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征关税,搬哪块石头,能砸谁的脚?

2024年05月18日,17时04分43秒 科技新知 阅读 28 views 次

美国加征关税,搬哪块石头,能砸谁的脚?

近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话题。

当地时间5月14日清晨,美国拜登政府发布了对我国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的结果,称将对301调查项下关键矿产、半导体等多类产品加征关税,其中也包括被称为我国出口“新三样”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等新能源产品。

而就在两天后的5月16日,白宫又刊发声明,称将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光伏电池的管制,取消此前太阳能双面组件的关税豁免,并在今年6月6日后恢复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进口光伏产品的关税,且要求相关进口产品在6个月内完成安装,以避免囤积。

竞选目的>经济考量?

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在《301关税调查四年审查报告》详细梳理了这一调查的前因后果。简单来说,所谓“301调查”就是依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有关贸易不公平的相关规定而进行的调查,2017年8月18日,彼时还是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贸易代表就以“确定中国政府与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是否不合理或具有歧视性,是否对美国商业造成负担或侵害”为由启动了“301调查”。2018年3月22日,贸易代表认定我国采用了“一系列与技术转让相关的不合理或歧视性行为、政策或实际举措,给美国商业带来负担或限制”,并表示可根据法律提起诉讼。在这一年的4月到6月期间,美国陆续发布了征收关税的条目,其中多数于当年7月6日起生效,此后,清单的内容还在不断增加,也有个别产品得到豁免(比如2020年将与美国应对新冠肺炎相关的某些医疗保健产品排除在第301关税之外),累计涉及金额达数千亿美元。但此类调查、关税措施在实施后也需不断接受监督、意见并进行审查,2022年5月5日,美国贸易代表开始对此前征税清单进行法定审查,称经过了修改的相关措施可能会在四年到期时终止。2023年、2024年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301条款委员会及相关专家就法定审查举行了多次会议,讨论中国政府相关政策及“301关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了修改相关举措(比如进一步加征关税)的可能性和方向,以及这些方案将如何影响美国经济。

到今年5月14日,USTR发布了上述审查报告,称“应对301关税目录内的产品征收额外关税”,具体来看,这一轮加征关税的主要产品包括钢铝、关键矿产、半导体、港口起重机、医疗和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备受关注的“新三样”新能源产品,总价值约180亿美元。“新三样”方面,电动汽车加税幅度最大,其关税直接从25%提升到了100%;各类锂电池关税均从7.5%提高到了25%,但锂离子电动汽车电池关税2024年执行,锂离子非电动汽车电池关税则要到2026年才执行;光伏电池、组件的关税税率则从此前的25%进一步提高到了50%。

美国加征关税,搬哪块石头,能砸谁的脚?

在加征关税举措发布后,美国的意图和目的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美国白宫发布的公告称此举是为了“保护美国工人和企业”;我国商务部则在官网发文,表示中方坚决反对并严正交涉,并指出,美国是“出于国内政治考虑”,滥用301关税复审程序,属于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的做法,是“典型的政治操弄”

实际上,不少媒体报道、公众讨论也都聚焦在美国的“政治意图”上,其中有一种观点尤其受到了关注,即认为拜登政府此举意在为今年的大选“拉选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就曾分析称,拜登加征关税更多是为了展现自身在对华经济问题上的强硬姿态,以此争取摇摆州(尤其是工业、制造业及工人较为集中的“铁锈地带”)选民的支持。一位长期关注美国大选并制作过相关节目的播客主播Golin也对钛媒体APP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还补充提及,在2020年大选中,拜登和现任财长耶伦都曾指责过特朗普的关税调查措施称相关举措让美国的消费者承担了更高的成本,并表示上任后将下调部分关税,降低公众负担。但到今年,拜登的选战策略明显改变,在今年4月位于关键摇摆州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的一场竞选活动中,他就曾表示,如果发现中国相关工业产品存在不公平贸易竞争行为,就会敦促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大幅提高301关税,而匹兹堡曾有“世界钢铁之都”之称,也是北美最大工会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WS)的所在地。钛媒体APP还注意到,拜登在宣布加征关税决定时,身边多是美国各大工会负责人、产业工人,联系到其任期内推动“制造业回流”、《通货膨胀法案》(IRA)等致力于为工业、制造业提供“中产收入岗位”,以及近期引发热议的所谓“产能过剩”争论,也能看到这届美国政府在“为了工人”语境下的一系列主张和举措。其实,关于“选举关税牌”的问题,不仅国内数个央媒在报道、评论中有所提及,路透社、金融时报、彭博社等外媒也将其作为了重要报道方向。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即称“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举措将贸易、保护主义和蓝领工人置于了今年总统大选的核心”,并对比了拜登和特朗普(特朗普早就在竞选活动中呼吁过对中国汽车征收100%关税,甚至称要对中国车企经由墨西哥工厂进口美国的汽车征收200%关税)的对华贸易措施主张,认为两个候选人正在比试谁对中国“更加强硬”。

不过,将政治选举与经贸举措脱离开来看本就不现实,一味强调“选举作秀”可能也会忽略加税背后真正需要讨论、思考的问题,而突出拜登选举考量的观点之所以如此盛行,除了大选对决愈发临近外,也与“美国此次加征关税是否真正能起到实际作用”这一问题有关。

加征关税=重大打击?

