的是什么?美股围绕的是什么?它核心的叙事就是围绕着AI。因为美国的 AI 很强,所以它带来了持续的科技的变化和机会,以及整个未来美国产业的升级,和后续的持续的国力的提升和机会。
所以全球投资人可能美股的科技股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仓位,但是这样的一个叙事在 Deepseek之后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到目前为止依然有很多人讨论说DeepSeek只是一个短期的现象,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有其他的新的模型追上。我觉得毫无疑问,因为DeepSeek已经加速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包括 Open iAI也好,特斯拉的马斯克其实也在出来说它在加速整个 AI 的进展。在DeepSeek之前,我们看到是由美国在定义这场 AI 的竞争,或者是这场 AI 的标准,以及 AI 的未来发展。
但是我们从这一次的DeepSeek之后,更多的是关注中国的 AI 以及中国的科技公司的机会。比如说像阿里巴巴这段时间也涨了比较多,在通义千问和阿里的 AI 被关注之前,它的估值只有大概 10 倍都不到,但是美股的相关公司估值是20 多倍。这里并不是说可能中国的 AI 已经好像已经冠绝全球了,而是说在极有性价比、开源的生态以及差不多的能力和技术的情况下,中国的AI企业是不是只值 10 倍PE?我觉得这个其实是对于全球投资人来说非常大的一个问题,而这样的一个热度,它远远不止于在美国或者是硅谷的圈子来讨论。
近一段时间巴黎召开的规格非常高的人工智能峰会,各国的政要聚在一起,在这个会议期间,在欧洲、在法国,DeepSeek依然是讨论的焦点,所以我觉得DeepSeek并不只是一个短期的热度?后面一定会有新的模型出来,包括DeepSeek也会出新的模型,但是它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中国投资的机会,中国 AI 的机会,让世界能够看到中国的 AI 的价值。
第二个影响,是对于整个中国科技的资产的重估也非常重要,因为 DeepSeek让大家看到了中国AI,但是中国除了AI 还有什么?我们的新能源车,光伏,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势产业,在过去都是以美国为主导的科技投资叙事,而现在DeepSeek出来了之后会不会发生变化?我觉得已经在发生变化了。
这段时间的一些海外的主流媒体也在报道中国的一些优势的产业,包括2025 中国智造的机会,然后也有一些专题的报道等等,这也是在这么多年非常少见的讨论中国。所以我觉得第一,这一次DeepSeek的火爆, 不只是说讨论它目前的技术,它可能带来的一个 AI 的影响,更多的是关注对于整个中国科技投资的原有的低估和后续的机会。
第二点,因为 GPT5一直发不出来,所以整个 AI 的进程放缓,但是DeepSeek出来了之后,逼出了美国的大厂再放模型,逼出了可能未来更多的竞争,也逼出了 AI 更快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接下来其实我们要更多关注的可能是整个AI 投资的加速。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点是从监管的角度,因为我们看到特朗普这一届政府非常强调的是低regulation。因为它强调的小政府,缩减政府开支,然后去做更多的市场化的放权。特别是对于科技产业来说,我觉得未来十年起码在他任上四年,应该是比较精彩的四年,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前沿的科技,它最大的制约其中之一并不一定是技术,更多的是监管和政府的态度。
美股2025仍将保持上涨态势,涨幅或弱于前两年
何俊妮:在这个时点,如何看美股近期的调整?对于2025的美股走势如何预测?近期的调整是不是加仓的机会?
童红学:尽管美股在过去两年表现出色,但当前市场面临一些复杂因素,使得未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首先,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虽然通胀率从9.4%降至3%相对容易,但从3%降至2%则面临较大挑战,这可能导致市场波动。美联储的降息路径目前尚不清晰,但只要不出现大幅通胀回升,美股整体仍将受益。此外,新总统上台后可能会采取措施支持股市,这将对股市构成利好,但市场波动性可能会较大,类似于2018年至2020年期间的剧烈波动。
尽管美股在过去两年分别上涨了24%和20%,尤其是纳斯达克指数表现更为强劲,但许多人对今年的市场走势存在“恐高症”。个人认为今年美股仍将保持偏多态势,尽管涨幅可能弱于前两年。预计市场将出现较大震荡,尤其是在七大科技股的业绩方面,这些股票的表现备受关注。
在行业分析方面,尽管市场预期标普500成分股的盈利增长可能会放缓,但当前财报显示盈利增长仍然强劲,第四季度的盈利增长可能达到16%以上,这将是未来四个季度中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这使得美股当前的估值处于高位,标普500的市盈率约为22倍,接近历史高位(正常情况下为24倍)。这意味着美股可能需要时间来消化当前的高估值,等待盈利增长加速跟上。
从市场走势来看,自11月中旬大选以来,美股指数虽然表现强劲,但最近三个月一直处于高位盘整状态,波动幅度较小,仅在5%到7%之间。美股目前可能正处于“以时间换空间”的阶段,市场需要时间来修复高估值。尽管有观点认为美股可能DeepSeek出现大幅回调,但我并不那么悲观,预计上半年美股将以高位盘整略升的状态完成修复,而下半年和年终可能会出现修正入场的机会。
何俊妮:孔蓉总怎么看美股和大型科技股在2025年后续的表现?
