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低价竞争之中,电商平台的“囚徒困境”如何打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潇 北京报道
近日,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开炮“低价战”,指责相关互联网平台“让价格体系下来,对中国品牌、对中国的产业是一种巨大的伤害”。这位浙江首富的批评,再次将商家对电商平台过度低价的强烈不满推向公众视野,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思考契机。
回看2023年,或许是电商行业价格竞争最激烈的一年。这一年,率先用低价击穿市场的拼多多,靠Temu在海外继续高歌猛进;京东推出了百亿补贴频道,重启京喜和京东拼拼;淘宝天猫集团将“价格力”列为五大战略之一,首次在双11期间实施天天低价策略;抖音电商启动了“0元入驻”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小商家的加入;快手则明确提出了“低价好物”战略,并上线了“大牌大补”的核心玩法。
研究电商数十年、执笔商务部《电子商务报告》,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欧阳日辉注意到一些新现象。他发现从去年开始,电商平台一边在卷低价,似乎让消费者充分享受到了低价“福利”;但与此同时,消费者“一边买一边骂”,特别是某些平台的产品质量暴雷屡屡发生,商家和工厂苦不堪言。
在欧阳日辉看来,过度低价竞争的问题已经现形,一些电商平台的流量不成比例地流向低价,商家不惜偷工减料或抄袭造假,陷入“囚徒困境”。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有价格竞争很正常,但如果超出了合理范围,就会伤及所有市场参与者。
如今低价竞争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难以监管?该如何打破这一困局?在中国市场学会近日举办的“构建良好电商生态 推动电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业内学者、商家从价格竞争的视角讨论了这一系列问题。
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李鸣涛认为,造成当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只要一家平台率先推出一个有利于低价攻占市场的规则——超大额满减、自动跟价、仅退款、强制运费险……其他平台就只能被动跟进,低价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