作为重要出口目的地,以往出现欧美贸易调查、加征关税等措施,往往容易在国内相关产业中引起焦虑甚至恐慌情绪。而此次加征关税虽然讨论度仍然很高,但已没有了“风声鹤唳”的情况。而且,至少就此次备受关注的“新三样”来说,业内观点普遍认为根本谈不上形成所谓“重大打击”,甚至对有些产品的影响微乎其微。

以看似加税幅度最大的电动汽车为例,美国巴伦周刊即刊文称“拜登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象征大过实质”。钛媒体APP也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处了解到,我国电动汽车虽是出口“新势力”,但较少流向美国,去年对美出口额还不到总出口额的1%。一位行业观察者也表示,就电动车整车出口来说,中企在美国谈不上规模化运营,电动车100%关税看似“吓人”,实际上影响不大,反倒是此次公布的对天然石墨、永磁体等电动车材料的加税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在美国此次加征关税清单中,将天然石墨、永磁体的关税税率从0%提高到了25%,不过要在2026年才会生效,上述人士评论称“加税是把双刃剑,真正会形成较大影响的,都留出了一定消化时间,就像缓期执行”。

类似的分别还存在于锂电产品中(从7.5%增加到25%),电动汽车锂电池加税自2024年执行,非电动汽车锂电池,主要是储能电池,则在2026年执行。美国“官宣”后,天风证券电新团队就发布短评,称“新能源领域加征关税情况远好于市场预期,最利好的就是储能,直接豁免了两年”。天风电新还表示“种种情况都说明加征关税确实是为了选票,而真正供给卡脖子(石墨)和影响下游需求(储能)的政策都特别超预期”。新京报贝壳财经也在报道中提到,锂电企业内部人士普遍表示此次加征关税对企业影响不大。锂电头部企业亿纬锂能(300014.SZ)近期就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目前没有直接出口美国的动力电池产品,新关税政策对公司没有影响;而自2026年开始加征关税的非动力电池部分,公司已提前布局马来西亚工厂,规划了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产能,预计在2026年可以支持美国当地客户的交付。在近年来贸易限制趋于严苛后,不少新能源中企通过海外产能参与美国市场,不过,未来也需要关注关税政策对美国本土产品成本、竞争力的长期影响。再生能源与科技研究顾问公司InfoLink就分析称,虽然储能关税短期内对美国储能需求无法产生影响,不过,随着豁免期临近,如果情况没有变化,那么2025年下半年起美国储能需求就会放量增长,预计美国本土制造电芯成本将于2027 年与出口至美国的中国产电芯成本持平,之后还可能进一步形成成本优势。

再来看“新三样”中的另一大类别:光伏产品。作为美国“双反”调查及贸易限制措施在新能源领域最早的“打击目标”,我国光伏产品在此次301关税被从25%提高到50%之前,就普遍面临201关税、WRO暂扣令、UFLPA涉疆法案等诸多限制,近年来本就很少有企业直接从国内将电池、组件产品出口到美国。从这点来看,此次加征关税措施并无直接影响隆基绿能(601012.SH)、晶科能源(688223.SH)等组件龙头也公开表达了这一看法,而一位光伏组件出货TOP10企业内部人士则对钛媒体APP表示,公司本就没有很关注所谓加征关税,但光伏企业在东南亚已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反而是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光伏关税豁免的到期会形成较大影响,也是行业真正的关注点所在。正如上文提及的,5月16日,白宫宣布了将取消对东南亚四国光伏组件的进口关税豁免。此外,今年4月24日,美国太阳能制造贸易委员会曾提交对进口自东南亚四国的光伏电池、组件进行“双反”调查的申请,美国商务部也于5月15日宣布将正式发起调查,预计会在今年四季度给出裁定。钛媒体APP在报告《光伏出海“进化论”》中曾提及,我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的电池、组件产能均超过50GW(该区域大部分电池产线是中企建设,近6成组件是中企建设),隆基绿能、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晶澳科技(002459.SZ)等主材头部企业均在东南亚配置有1个以上的生产基地。而其组件产品主要就是销往利润较高的美国市场,多家企业也曾在2023年年报中预警过东南亚关税豁免到期的风险

实际上,从上市公司股价表现也能看出相关政策影响力的端倪。从5月上旬传出加税消息,到白宫正式官宣,A股、港股、美股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板块上市公司股价大多未受明显影响,反倒是光伏东南亚豁免结束、启动“双反”调查等消息爆出后,A股光伏板块出现了下跌,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组件龙头都跌超2%。从应对策略来说,虽然中国光伏企业的东南亚产能难免受到影响,但总的来看,组件头部企业大多已通过在美国本土布局产能来抵消冲击并继续参与美国市场,2023年,我国光伏组件“五巨头”(晶科、隆基、天合、晶澳、阿特斯)均在美国建厂(晶科是扩建),其中隆基在俄亥俄州的5GW光伏组件产线、晶科在佛罗里达州的1GW扩建N型组件产能均已在今年一季度正式投产,这些企业也在近来的年报、业绩说明会上表达了对美国业务相对较为乐观的态度。

美国加征关税,搬哪块石头,能砸谁的脚?