孔蓉:随着DeepSeek的出现,全球资金流向将主要集中在AI领域,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因为这两个国家拥有领先的AI公司。其他国家和市场如果没有类似的AI优势,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投资机会缺失,这将是一个全球资产再平衡的过程。
尽管美股在1月份出现了波动和震荡,但整体上仍然看好美股,尤其是科技板块。这种波动主要源于市场对通胀的担忧以及对美联储降息路径的不确定性。从产业角度来看,DeepSeek的出现加速了更多公司对AI的投入和模型的推出,这使得整体成本下降,为应用端带来了更多机会。美股市场正在从算力基础设施转向应用端,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这与过去两年市场更关注硬科技基础设施的思路有所不同。
AI应用和更多场景的结合,将是未来的主要机会。不仅是广告和电商领域,AI医疗等领域的公司今年以来也表现出色,围绕AI应用的板块仍有大量机会。
A股和港股上涨行情有望持续,短线回调或是更好买入时机
何俊妮:乔总您怎么看这一波A股和港股的春季躁动行情?两会临近, A股现在的上涨趋势是否能够持续?科技板块,特别是 AI 板块,是否已经出现超卖?
乔培涛:当前A股市场的上涨趋势是去年下半年行情的延续,且有望持续。从经济层面来看,国内经济转型已接近完成,传统经济如地产投资逐渐回落并进入底部区间,未来将淡出投资领域,靠买房致富的时代已结束。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生产力正展现出更强竞争力,尤其在科技领域,如AI赛道,将成为未来两年的投资主线,但其内部也会出现分化。
在AI领域,上游算力投资虽需求增长,但增速逐渐回落,市场估值偏高,存在泡沫化风险。相比之下,乔培涛更看好AI应用侧的发展,尤其是春节后A股市场结构变化显示,市场对AI应用的关注度提升。例如,AI与医疗、软件、智能驾驶、新硬件(如AI手机、AI眼镜)等领域结合,展现出巨大潜力,值得深入挖掘。
何俊妮:孔蓉总,您如何看待中概股港股的强势反弹?上涨趋势能否持续?AI科技、A股、港股您怎么看?
孔蓉:在过去两三年中,美股的投资主线集中在AI领域,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投资的关注点将逐渐转向中国AI的叙事和机会。此前,A股市场中AI应用的投资机会多为短期交易,因为基础模型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应用落地。然而,随着Deepseek技术的出现以及国产模型的发展,中国AI的基础模型能力逐渐增强,应用落地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这使得投资机会从短期交易转向长期价值挖掘,港股和A股市场的AI应用领域也迎来了重估。
AI应用的投资机会将不再局限于短期炒作,而是转向寻找真正具备落地能力的项目。中国在AI应用领域,尤其是C端市场,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中国的工程师能力和勤奋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优势,这使得中国在AI应用时代有望获得更多机会。此外,良好的创投环境和一级市场支持也为AI应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在港股和A股市场中,AI相关领域正经历重估,长线基金和短期对冲基金纷纷参与其中。尽管市场在短期内可能出现技术性回调,但从全年来看,整体趋势依然被看好。需要关注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以及国际局势对市场的影响。例如,俄乌冲突曾对港股和中概股造成冲击,而今年这些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将对市场的整体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AI应用的崛起不仅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还与国内经济复苏的底层因素有关。尽管市场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反弹,但从目前的时间点来看,全年整体趋势依然被看好。
何俊妮:您刚才说有一些短线的回调,那么现在这个时点是上车的机会吗?
