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应届生争抢秋招,万兴科技等高薪招募AI人才赴湘发展
近期,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再刷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各地各高校抢抓秋招关键期,于11月至12月集中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制造、教育等多个热门行业企业的“秋季招聘”工作也在火热进行中。
什么时候开始找工作?工作选择什么行业?拿到Offer后,是求高薪还是安稳?在一年接近尾声之际,毕业生们的“秋招”仍在进行,但一切的氛围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个漫长而焦黄的秋天
对于应届生来说,毕业前一年的“秋天”往往开始得比较早。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调研显示,60.3%的2024届求职毕业生在2023年开始找工作,比2023届毕业生在2022年找工作的比例高10个百分点。
秋招过往有“金九银十”的说法。每年九、十月,大部分企业开始面向次年毕业的学生集中发布校园招聘岗位。但近些年,诸多企业为了抢占招聘先机,会在七、八月就启动秋招,如百度、格力等公司在今年七月开启2025届校园招聘,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厂也陆续在八月初开启校招。
此外,更有不少企业在四、五月就开启提供转正机会的暑期实习招募。在应届生的时区里,“夏天”与“秋天”界限逐步变得模糊。
除了越来越早的开始时间外,“焦虑”是应届生们秋招过程的底色。这种“焦虑”一方面源于群体竞争加剧的大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个体小环境。不确定的职业方向、投不完的简历、未完成的毕业论文等等,诸多事项消耗着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去年毕业前忙秋招又忙毕业论文,一边焦虑一边忙,心很累。”2024届毕业生小L回想起去年秋招的焦虑,表示即便是现在偶尔加班后,能回到出租屋放松也是“幸福”的。
(工作后,小L的电脑多用于看剧娱乐)
截至2024年12月初,社交媒体上,“秋招”“校招”等话题关键词的热门内容多为应届生的吐槽,讨论自己的困境,相关话题浏览量达20亿。此外,“0offer选手”(指在秋招中没有收到一个录用通知的应届生)话题有450W+的浏览量;“0offer秋招”等关键词有2W+原创帖。
“今年的秋招竞争很激烈。身边有学弟已经放弃找直接签约的秋招,开始看短期实习类的招聘,希望能在实习后有机会转正留下。”小L表示。
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风口
时代风口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和人才聚集。AI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乘风而上,在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此背景下,“AI人才”成为近两年校招的“主角”。数量方面,各大知名企业扩大AI人才招聘规模,如百度2025届校招80%岗位与AI相关、字节跳动宣布研发类岗位增加60%等;质量方面,腾讯、美团、快手等互联网公司面向国内外顶尖高校的硕博生,设立AI顶尖人才专项招聘计划。
对于就业者而言,乘风而上的AI行业往往意味着高薪。企业更愿意往相关岗位投入高薪资待遇,获取高潜人才。例如,各大AI顶尖人才专项招聘计划提供行业顶尖的百万级薪资待遇。而体量相对较小或者非主营AI业务的公司即便未开出百万级薪酬,也均释放出薪酬上调的信号。
高薪岗位谁都想去,但并非谁都能去。百万级薪资往往对学生的学历、学校有严格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科研、实践等能力有更高期待。这些符合要求的学生相比而言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只能在读书期间提前“卷”实习,投入较多成本以积累相关经验,获得工作面试的入场券。此外,非技术背景出身的学生想要进入AI行业赛道更是被叠加多道门槛。
对于企业而言,AI人才竞争同样激烈。“目前,有AI相关业务的企业都在加大力度抢AI人才,特别是产品、研发类技术人才。”AIGC软件A股上市公司万兴科技(300624.SZ)校园招聘部总监Lily表示今年公司秋招过程中,研发类候选人从通过层层筛选后的到能落地签约的,会进行一定折损。
站在企业角度,这种激烈竞争的格局会消耗不少成本。更何况,秋招签约仅为暂定结果。之后应届生通过国、省考上岸或者拿到其他国企、大厂等心仪Offer,也极有可能毁约。
据了解,万兴科技是国内率先布局AI应用的AIGC软件A股上市公司。今年2025届万兴科技校招岗位薪酬有所增长,为校招生提供可达30W+年薪和Base长沙的相应住宿福利,其行业赛道、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在AI赛道中已颇有影响力和吸引力。
一个复杂的选择
除行业风口带来的高薪外,“稳定”往往是毕业生选择就业时的第二考量因素。相关报告显示,想在国企工作的应届生比例连续5年上升,截至2024年达48%。面对充满不确定的宏观环境,毕业生找工作的“求稳”心态持续加重,希望以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提高生活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当然,对于应届生而言,高薪与竞争、变动等密不可分,而稳定也意味着相对有限的薪资和成长机会。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的状态,但也犹如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牵扯着学生们努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入职万兴科技前,收到家乡事业编初试过了的消息。工作很稳定但薪资低,而且在三线城市,没有什么发展空间。综合考虑后,还是写了放弃声明。”小Y表示除了工作的“高薪与稳定”外,城市也是自己就业选择考虑的关键因素。
(小Y以第一名进入家乡事业编制考核后放弃了机会)
“在外地读书六、七年,很难再完全回到家乡小镇。而一线城市也会让我没有归属感,长沙这种新一线城市对我来说刚刚好。”小Y回想自己在西北读书、北京实习的日子,决定还是回到家乡省会城市,离家人、朋友更近一些。
小Y的想法并非个例。当下毕业生找工作已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更愿意探索新一线城市就业机会。猎聘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至2022年,人才投递一线城市工作的比重就呈现出下降趋势。此外,最新数据显示,47.81%的2024届毕业生选择新一线城市为理想工作城市,超过一线城市(31.41%)排名第一。
新一线城市逐步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理想之城”。事实上,这种选择也是应届生寻求“稳定”的一种表现。“当时接下万兴科技的Offer有部分原因也是自己很喜欢长沙的城市节奏。”香港籍的小W在湖南大学读研之后选择留在长沙,并计划在此生活。
除了年轻人选择在新一线城市扎根之外,也有很多企业选择回到长沙“二次创业”。2018年,万兴科技在A股上市后响应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返湘发展,在长沙设立公司全球运营总部暨创意软件全球研发中心。近几年,公司提出“拿一线同等高薪,住长沙宜居房子,干全球软件事业”的引才入湘策略,广聚校招、社招的青年人才回湘发展。
(回湘后,万兴科技在湖南湘江新区投资建设的大楼)
“客观来说,面对大厂开出的百万年薪,‘30W’并非最有竞争力的数字。但30万,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是一个不俗的起点,能为自己在长沙生活带来足够多的底气。”小Y表示已经内推几位今年毕业的朋友向万兴科技投递简历。
每一年应届生参加校招除了需要比拼学历、实践能力等硬性条件外,更需要经历一次心理历验。在这之中,应届生们可能会陷入持久的自我怀疑,也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虽然是一场持久战,但也好在“秋招”过后还有“春招”。或许今年秋天颗粒无收,但来年春天会“春暖花开”。现在想不明白的问题,也总会有答案。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