此外,就像前文提及拜登曾在2020年选战中指责特朗普加征关税反而让美国民众利益受损一样,有关持续的贸易争端会对美国形成何种影响,也成为了近期的热门话题之一。目前来看,认为加征关税会让普通消费者承担更多生活成本的观点仍然不少,如科罗拉多州长Jared Polis就因此在社交媒体X上公开表达了不满,称这一举措“将打击每一个家庭”。此外,产业中一些下游企业、行业组织(如光伏电站运营方、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等)也担忧持续不断的贸易争端会让他们只能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美国本土制造的产品,不利于投资回报。另一类批评则担心这些贸易壁垒对于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危机、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国内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媒称美国加征关税“将损害世界经济绿色转型,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同时,有关相关贸易限制还可能进一步升级,欧盟等国可能跟进,甚至出现摩擦加剧影响全球经贸复苏的可能性也引起了担忧。

美国先手+欧盟跟进?

就像在加征关税后立即到来的取消东南亚豁免、启动“双反”调查一样,美国的贸易限制措施应不会止步于此,戴琪在5月14日的记者会上就表示,正在研究是否针对中企经由墨西哥工厂进口美国的产品(如电动汽车)征收关税。而目前的主流观点也普遍认为,如果特朗普在大选中获胜,恐怕对华贸易限制会进一步加码。

此外,中方的反制措施也备受关注,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美方应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对华加征关税措施。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捍卫自身权益。”吴心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称,中国可能以对美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的方式进行回击,但考虑到白宫加税更多是为了选举造势,实际影响有限,中方加税幅度可能也会比较有限,不轻易让事态升级。

除了美国,近来欧盟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限制也愈发严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通过《外国补贴条例》(FSR)对我国新能源企业在欧盟国家的投标、经营进行干预。钛媒体APP此前曾刊发多篇文章进行梳理(欧盟针对我国光伏展开反补贴调查,事涉隆基绿能、上海电气欧美“双反”风波再起、手段升级,新能源制造或陷入拉锯战海外光伏市场再掀波澜:欧盟密集出台政策,美国双面组件关税落地在即),至今依据这一新条例展开的四次调查都是针对我国新能源企业,“中招”的分别是电动列车、光伏产品、风电产品,理由都是相关企业通过“中国政府的补贴”获得了“不公平的优势”,4月份欧盟还更新了所谓的“中国经济扭曲报告”(Report on state-induced distortions in China’s economy),称我国光伏电池、风电组件、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存在国企占比高、政府干预多等情况,并因此形成“市场扭曲”。截止到5月中旬,相关调查中涉及的中企中国中车(601766.SH)、隆基绿能、上海电气(601727.SH)据称都将退出竞标。

在这一大背景下,自然也会出现有关欧盟是否会跟进美国加征关税措施的讨论。不过,至少就目前来看,欧盟并无直接推动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迹象,欧委会在5月14日官方回应时也只是表示注意到了相关情况,会评估其对欧盟的影响。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则在接受美国外交杂志采访时表示,欧盟和美国在一些涉华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美国上调关税也没和欧盟提前协调。德国总理朔尔茨更是直接表示不能效仿美国加征关税,公开对加税表示反对的还有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从经贸角度来说,在新能源领域,欧洲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远高于美国,不少观点都认为,在依然需要通过光伏、锂电推动净零目标的前提下,多数欧洲国家无法承担与中国产品“脱钩”的风险。不过,目前也还无法推测欧盟的整体情况,或者说,至少在欧盟内部也有多种不同的主张在互相博弈,比如在电动汽车整车方面,香港南华早报近日就曾发布报道称,欧盟很可能会在6月初就是否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做出决定,目前不乏支持征税的观点。而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在5月下旬于意大利举行的七国集团(G7)会议中,将着重讨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引发的“全球贸易分裂的风险”。

其实,相比于“简单粗暴”的加征关税,反而是反规避调查、FSR条例、碳关税、碳足迹调查等层出不穷的新限制措施或贸易门槛更令人担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供应链攻防战》一书作者林雪萍曾表示,一个国家在供应链上的设计力至关重要,欧美在新能源供应链博弈上的战略规划愈发完善,也有很多专业机构、智库、产学研等等来辅助决策,而中企目前在直接应对这些新限制措施时往往还缺乏有效手段。当主要进口国从工具箱中拿出的不是普通“石头”,而是成系列的“精准打击武器”时,可能才是更需要警惕的时刻。(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美国加征关税,搬哪块石头,能砸谁的脚?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