孔蓉:港股目前可能接近前一轮高点,但市场回调可能会为投资者提供布局机会。由于港股是一个离岸市场,其波动性较大,投资者在回调过程中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买入时机。因此,把握市场回调的节奏,寻找合适的入场时机,对于港股投资来说至关重要。
A股和港股红利占优阶段或将结束,2025年新经济、科技方向投资机会更大
何俊妮:您觉得A股其它方向,像新能源、消费、医药等方向的投资机会如何?您觉得A股现在是比较好的上车时机吗?
乔培涛:A股市场分为与传统经济关联度较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两大板块。传统经济相关行业,如强周期行业、老消费以及与经济关联度较高的其他行业,目前处于底部回暖状态。这些行业的核心问题是基建投资和地产投资处于出清阶段,即不再下滑,但难以实现强反弹。从数据、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来看,都不支持这些行业出现大幅反弹。因此,尽管这些行业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整体涨幅有限,个股涨幅可能在30%以内,超过30%或出现板块性强反弹的概率较低。
对于新兴产业,医药行业是一个典型例子。传统医药领域,如中药、医药商业药店等,相对稳定,而与创新相关的领域,如创新药、AI医药研发等,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当前的市场变化更多是产业层面的变化,而非经济层面的变化。这与2012-2014年的情况类似,当时经济处于摸底阶段,直到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棚户区改造才带动宏观经济整体好转。在那段时间里,与宏观经济相关的大型股票估值较低,涨幅有限,而中小盘股和新经济领域表现突出。2013年左右,4G的快速推广带动了消费电子和手游等产业的发展。
当前AI领域的发展也类似。在DeepSeek出现之前,市场主要在算力端蓄力,而从DeepSeek开始,真正转入应用端。未来两年,AI应用将迎来大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与传统经济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市场结构的变化。
何俊妮:去年很多机构给出的策略建议都是哑铃型,一方面是科技成长,另一方面是红利、高股息,这个哑铃型策略是否适合2025年?
乔培涛:红利占优的阶段可能已经结束。红利占优现象自2021年底开始,连续三年表现突出。从历史经验来看,A股市场中红利占优的阶段往往出现在市场整体下跌的时期,此时红利资产表现出抗跌性,甚至能获得超额收益。然而,一旦市场转向向上,红利资产的表现通常会大幅落后。红利占优的背后原因在于国债收益率的下降和经济的相对疲软。但随着经济从2021年地产下滑逐步走向2024年和2025年的触底回升,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当前经济触底回升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统经济的触底过程,即经济不再继续下滑;二是新经济的快速增长。尽管新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占比曾较小,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但随着其发展,新经济对宏观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这表明中国经济复苏不再依赖房地产,而是由新生产力推动。
以汽车产业为例,说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五年前,中国汽车出口在全球排名较低,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类似的成功案例还可能出现在其他行业。这表明中国经济正在缓慢向上爬坡,而新生产力是推动这一轮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国债收益率很难继续下降,债券收益已接近底部,债券盈利空间有限。因此,红利风格也难以继续获得持续的超额收益。这标志着红利占优阶段的结束,市场风格可能转向其他更具潜力增长的领域。
何俊妮:孔蓉总您对于A股、港股投资策略有什么补充吗?
孔蓉:我看科技比较多,不论是从全球的视角来看,或者从国内的新生产力来看,今年科技的机会肯定是更好的。从全球视角来看,科技产业的发展受到美国政策的显著影响。特朗普政府放松对科技产业的监管,不仅为美国本土科技企业创造了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也对全球科技政策产生了连锁反应。这种政策调整与国内新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存在相似性,都强调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推动。
这和国内讲的新生产力是其实有一定的相似性,整个科技产业,叠加 AI 带来的机会,再叠加政策的大力度,在全球竞争环境下,都会带领整个产业的发展更快,我更看好科技板块。
更多节目内容详见钛牛了,股市第34期
风险提示:嘉宾分享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观点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
添加「牛钛师小助手」,回复“投资群”加入牛钛师投资社群,在群里我们会不定期分享关于投资理财的新鲜资讯、来自专业金融大咖的精彩观点、干货教程、权威研报,也会不定期邀请知名经济学家、意见领袖、投资大佬为大家答疑解惑、传道授业。
更多宏观及投资干货内容,扫码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